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学

人身上有一根生锈的针——学习古代文献的一点体会

——摘自寒山书院。

说实话,如果你在论坛上谈论这个话题,只会很难听,但这也是你自己肤浅的体会。还是抛砖引玉吧。希望对新手有启发。

学习古代文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选择了一条孤独而艰难的路。这件事我不需要多说。所以,如果你真的有浓厚的兴趣,就要耐得住寂寞,努力走下去。如果没有太大的兴趣,还是趁早放弃吧。

先说一下我认为学习古代文学的基础。

首先要有阅读一些古籍的能力,通过文字的音韵训诂。没人能说他掌握的有多好,但他还是要了解基础,否则无法进行下去。学习的方法就是多读书,多看。

具体来说:1,认识一些篆书。甲骨文之类的,太专业了,算了。但是你得知道一些篆书,因为篆书有很多,比如藏书印。方法:读《说文解字》。如果读不完,可以读540部首。

2.认识一些草书。很多资料,比如手稿、纸币,都是用草书、行书写的,有些刻本、序跋,也是行书、行书。不认识一些草书就看不懂。学习方法:找一本几千字的草书,或者孙的书谱。多看。

3.认识一些俗字。敦煌纸当然有很多俗字,很多世俗资料也有俗字。纸币和手稿也有俗字,很多刻书也有俗字。有些书读不下去。方法:甘露子书、龙坑手镜、新版碑字或黄征《敦煌民间字典》等。

其次,你应该会查参考书。可以看看《文史参考书》,介绍一下文史参考书的使用方法,不仅可以学习,还可以时不时的用上。要知道有哪些参考书,什么情况下可以查哪些参考书,怎么查。具体的,不用我多说。经常看到一些朋友,有什么问题,到处问人,不能理解。其实只要知道应该查什么参考书,一下子就能拿到。

第三,我们应该知道如何找到材料。我得知道我要研究什么问题,需要查什么资料,这就需要一些目录学的知识。然后怎么查,比如清人的藏品,可以看《清人其他藏品总目录》,里面列出了藏品,可以到处跑。材料分为纸质材料和电子材料。一些资料,比如数字,龙腾龙腾,爱如生命,包括我们寒山书院都可以下载,这样就避免了到处跑。

古代文献的具体学习有很多方向和差异,但我认为有一些基础是应该掌握的。

我建议你花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做一个案例研究,也就是研究某个作家或者学者。应该不会太出名,二流三流都可以,主要是锻炼自己,不是为了出多少成绩。我们可以做很多工作:生平考、家世考、友情考、写作考、某部作品的版本考……然后试着整理他的作品,涉及版本检查、校勘、标点等等。然后你可以做一个这个人的编年史,把他的佚文、传记资料、评论资料、交换诗等编进去...经过这一轮的尝试,你应该对古籍整理有了大致的了解。看了别人的一篇文章,也知道从哪些角度去评价。

具体研究方法因人而异,因方向而异。

我很惭愧在南师大读了六年没有学到一个好的为人师表的方法,只是瞎混,但就我所熟悉的,我举三个例子:

我的导师赵教授研究《史记》、《春秋》及130卷《史记》。加上三个注解,就得200万字左右。据赵老师说,他前后通读了几十遍,零星搜了一下不算,所以我们上课提问他基本都能背出原文,脉络很清晰。这需要大量的工作。但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善于将会涌现出来,许多问题将会得到解决。每次再读一遍,都会发现一些新的问题。当然,你不仅要读《史记》这本书,还要熟悉《尚书》、《春秋》、《国语》、《战国策》、《汉书》等相关书籍。这是一条路。

黄征教授,研究敦煌语言文字,简单来说就是识字,但是请不要小看了识字这项技能。很多敦煌学研究者,有些是著名的敦煌文献和敦煌写本,恰恰缺乏这种基本能力,所以误读原著,在错误的基础上研究,就更加离奇了。这种情况过去很普遍,现在也不少见。所以识别敦煌俗字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门大学问。黄征老师将此上升为理论并写了很多。具体方法没试过。我知道的就是要多读原著(不是去法英看敦煌卷子,而是参考古代出版的几套,或者实在不行,敦煌宝藏也可以凑合),在和别人的比较中记录文章。最好拿敦煌变文校勘,边读边查原卷,一篇一篇读,注意校勘,这样书就大部分读完了,常见的俗字都知道了。如果找不到原卷,看黄老师的敦煌民间字典也可以,但是效果不如原卷,没有直观的印象。坚持一年就有个大概了,再去看一些学者对敦煌学的研究,就会发现真的是“错误百出”。

蒋教授与清代文学研究和四学研究。姜老师可以说是我见过最勤奋的老师了。近年来,《清代人物生卒年谱》和《清代学者名录》得到了学术界的一致肯定,可见姜先生学风扎实,技艺高超。比如《清代人物生卒年谱》,收集了几万人,他们去图书馆一个一个找原始资料,做了详细的考证。前前后后看了上万份资料。这种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令人钦佩,值得所有古代文献学习。

有点混乱,以后再整理修改。希望大家多说说自己的经历或者熟悉的学者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