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进国内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
5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总体方案》。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政策措施、背景、实施细则、具体要求等接受了新华社记者采访。
新形势新任务对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整体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背景是什么?
答: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为满足高等教育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先后实施了“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提升了一批重点建设高校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实践证明,“集中资源、率先突破、带动整体”的重点建设道路,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迅速缩小了我国与高等教育强国的差距,为进一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奠定了良好基础。
“十二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全面深入,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党中央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中全会深刻指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新形势新任务对高等教育实施内涵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基本成为高等教育强国。问:整体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答: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知识发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是先进思想和优秀文化的重要源泉,是培养各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要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德育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为导向,加快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扎根中国,遵循教育规律,创造性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探索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之路, 努力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推动者和引领者,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服务。
围绕“两个一百年”国家战略目标,总体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分三步走:一是到2020年,一批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部分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
第二步,到2030年,更多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
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成为高等教育强国。
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的四项原则问:整体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答:要坚持四个原则:一是坚持一流目标。
引导和支持具有一定实力的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瞄准世界一流,集聚优质资源,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加快向世界一流迈进。
第二,坚持以学科为基础。
引导和支持高校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打造更多学科高峰,带动学校发挥优势、办出特色。
第三,坚持以业绩为杠杆。
建立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公平竞争,强化目标管理,突出建设实效,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评价体系,充分激发高校内生动力和建设活力。
第四,坚持以改革为动力。
深化高校综合改革,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构建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当好教育改革排头兵。
进行建设和改革再问: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点任务是什么?
答:《总体方案》围绕“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核心要求,从建设和改革两个方面安排了10项重点任务。
建设任务有五项:一是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
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培养和造就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二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努力培养具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三是提高科研水平。
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提高高水平科研能力,着力提高解决重大问题和原始创新能力,推进科研组织模式创新。
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力的新型大学智库。
四是传承创新优秀文化。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
五是着力推进成果转化。
深化产教融合,着力提高高校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推动重大科学创新和关键技术突破向先进生产力转化,增强高校创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
还有五项改革任务:一是加强和改善党对高校的领导。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推进高校党建工作。
二是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加快形成以章程为指导的完善、规范、统一的制度,加强学术组织建设,完善民主管理和监督。
三是实现关键环节突破。
加快人事制度、人才培养模式、科研体制机制、资源采集机制改革。
四是构建社会参与机制。
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理事会制度,加快完善与行业、企业的紧密合作模式。
五是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加强国际协同创新,切实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
与国家五年建设规划同步实施问:如何安排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周期?
答: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立足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国家统筹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异化发展。
《总体方案》确定每五年一个建设周期,从2016开始,与国家五年建设计划同步实施。
资金的分配体现了在公平竞争中对优者和强者的支持。专题:如何引导和支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答: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政府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政策引导和投入支持:一是统筹规划,分级支持。
进行顶层设计和宏观布局。
中央高校主要由中央财政引导和支持,地方高校主要由地方财政安排。
鼓励地方政府支持中央高校建设,中央财政也将通过相关资金对地方高校建设给予引导和支持,支持地方高校发展。
二是强化绩效和动态支撑。
创新财政支持方式,资金分配在公平竞争中体现优、强、特的支持,进一步增强高校的财政自主权和统筹安排资金的能力。
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突出绩效导向。
在支撑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根据施工情况,动态调整支撑,增强施工的有效性。
三是多投入,联合支撑。
完善政府、社会、学校相结合的* * *建设机制,形成多元投入、共同支持的格局。
鼓励有关部门和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并加强与高校的合作,以多种方式支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高校要完善社会支持长效机制,多渠道汇集资源。
瞄准“世界一流”已久,国务院5日发布的《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画出了顶层设计。
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核心,汇聚优质资源,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中国高校正迈向新的征程。
近年来,我国一批重点大学和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在大学科研创新、制度创新、大学精神文化创新等“软件”方面,中国大学仍落后于世界一流学科。
重点建设存在身份固化、缺乏竞争、重叠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强资源整合,创新实施方式,激发高校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中国大学要瞄准世界一流目标,集中优势资源,合理选择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建设路径,在关键环节实现突破。
要完善政府、社会、学校相结合的* * *建设机制,汇集资金、政策、资源形成合力,提高机构水平,突出学科优势,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培养一流人才,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科教育人。
培养和引进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符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要出一流的成果,必须提高科研水平,向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发起冲击。
学术发展要以国家重点需求为导向,加强学科布局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着力建设一批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优势学科和领域,加强科技与经济、创新项目与现实生产力、创新成果与产业的联系,增强高校创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
随着国际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高校必须以世界一流为目标,努力跻身于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参与者和推动者的行列。
加强国际协同创新,积极参与跨区域重大科学计划和项目,扩大对话,在国际竞争与合作中发出属于中国的一流声音。
从2016开始,总体规划与新的国家五年建设规划同步实施。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必须长期坚持,到本世纪中叶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