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应该充分发挥什么样的人才?

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要在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中发挥主体作用。

有学者研究表明,我国拔尖人才的培养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部分高校从中科大创办少年班开始启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到上世纪90年代,原国家教委在全国部分高校建立了83个“理科基地”。

2009年,教育部启动了“基础学科尖子生培养实验计划”。2020年,教育部启动“强基计划”,选拔培养对基础学科感兴趣的学生。目前已有39所试点高校参与。基础学科拔尖人才从“单校提升”到“群体努力”,覆盖面越来越广,国家也越来越重视。

在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陆晓东研究员看来,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已经到了深水区,新举措面临着教育理念和体制上更深层次的挑战。“基础学科是所有学科的基础,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前提。

基础学科不强,应用技术就发展不起来,很多关键技术就会被‘卡住’。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李说,“目前我国基础学科的人才培养规模能够满足需求,最大的挑战在于人才培养的模式和质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选材和培养人才。”

通过挑战把学生带到未知的前沿;

经过40多年的探索,我国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高校普遍实行了“一制三制”,即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和国际化培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有学者将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培养模式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全校范围内选拔最优秀的学生,通过分班的方式“集中”培养;一种是以“分散”的方式在原教学班培养。兰州大学崔莹学院成立于2010,负责实施“拔尖计划”。

崔莹学院执行院长何德言介绍,兰大以“集中”的方式开展培训,特别注重“针对性”。“基础学科培养能够实现从0到1创新的顶尖科学家。提高基础研究人才的质量,在我看来,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敢于挑战权威。"

何德言说,“针对兰州大学学生主要来自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特点,我们强调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注重科研和培养,深化国内外交流,这对创新人才的成长非常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