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如何改善就业?

内容提要: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促进当地就业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目标。原因是大规模失业会引发当地社会问题,影响当地稳定。为促进就业,珠海香洲人力资源中心举办了一场困难人员就业援助洽谈会。而很多零就业家庭、“4050”人员等就业困难人群在求职过程中“挑三拣四”,鄙视低薪岗位。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促进当地就业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目标。原因是大规模失业会引发当地社会问题,影响当地稳定。为促进就业,珠海香洲人力资源中心举办了一场困难人员就业援助洽谈会。而很多零就业家庭、“4050”人员等就业困难人群在求职过程中“挑三拣四”,鄙视低薪岗位。结果,希望通过就业援助会谈来解决就业问题的想法落空了。急需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看似找工作有困难的人,却要对自己的职位挑三拣四。怎么解释呢?其实“就业难”是政府制定的标准,但现实世界中的劳动合同很复杂。比如通过打零工,让政府眼中的就业困难人员实际就业,但在统计数据中并不存在。也就是说,“挑剔”的人并不是最需要就业的人。政府错误地认为这是因为就业者心态不正,不愿意从事低薪职业,所以要对他们进行就业心态辅导。事实上,即使是就业方面的心理咨询,也无助于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因为这部分人是有就业选择的,而不是“最迫切的需求”。“最急需”是指如果他不按现在的工资水平参加就业,会影响他的生活,比如说很难解决温饱问题。在这种紧急情况下,甚至会进入非法用工企业,更不用说有最低工资保障的企业了。那么这些“最需要就业”的人在哪里呢?是不是不存在了,因为那些所谓的难缠的人还是可以有选择的。显然不是。事实上,这些急需就业的人并没有当地城镇的户籍,所以他们很难出现在地方政府的视野中。虽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些隐形工人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和税收,但城市并不把他们当作城市的一员,所以在就业谈判中不会考虑他们。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这些农民工被排除在外。而这些农民工回国也会遇到就业问题。一方面,农村的工作岗位也很稀缺,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工作的技能无法与农村工作的技能相匹配,很多二代农民工根本不具备父辈所具备的务农技能,因此无法适应农村的工作和生活。当他们来到城市,经济衰退减少了工作岗位,政府将这些工人排除在援助对象之外,使他们受到双重排斥,进一步挤压了他们的生存空间。城市收了税,却把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推到了农村。农村没有收过税,自然不会愿意承担这个责任。权利与责任的不对称,加上户籍制度的限制,使得这样一群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人,不得不在政策的夹缝中谋生,毫无保障可言。这显然是因为政策问题。因此,迫切需要放开户籍限制,让劳动力自由流动,同时加大政府和社会保障力度,或许可以部分解决当前的就业问题。李,毕业于浙江大学经济系,现为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