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高考经济?中国每年的高考经济如何发展?
近年来,继“假日经济”、“旅游经济”、“美丽经济”之后,又出现了一个新名词——“高考经济”。善于把握“商机”的商家纷纷将目光投向高考“唐僧肉”:许多健脑、营养的滋补品令人着迷;各种“考试宝典”和“考试指南”充斥着书店和报摊,让人眼花缭乱。各种酒店、餐厅推出“考生房”、“高考套餐”招徕顾客,令人目不暇接;各大网站提供专家学者咨询答疑,“高考状元”的聊天对话让人着迷。更有甚者,有的厂商干脆把业务放在考场门口,在公交车上挂上“吸纯氧、健脑、重冠军”的横幅,让考生走出考场,与“经济”来一次直接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假2B铅笔”和“高考答案”令人绝望。一时间掀起了一股做高考的热潮。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站,各种广告铺天盖地,各种宣传非常热闹,搞得一片“高考经济”繁荣。
高考经济的表现
钟点房
据某报报道,高考期间,Xi安多个考点附近的宾馆、酒店推出“高考钟点房”。3小时50元到100元,考点附近的小旅馆价格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涨。一些酒店推出了“状元宴”和“钟点房”。部分酒店提前宣传“庆功宴”、“谢老师宴”等考后套餐服务,价格均在200元以上。可谓“服务周到”。西单附近的一家小旅馆甚至在一个大灯箱上贴上“预订高考房”的字样,让电话号码变亮。
咨询会议等服务。
考前五花八门的咨询会,更是让考生和家长眼花缭乱。考前有“名师指导下复习咨询会”和“备战心态调整咨询会”;每次咨询的门票都在50元以上,有的高达几百元。医院在“高考大战”中也不甘示弱。每次高考前,他们都会推出“考生吸氧”业务,还会出租小型氧气袋。据说网上还有一种“高科技产品”——高考兴奋剂。据说服用后能保持高度的注意力集中,在考试时处于兴奋状态。
向考生推荐补脑药,在海淀满大街卖模拟题,和高考状元开讲座...聪明的投资者用各种方式解读“高考经济”,一些家长和学生似乎真的能从五花八门的“高考经济”中得到安慰。“花钱给孩子上学没什么错。”这是家长的一致态度。一位家长算了一笔账,从购买高考复习资料到请老师进行个别辅导,从增加每天改善孩子伙食的投入,到给孩子补课的费用,从考试期间住酒店、吃套餐的费用,到考试结束后老师答谢宴、庆功宴的预计费用。对于普通工薪家庭来说是很大的负担。
高考保姆
高考前一两个月,一些家政公司开始推出高考保姆的服务。高考保姆的价格比普通保姆高。高考保姆除了给孩子洗衣、做饭、收拾屋子,还要接受其他方面的专门培训,尤其是饮食搭配方面,要能合理搭配考生的饮食。
假2B铅笔
目前很多大型考试的部分或全部科目都是用机读卡答题,答题用的笔基本都是2B铅笔。这些考试包括高考、中考、自学考试、成人考试、社会考试五种类型。
如果学生同时使用假的2B铅笔,一旦出现问题,电脑控制的读卡器读不出来的部分只能打零分。为此,特别提醒那些需要自备2B铅笔的考生,不要从小商贩处购买,否则后果自负。
高考晋级
“用高考成绩单和相关证件买一台笔记本电脑,每100分就达到100元!”目前从旅游公司到网站到商场,都在挤破头,趁着高考赚一把。一些家长和考生手持成绩单,MP3、数码相机、手机、电脑等各类数码产品热销。分数换折扣的地方更多了——“谢石宴”,酒店在高考经济大潮中抓住机会推出特价餐;激光矫正近视,割双眼皮,烤瓷牙,父母忙着给孩子美容。各种商家打着“为考生服务”的旗号,推出了凭成绩单、准考证可享受八折、九折的促销招数。
测试后旅游
各大旅行社也推出了专门针对高考生的旅游线路。以前,行李、新衣服和一些简单的被褥都是父母给刚高考的孩子准备的礼物。现在,这些东西似乎太微薄了,笔记本电脑、MP3播放器、手机成了准大学生的必备行头。
另外,高考经济也助长了一些违法现象,应该大力打击。
调查
根据某网站的调查,我们有了大概的数据:
如何看待现在的高考经济狂热现象?
高考经济完全是商家炒作出来的。
55.17%
高考市场巨大,高考经济热很正常。
34.48%
我觉得高考经济不是很热
10.34%
评论
一种经济现象的健康发展应该建立在理性消费的基础上。近年来兴起的高考经济,虽然有市场的考虑,但也有很多不切实际的势头,很容易导致畸形发展。甚至有专家指出,它是通过“吞噬考生的养分”来维持的。的确,需要理性看待“高考经济”如此寄生在考生这个特殊载体上,冷静思考。和很多与高考无关的广告一样,贴上“高考经济”的标签进行炒作。其实大部分商家只看重经济效益,只是利用“高考”这个平台进行炒作。
对此,专家指出,正常的补充营养和心理疏导是必要的,但一些以高考为名的“消费新品种”和商业宣传,不仅成本高,而且容易引发社会问题。
东北财经大学教授王玉霞认为,高考经济是由考生的父母和企业催生的。这种所谓的“经济”不会在几年内被淘汰。王玉霞希望家长在为“高考经济”买单时能更理性,商家在把高考当成赚钱的商机时能更诚实。
其实只要静下心来仔细琢磨,不难发现,这一切都是商家的刻意炒作,利用急需改革的高考制度,利用考生和家长渴望成才的心理,制造一种畸形的消费。
由于中国国情和国力的限制,不可能让每一个渴望的学生都进入大学深造。只能遵循历史考试制度,采取择优录取的方式,让少部分人进入大学。学生每年寒窗苦读,每天挑灯夜战,都变成了考场上的斗争。老师的教导,家长的期望,亲友的关心,社会的关注,都成为不可承受之重,让考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本应该给考生创造一个和平的环境,给他们更多的包容和帮助。然而,商业炒作的狂轰滥炸,无休止的广告宣传,让本已紧张的气氛更像是紧张的敌人,也让臭名昭著的“黑色六月”更加黑暗。
从这个角度来说,做标语,善于名词创新,确实是中国人的强项。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在人口众多的中国,更容易大惊小怪,到处滥用原本美好的“经济”二字,强行把“高考”和“经济”联姻。不清楚是“高考”侮辱了“经济”,还是“经济”毁了它。
高考前经济再这样下去,一般家庭绝对承受不了。从喝脑补、上“高考辅导课”、进行“心理咨询”;住“考生宾馆”,吃“高考套餐”,坐“高考出租车”,吸“考生纯氧”;到时候再搞什么“状元宴”“谢师宴”。这一趟下来,至少要花四五千,差不多是一个下岗工人的生活费,一个大学生一年的学费。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这不是“经济”,纯粹是高消费,是额外的负担。
俗话说:从南京到北京,买的不如卖的。商家绝对心知肚明“高考经济”有谁“经济”,但普通人一定要更小心。因为,一不小心,就可能从“XX经济”的台阶上掉进真正的“刺”坑。
/view/971456.html
教育市场蛋糕巨大,700亿学生在市场竞争。
——梳理香港与内地高校争夺生源的利益链条。
香港高校与内地高校争夺生源的背后,隐藏的是在教育市场分一杯羹。
每年中国高等教育的市场有多大?没有确切的统计,教育部国际司的统计显示的只是冰山一角。2005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为61.7万。如果按每人每年平均花费654.38+0.2万元计算,在华留学生每年将为学费贡献740亿元。
如今,港校正凭借天时、地利、人和逐渐争夺这一市场,开始全面进军内地生源市场。
700亿市场的诱惑
本世纪初,当留学的大门慢慢向国人打开,留学热席卷中国。
记者了解到,2004年,在英国学习的中国学生超过6万人。在英国留学,中国学生每年人均花费20万人民币,而MBA等热门专业需要25万人民币左右,这还不包括旅游、探亲、消费等其他费用。
庞大的中国留学生群体为英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按每人每年20万元人民币计算,中国留学生每年为英国贡献了6543.8+02亿元人民币(约合6543.8+05亿美元)。据统计,英国人算了一笔账,一个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可以为英国增加至少30万元的收入,每增加一个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就会为英国增加0.5个工作岗位。
美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外国留学生每年为美国经济贡献6543.8+02亿美元。2005年,在美国学习的中国学生超过7.8万人,居世界首位。具体学费从公立大学的5000多美元到私立大学的2万美元,再到MBA每年5万到6万美元不等。另外,这些学费还不包括国外高昂的生活费。
学习观念的转变。
面对中国留学生的激增势头,各个国家和地区都采取措施争夺中国留学生。
为了吸引中国学生出国留学,许多国家来到中国举办各种留学展览,设立招生办公室,并煞费苦心地为中国家庭提供留学咨询服务。
在具体国家和地区方面,美国特别放宽了留学政策,让中国学生更容易申请到美国的留学签证;为了吸引中国学生,英国愿意提供相对更多的工作机会;韩国甚至说不需要语言认证。
伴随着中国留学热的是2004年和2005年的留学低潮。留学生毕业后在当地找不到工作,只能选择回国。回国后,他们一个月只能拿到三四千元。
几十万留学费用的投入和每个月三四千元的回报形成鲜明对比,导致大量学生开始对留学心有余悸。
英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处的数据显示,根据英国驻华大使馆批准的学生签证数量,2002年,中国赴英学生约2.8万人,2003年达到3.5万人的高峰,2004年开始下降,降至1.8万人。2005年在10000左右。
有的同学开始选择内地院校,有的同学开始把目光放在香港。
香港学校的不安
700亿市场的诱惑,让港校有了充分的理论支撑去争夺内地生源,而内地学生求学观念的改变,也让港校借助天时、地利、人和,在这个700亿的市场中抢占了一块蛋糕。
为吸引内地学生,港大今年计划招收300名内地学生,并为此提供13万元奖学金。但即使有这么多奖学金,港大每年仍能从学生身上获得4500多万元的经济收入。
据记者了解,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8所香港高校今年继续在内地招生,预计招生人数将超过1300人。以HKU为例。往年招生人数分别为565,438+0,60,65,438+000,250,但今年招生人数增加到300人。
回顾历史,自2003年教育部允许香港8所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以来,香港学校的招生区域从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6个省市扩大到2004年的10个省市,2005年的17个省市,今年的20个省市。
来源:上海证券报作者:阮琦
2006/07/13091595016
“高考经济”中父母需要买多少钞票?
“冠军房”谁也没讨价还价
“欢迎考生和家长入住本酒店”,大连市西岗区一家星级酒店门前打出的鲜艳横幅。这家酒店宣传高考已经四五年了。酒店离一所中学只有几米远,而这所中学近几年被定为高考考场,这让酒店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酒店大堂经理助理刘小姐告诉记者,高考是人生大事,几乎所有的家长在高考期间都不会吝啬。即使父母讨价还价,只要酒店服务员说“现在不订,明天就不能订两倍价钱的”,父母就会“乖乖”把钱给他们。
健脑药卖得很好。
记者从一家连锁药店大连新起屯店了解到,今年上半年以来,一些健脑健脑的保健食品和药品一直很畅销。购买这些号称提高记忆力、帮助睡眠的产品的人,大多是高考生的家长。
该店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很多家长听说别人家孩子在吃补品,怕孩子“吃亏”。把这些东西交给孩子,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父母找到心理平衡。
理性支付高考费用
孩子即将高考的家长陈先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从购买高考复习资料到请老师进行个别辅导,从加大投入改善孩子每天的伙食到给孩子补充营养的费用,从考试期间住酒店、吃套餐的预计费用到考试结束后老师的答谢宴、庆功宴的预计费用,什么都不能阻止。对于普通工薪家庭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负担。陈先生说,他不会把本该花的钱存起来,但他最担心的是花出去的钱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东北财经大学教授王玉霞认为,高考经济是由考生的父母和企业催生的。这种所谓的“经济”不会在几年内被淘汰。王玉霞希望家长在为“高考经济”买单时能更理性,商家在把高考当成赚钱的商机时能更诚实。
/2006/05/11144393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