昙华林的主要景点
西式教会医院是英国伦敦教会慈善机构青年格非和中国基督教会创办的第一所医院。也是近代西方医院传入武汉后保存完好的医院。
仁济医院原名伦敦教会医院。这所医院与一位英国传教士杨的名字联系在一起——1861年,牧师在建了一座礼拜堂,与昙华林相邻,随后开办了诊所和学校,为会众和附近居民服务;七年后,传教士把诊所和医术搬到昙华林,并扩建成;1883正式更名为仁济医院。医院的建筑是中西合璧的砖木结构,既有文艺复兴风格的柱廊,又有中国风格的下沉式回廊,附在建筑上的石拱门浮雕图案也很别致。
布恩纪念学校
文华书院由英国圣公会于6月1871 65438+10月20日在武昌创办。它最初是一所男子寄宿学校,名为文惠廉纪念学校,中文名叫文华书院,英文名叫布恩纪念学校。
1890增加一所高中成为六年制完全中学。1901年,翟雅各布出任院长后,发展迅速。1903增加一个本科系,逐步发展成为文华大学。1924更名为华中大学。1951,公立华中大学成立。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文大学化学系、中文系与私立华中大学合并,组建华中师范大学。1953年命名为华中师范大学,1985年学校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
文华书院位于武昌昙华林街111号,现位于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校里有大量的历史建筑。
圣诞教堂
该建筑位于湖北中医药大学校园内的5号楼。建于1870。它是一座西式建筑,其柱廊是仿古希腊柱廊的风格。维修2002年木地板换成大理石,三拱卷帘门换成方门。该建筑是美国基督教会在文华大学修建的校园礼拜堂。校园宗教活动停在1958,现在属于省中医院,是医院社团礼堂。
这座建筑在全省独一无二,是湖北校区最早、使用时间最长的礼拜堂。辛亥革命时期,日本维新会成员刘晶安、胡兰亭、余日章等人在这里宣传反清革命思想。1906年,由张统一作词,作曲的《学生军之歌》在这里诞生了。
文华公共图书馆(文华大学)附楼的图书馆
图书馆位于昙华林138-139号。是1920左右建成的。它是一座方形的三层砖木结构建筑,坐北朝南。它在街对面,正对着夏斗寅府(已拆)的大门。该建筑原为文华大学公共图书馆图书馆,是湖北省武汉市最早的公共图书馆,是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单位。现存图书馆已成为见证图书馆事业发展历史的实证。
迪雅格健身中心
该建筑位于湖北中医药大学校园内,以大学第一任校长翟(英文)的名字命名。建于1921。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二层建筑,中式屋顶,西式屋顶。这座建筑最初是由美国基督圣公会创建的。1871-1903年称文华书院,1903年在美国注册为文华大学,1924年并入华中大学,1952年成为华中师范大学。现在属于湖北中医药大学。昙华林32
这是一栋保存完好的欧式洋房,独栋,曾在此拍摄过一部电视剧。从门口看天井,彩色玻璃和雕花栏杆都透着异国情调。
就在这座老房子里,* * *领袖公刘带领赵世美等三名湖北工业中学的青年学生,设计制作了辛亥革命的旗帜——“九角十八星旗”。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旧址
位于武汉市第十四中学,是中国早期的学校建筑。1938年,在国家的配合下,政治部迁至武汉,成立了三馆,郭沫若任主任,由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直接领导,聚集了300多名文化精英。当时的三馆大部分房屋已经被毁,只剩下一栋砖木结构的二层小楼,是当年的职工住房。
十四中校园是湖广总督林则徐修建的丰仓遗址。1903-1907年,张之洞先后开办公立小学和中学。1912年为省一中,现隶属于14中学。
花园山
严格来说,花园山是一座小山,森林茂密,东面和南面都有小路。因为附近有湖北中医药大学,所以时不时会看到一些勤快的读者坐在草坪上、树下、石阶上。
卡诺莎慈善修女会教堂:花园山上的卡诺莎慈善修女会教堂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建筑。原建筑分为两部分:小教堂和修女住宅,其总部位于罗马。1868年,应湖北教区主教的邀请,尼姑派人到韩。在花园山置地建立支部,开办教学班、工艺所、托儿所等公益事业。
于颖唐万英墓
位于花园山2号,建于1928,为砖木结构。该教堂由艾原道主教创建,并由一位德国女士主持。它开始把婴儿送出大厅,并雇了奶妈照顾他们,存活率很高。以后还会继续发展,养在堂上。1929,圣约翰慈善修女会成立,主要工作就是管理这个托儿所。“1951年,教会大量死亡事件被曝光,引起社会各界愤慨。6月4日,政府接管了教堂。”建造万英的坟墓,埋葬山上收集的骨头并刻上碑文。现在是市儿童福利院。
这里修建的万英墓,有张平华等领导同志题词,是市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翁寿谦故居1912年
位于昙华林75号,1895左右建成。是两层砖门结构,原有结构和形式有了很大改变。
演变:原为清末北洋水师翁寿谦的住所。1895左右购买,现为私人住宅。
翁守谦是福建人。他曾是北洋水师的官员。很多兄弟死于中日战争。作为一名幸存的翁公,后来放弃官职隐居于此,潜心修行佛法,大概是为了寻求一种长久的心安。
瑞典教区旧址1890
在一个拱门的入口处,巷子里的房子可以看到房子的旧轮廓。这些建筑都是两层和四层的砖木结构。当时基督教瑞典巷道协会创立了瑞典教区,并在武汉成立了湖北总会,驻地就选在这里。
此后,道教协会先后修建了教堂、牧师楼、真理中学等。在武汉,当时瑞典教区全是武汉信徒。抗日战争时期,汪精卫在武汉成立了伪政府,瑞典驻华领事曾将领事馆迁至此,不仅处理本国的外交事务,还代理英美等西方国家和汪伪政府的事务。
施瑛故居
应时先生是欧联支部的创始人和负责人孙中山的亲密战友和忠实信徒,为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应时以校长的身份创办国立武昌大学时,她开始在武昌区三义村建起一栋两层小楼。故居是武汉少有的辛亥革命前辈旧居,对研究和展示辛亥革命历史和武汉名城发展轨迹具有重要价值。
这栋房子建于20世纪20年代,住有董、陈独秀、、李四光等名人。
濮院
公园花园是著名国学大师、教育家钱基博(钱钟书之父)的故居。
Park Garden诞生于1936,是私立华中大学(现华中师范大学)新建的公寓之一。它的第一个主人是一位有着蓝眼睛和鹰钩鼻子的美国教授。当时类似公园花园的小楼有近百栋。抗日战争中,一度成为日军宪兵司令部,房间也被改成了可以推拉的日式玄关;到了1946年,钱基博进入了这座小楼,成为了其中的一员,在这里,他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11年。钱基博去世后,它逐渐成为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宿舍。最多的时候,两层楼住了20多户人家。
钱基博居住的房间被改造成了一个“艺术沙龙”。如今,在深棕色的背景下,优雅的桌椅与野生芦苇艾草相映成趣,原有的壁炉与古色古香的吊扇和窗户遥相呼应。在这里,艺术的优雅向历史的沧桑致敬,他们的一见钟情立刻迸发出无限的优雅。师生们乐于沉浸在这里营造的氛围中。湖北美术学院的一位教授曾说:“老师和学生在这里谈论艺术,往往会忘记时间。”
现在小楼门口,300年的朴树成荫,窗户染成绿色。2005年3月4日,钱基博故居被评为武汉市政府公布的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目录中的一级保护建筑项目。
许别墅
别墅位于昙华林141号(公认许公馆位于武汉新洲,非此别墅)。现存建筑三座,建于1930左右。A栋为西式(法式别墅)双层建筑,B栋为中式单层建筑,C栋为中式砖混宫廷建筑,半山有琉璃瓦六角亭。三栋建筑保护得很好。这三栋楼都是许在的房产。文革前为武汉军区胜利文工团使用,现为武警医院家属院。该教区是一个意大利和英国天主教教区,位于昙华林街中段以南的花园山顶。是昙华林所有历史遗迹中规模最大、建筑数量最多的文物区。目前,有四座宗教建筑。一是嘉诺萨礼拜堂,位于湖北省中医院西侧,建于1888;二是1880,有意大利主教江成德设计建造的主教办公楼;第三个是花园山天主教堂,建于1891。据说它是上海路天主教会的姐妹教会。第四,武昌主教艾原道于1928创建的育婴楼。
从穿过花园山的胭脂路左侧,上山,沿着湖北省中医院职工住宅区的小路,几经曲折,在一片废墟中,一栋破旧的老房子孤零零地矗立着。从外墙隐约可见的雕花装饰和大门结构可以看出,这是一座欧式建筑,历经多年风雨。这是卡诺萨的小教堂。
其他老建筑
豫园、孙花园、昙华林34号、81昙华林、牧师公寓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