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大学生送脏衣服回家洗成新行当”

一些大学生再次失去了“独立洗衣服”、独立处理个人事务的机会。“用快递把脏衣服寄回家”实际上剥夺了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培养”和“难得”的成长机会。这样的“快递”,已经自觉不自觉地成为危害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毒药”。老话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要把脏衣服快递回家的大学生是怎样的生活、人格和社会责任感,他们又是如何面对残酷的社会的?

竞争不禁让人担忧。

看似“脏衣服快递回家”顺应了市场需求,实质上是对大学生教育的负面影响,无意中成为了伤害大学生独立自我和人格的“帮凶”。所以,从对下一代负责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这种“养懒人”、养骄子的生意,还是谨慎从事为好。这关系到企业的社会责任,关系到一个民族未来的长远发展。还不如不赚这个钱。其实对于一些特殊行业和特殊群体的需求,经营者和企业应该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比如中国的法律严格禁止网吧接纳未成年人,西方一些国家的法律禁止向未成年人“卖酒”,都是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特殊保护。实践证明也是必要的。大学生虽然已经是成年人了,但只是年龄上的“成年”,大部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年人”。所以社会、企业、家庭要创造更多更合适的氛围,鼓励他们积极培养自立自强的精神,尽可能多的给他们锻炼成长的机会。

□朱昌俊

刘说高校的快递业务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学生把积攒了一段时间的衣服寄回家。真的已经发展成一个比较普通的新业务了吗?“很大一部分”有多大?至少从一些媒体调查和网络舆情来看,这种现象很少,更不常见。面对这样一个模糊的信息,把矛头指向学生的低自理能力和独立性,甚至把他们等同于群体印象来评判他们,都是反应过度。

那么,从案例来看,大学生应该如何看待把脏衣服寄回家?随着成年人花着父母的钱继续学业,连自己的衣服都需要省下来送回家让父母洗。真的不应该出现。根据之前的一些案例,我们发现部分大学生缺乏自理能力。但根据常识和客观现实,这种现象不可能很普遍,即使在大学生中,认同这种观念和行为的人也是极少数。因此,如果单纯将该案视为“垮掉的一代”群体标签的又一例证,并以此推断教育理念的不足,不仅有滥设目标之嫌,还容易造成更多的代际隔阂。

退一步说,把脏衣服送回家真的太“过”了,但目前来看,

一般大学都会在学生宿舍设置投币式洗衣机,学生“购买”这项服务的情况比较普遍。与此同时,大学生对宿舍安装空调的诉求也逐年强烈。那么,这种行为和我们一直宣扬的“艰苦奋斗”有什么区别吗?必须承认,学生对消费方式的选择会因家庭条件和自身性格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只要是力所能及的,都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时代在变,消费观念和社会状况在变。如果评价的眼光总是停留在遥远的过去,那不是迂腐的刻板印象吗?

可以想象,随着时代的进步,类似的“新业务”和“新现象”会越来越多。但是,我真的不希望看到这种在一个点上燃烧的泛道德判断冲动再冒出来。每个时代、每个群体都会有“例外”,用这样的“例外”来评价一个群体,显然有失偏颇。依靠一些大而不当的“大话”,用一个过时的道德放大镜去审视,也是一种过时的思维。面对成长的一代和变化的时代,我们的评价标准和视野确实需要及时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