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普及教育的利与弊!
一,大学扩招的有利因素
对于大学扩招,主要有以下有利因素:
1.提高高中升学率,让更多学生实现大学梦。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可以分配工作岗位,所以考上大学就相当于拿到了“铁饭碗”,成为了国家干部。人们认为高考是最好的出路;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高考是“跳出农场”的唯一选择。“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流传了几千年,在计划经济时代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现在,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门槛越来越低,高中升学率持续上升,进入普通大学不再困难。据相关数据显示,2003年北京录取率达到70.8%,广东与2002年持平,陕西达到56.47%,江苏70%,江西62%,湖北64%。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高考录取率是比较大的。现在家长、学生、高中关心的不再是能不能上大学,而是上什么样的大学。
2.提高国民素质,提升学历,缩小与国外教育的差距。2002年,全国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16万人,全国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本科和高职(专科)学生人数达到1462.52万人,其中普通高校903.36万人,成人高校55916万人,比上年增加16万人。研究生发展迅速。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 * *招收研究生20.26万人,比上年增加3.74万人,增长22.65%。研究生5065438+万人,比上年增加107800人,增幅为2745438+0%。从数量上看,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2%-3%,与西方发达国家大众高等教育的规模指标差距较大。经过近几年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15%,初步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3.推迟初次就业时间,缓解就业压力。现阶段是出生率高峰期出生的婴儿生长期,这个年龄段的人口特别多。教育可以让更多的人留在学校,减少目前的就业人数,减轻就业压力。据统计,1995的幼儿园学生最多,这些人在1997进入小学,最大化了小学规模。从1990到2002年初中,学生人数依次增加,六年制小学教育在2003年达到顶峰。从高中阶段和高二阶段来看,学校的平均学生人数是逐年增加的,还没有达到顶峰。一方面反映了婴儿潮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上移,另一方面反映了高等教育扩招的效应。显然,如此庞大的群体一旦进入就业队伍,必然会造成巨大的就业压力。发展高等教育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按适龄学生比例发展教育的必要措施。
4.发展经济,拉动内需。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进入低谷,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市场疲软、消费热点消失等问题,而高等教育一直供不应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矛盾日益尖锐。因此,学术界呼吁:应大力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以拉动内需,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增长。这一政策的实施壮大和发展了教育产业,使教育成为热门的投资行业,增加了人们对教育的投资和消费,增加了教育从业人员,促进了教育相关产业的发展。
5.实现教育发展的阶段性跨越。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柏克莱大学教授马丁·特罗以美国及战后西欧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为研究对象,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探讨数量增长与性质变化的关系,将高等教育发展史分为“精英化、大众化、大众化”三个阶段。他认为:“一些国家的精英高等教育不会改变其性质,直到其规模扩大到为大约15%的学龄青年提供学习机会。当达到15%时,高等教育体系的性质开始发生变化,转向大众型;如果这种转变成功,大众高等教育可以发展到一定规模,直到其容量达到50%的学龄人口,而不改变其性质。当超过50%的时候,也就是高等教育开始快速走向大众化的时候,必然会创新高等教育模式。”因此,中国大规模扩招也是提升教育发展阶段,让更多适龄青年享受教育的举措。
二、高校扩招的不利因素
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扩招显然利大于弊。然而,这一政策在实践中呈现出诸多弊端,给高等教育管理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主要包括:
1.扩招。事实上,以降低分数、降低要求和标准为代价,扩招的大学生平均素质是降低的。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发展成正态分布,智商特别高和特别低的人比较少,大部分处于中等水平。这种数量结构在一定的种群规模下是稳定的。所以高智商的人上大学,要进一步扩大规模,只能降低质量,向低层次的人发展。以辽宁省为例,1998本科第一批录取分数线为512,1999为465。如此大的分数差距,足以说明两年录取的新生学习质量存在明显差距。
2、改革“精英教育”和推行“大众教育”,导致大学生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各种不良现象增多。如“硫酸泼熊”、“马加爵现象”、“木子美现象”。当然,可能有人会认为这和扩招没有必然联系。但笔者认为,这一方面是低素质学生入学带来的冲击,另一方面是大学规模扩大导致的管理和德育缺失造成的。扩招后,对学习不放心,只想混文凭的现象明显增多;各种非常规、不道德的行为大量存在。扩招后,教育经费短缺导致学校不断提高学费。有限的补贴和扶贫资金,让贫困家庭的学生不得不外出打工,追求各种诱惑。这些都对整个校园的学风、道德、文化环境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3.教育管理难度更大,事情也更好管。上述情况的存在给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针对这些情况,学校不得不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从思想虚假到学习指导,从学籍管理到自我完善和自律。思想教育也成为高校的另一个教育重点。这实际上是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方式的向下转移,即原本应该由高中完成的任务现在由大学来完成。扩招后,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别很大,基础差的学生大大增加,补考现象明显增多。为了改变这种现象,一些学校不得不改变教学计划,在保证正常教学的基础上,分别开设了提高班和强化班。这无形中给学校本来就紧张的老师增加了负担。其他方面如教务运行规划、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考试制度改革、教学管理手段、管理人员素质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不适应招生规模快速扩大的问题。
4.扩招给后勤服务带来巨大压力,教学资源日益紧张。目前,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但教室、实验室甚至操场等教学和学生活动的面积并没有大幅度增加。据很多导师和研究生反映,在他们的研究工作中,学校图书馆的利用率并不高,要么新书难以及时上架,要么上架新书不翼而飞。在一些高校,原本一两个人操作的实验岗位,却有三四个学生,甚至更多。有些实验班有时不得不改成表演班。很多研究生对住在校外,住在同一个宿舍的人多(比如四个人)感到不满。主要原因是招生规模扩大后,生活和学习所必需的硬件设施的速度和完善程度未能迅速满足研究生的需求和期望。
5.教育环境和师资问题日益突出。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需要更多的教师。如果教师跟不上,生师比增长过快,教师负担过重,精力投入不足,影响教学质量。如果教师数量以同样的速度增加,可能会因为教师数量的快速增加而导致教师整体水平的下降,也会影响教学质量。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例,按照其目前的学生规模和国防科工委核定的14: 1的生师比,该学院教学仅需要专任教师950人。现在这个学校一个学年教过本科生的老师只有600人左右,所以很多大班都要不安地安排,甚至有些外语课还要分班教。据调查,只有50%左右的教授和有博士学位的老师给本科生上课,相当一部分院系超过一半的教授从来不给本科生上课。
6.学生就业压力加大,出口不畅,就业向低水平发展,社会对人才学历层次的需求逐渐上升。由于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本科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本科生选择考研。1999教育部直属44所高校毕业生平均初次就业率为82%,即18%的高校毕业生在派遣工作结束时尚未找到工作。2001年,有关部门测算,207所高校10毕业生平均初次就业率为74%。然而,一些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难也开始显现,迫使初步接受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一进入市场就业就面临着提高学历水平的问题。一时间,高学历教育热潮席卷神州大地。同时,由于就业机会有限,那些没有天赋的毕业生不得不低头寻找更低级别的工作;另一方面,雇主倾向于雇佣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来做教育程度较低的人能做的工作。结果,原来中学毕业生做的事情,现在都是本科生做,本科生做的事情都是研究生做,最终导致知识的相对失业。这样就出现了人才高消耗的现象并愈演愈烈,人力资源被无谓地浪费,产生了教育“过度”的问题。
7.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含金量在逐渐降低。教育的“过度”导致了知识的失业,反过来又促进了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扩大。在本科毕业生就业越来越被动的情况下,普通高校不遗余力地争夺硕士和博士学位,而名校则想尽办法扩大硕士和博士的招生规模。事实上,知识水平的提升与学历水平的提升不成正比,研究生教育存在“炒饭”现象,部分研究生专业并没有比本科教育增加多少知识。本科及以上的知识水平差距在缩小,他们之间的能力水平也不是很明显。此外,“导师水平参差不齐”也是我国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主要问题。还有一大批研究生花1/4时间挣钱,1/4时间谈恋爱,1/4时间学外语,1/4时间学专业。
8.精英教育机构承担着大众教育的任务。理论上,精英教育机构培养理论和学术人才;大众化的教育机构培养的是实用型、专业型的技术人才。他们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育方法都不一样。精英教育机构承担大众教育的任务没有优势。从国外的经验来看,精英大学一般不承担大众教育的任务。有的还办普教,大部分另设附属机构,另立模式。大众人才的培养由社区学院、多学科技术学院、短期大学和开放大学承担。但中国的情况并非如此。从65438到0999扩招以来,大量的扩招任务落在了原来的全日制高校身上,重点高校也承担了繁重的扩招任务。普通高校除了原有的成人教育学院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班外,扩招后增加了高职高专和网络学院,也增加了二级学院。包括重点大学在内的普通高等院校,由于大众化任务繁重,办学力量分散,教育资源分散,承受着激烈的大众化教育的冲击。近年来,重点大学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的事实令人担忧。因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必须保护精英教育,减轻大众化对精英教育机构的压力。
三,关于高等教育管理的建议
显然,大学扩招对大学教育管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何减少不利因素的影响,增加有利因素,是一个巨大的课题。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和发展方向,实行适度规模扩张;另一方面,要求高校不断改善条件,扩充师资,完善管理,优化升级资源,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全力保证教学质量。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高等教育的规模应当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适度超前发展,但不能随意超过国家经济、政治和科技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其规模应该均衡适度发展,而不是“大跃进”。在增长方式上,高等教育要走外延式发展的道路,重点增加国家财政负担轻的民办高校和人才需求量大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同时,改革高等教育体制,疏通社会投资高等教育的各种渠道,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高等教育。要引进国外资金举办高等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和个人捐资办学,实行有偿办学等措施,确保高等教育投入与其规模和发展速度相适应。
2.根据不同的高等教育形式,建立不同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建立社会、政府和学校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机制和机构,加大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监督力度。进一步提高对教学质量工作的认识,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和保证体系,建立各级各类人员的质量责任制。
3.明确发展地位和办学目标,办特色学校。任何大学都应该有自己的特色,而不是照搬别人的模式和经验。因为每个学校的师资条件、教育资源、文化环境不同,所以每个学校要充分挖掘自己的特色,而不是办一个大而全、小而全的普遍性综合大学。一所学校的质量不是它规模的大小,而是它所输送的人才的质量。国外的一些名校,比如美国的常青藤学校,对招生规模有严格的限制,宁缺毋滥。正是这种理念,使其成为数百年来的世界级学府,并保持着良好的声誉。因此,北大、清华等名校应以精英教育机构为发展方向,限制招生规模,减轻大众化教育任务,把有限的精力和资源花在有限的精英人才培养上,集中精力保证和提高教育科研质量,努力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大规模扩招会削弱其实力,分散有限的资源,降低培养水平。
4.加强师资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稳定教师队伍。制定和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教师晋升制度、教师淘汰制度和教师退休养老制度。吸收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加入教学团队或兼职教学工作,让先进理念、先进科技走进课堂,融入学校教学。教师数量要保持与学校规模相当的师生比,不能盲目提高。学校应该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吸引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学校要加强师德教育,培养中青年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并重。要保证教学投入,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的住宿、教室、实验室和课外活动日益紧张。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基本教学条件的保障,教学质量无从谈起。学校要根据发展规模保证教学投入比例。
5.加强学风建设。改革考试制度和用人制度,引入党争淘汰机制,不以一次考试定终身,不以考试成绩论成败。建立学生能力档案、专业档案和品行档案,确保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学校要采取一切可行措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功观和就业观,同时严格遵守学习纪律,坚决排除一切不良社会风气的干扰,营造弘扬正气、崇尚科学的校园文化氛围。
6.深化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加强专业建设,调整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使高等教育专业更加贴近社会,保证基础学科的发展。调整高等教育专业、规格、层次的结构比例和高校的结构布局,最大限度地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加大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力度,切实改变落后的教学模式,学习、引进和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先进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大力倡导使用先进的教材,同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大力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不断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推进教学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改革高校管理体制和内部管理体制,使高校轻装上阵,围绕国家经济社会需求,自主确定发展规划,制定发展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