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公益活动调查报告
大学生社会公益活动调查报告
大学生公益行为调研分析报告调研提纲
(1)调查目的:鉴于现阶段大学生对公益事业的社会效果存在争议,通过了解学生对公益事业的态度和做法,可以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寻求改变这种原因的措施。
(2)调查对象:红河学院抽样调查。
(3)调查形式:以问卷调查为主,个别谈话为辅。
(4)调查内容:①了解公益事业的渠道和程度。
②参与公益事业的方式方法。
③影响参与公益事业的因素。
④对周围公益行为和氛围的了解。
⑤社会福利事业总体评价。
通过以上调查,进行全面总结,写出调查报告,提出建议。
大学生参与公益行为研究的调查分析报告
捐赠等公益行动是现代文明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传统美德。公益象征着爱、公益和社会责任。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是未来社会公益捐赠的主要群体。
他们如何评价当下的公益行为和身边的社会公益事业?哪些因素影响他们的公益活动?通过什么渠道和方式参与公益?为此,笔者对红河学院分布在各领域的100多份问卷进行调查,了解当代社会公益理念和行为的现状,并分析其原因,提出建议,对于推进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公益事业建设,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提高,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红河学院学生对公益事业的观念和行为
1.红河学院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热情
在对红河学院100名学生的调查中,笔者发现:支持参加公益活动。
90%的同学很积极,2%的同学表示不支持参加公益活动,8%的同学表示不在乎。此外,根据对参加过公益活动的同学的调查,60%的同学每周都参加公益活动,51%的同学在课余时间参加公益活动,30%的同学在节假日参加公益活动,11%的同学在需要的时候参加公益活动。在对没有参加过公益活动的学生未来是否会参加公益活动的调查中发现,约43%的学生未来会积极参加,约53%的学生会参加有价值的公益活动,约4%的学生对公益活动不感兴趣。在调查中,79.2%的学生表示,如果学校组织慈善募捐活动或街上有慈善募捐活动,他们会参加,而20.8%的学生表示不会参加。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红河学院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只有少数学生不热衷于公益活动。但从关注公益活动的积极程度来看,如今的红河大学学生仍然缺乏热情,只有少数学生表示经常关注公益活动,积极寻找机会参与。这一点反映出大学生的公益观念淡薄,对公益活动的热情不足。
2.红河学院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能力
在对上述100名学生的调查中,笔者还发现,红河学院有43%的男生和57%的女生参与了公益活动的调查,大部分女生对公益活动更为自觉和热情。本次调查中,按照年级划分,大一参加公益活动4%,大二参加公益调查28%,大三参加公益调查465,438+0%,大四参加公益调查27%。大部分同学都参加过现场捐款和物资捐赠活动,捐款的数量和金额都只是同学们力所能及的范围。
3.红河学院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渠道
调查发现,71.5%参与公益活动的同学表示曾通过学校团委、学生会、志愿服务团体参与活动,27.7%通过同伴团体等志愿者参与活动。13.8%加入红十字会等社会公益组织,50%以志愿者身份参与慈善演出等公益活动,7.7%表示以其他方式参与。在从未参加过公益活动的同学中调查显示,只有约26%的同学表示以后会现场或通过手机、银行、网络进行捐赠。高达90%左右的同学表示以后愿意以志愿者的身份参加慈善演出等公益活动,约50%的同学表示愿意加入红十字会等社会公益组织。
当被问及参加公益活动遇到的障碍时,76.9%的同学表示主要是因为认为是时间因素,与个人生活或工作学习有冲突,表示主要是经济因素,53%的同学要花钱参加志愿服务,而35.4%的同学以社会因素和大多数人对志愿者有偏见为主要因素,6.2%的同学表示是外界压力所致。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现在的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主要是以捐赠和作为志愿者参与的形式。从大学生选择公益模式的考虑因素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还是能够站在接受帮助的立场上考虑问题,选择最佳的公益形式去帮助他人,但还是有很多方式是学生为了个人方便或者外部影响而选择的,并不能真正帮助他人。
对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最便捷的方式——在校园内组织公益活动进行调查后发现,22.3%的学生表示学校经常举办公益活动,75.4%的学生表示学校有时或很少举办,2.3%的学生表示学校从未举办过公益活动。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高校在为大学生提供参与公益活动的机会方面做得还不够,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渠道很少。
4.对社会福利事业的理解和态度
在调查中,笔者还发现,有多达38%的同学参与公益活动的情况很一般,有少部分同学,占5%,认为参与公益组织的情况很好,而有16%的同学认为参与公益组织的情况不是很好,只有16%的同学认为参与公益组织的情况很好,还有4%的同学认为氛围很差。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公益事业的氛围和现状不满意。
在问卷调查中发现,半数以上的学生对公益诚信缺乏信心,对需要帮助的人和积极参与公益的人持怀疑态度。关于大学生在我国公益事业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465,438+0%的人认为有很大作用,55%的人认为有一定作用,但大部分是依靠其他社会力量,4%的人认为不太清楚。在参与公益的过程中,43%的同学在对抗挫折中锻炼自己的时候更加兴奋。53%的人参加了课程并继续接受培训,3%的人受到打击并退出了活动。觉得委屈就不要再参加活动了。这说明大部分同学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态度是好的,热情是很大的。
二、红河学院大学生产生这种公益观念和行为的原因。
通过调查,笔者认为红河学院大学生产生这种公益观念和行为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1.个人因素
(1)大学生能力有限,对家庭财力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红河大学的大学生一般都是靠家里提供生活费,都是消费者。经济收入直接影响他们参与公益事业的行为和观念。生活费稳定充足的大学生更愿意通过捐赠的方式帮助他人,因为这种方式更方便,能给受助者最实际的帮助。相反,生活费来自兼职的大学生,他们很少参与公益捐赠,但也愿意通过做志愿者,为受助者提供实际帮助,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2)大学生对社会公益事业了解甚少,直接影响其参与行为和观念。大多数大学生对社会公益事业的现状和参与方式知之甚少,很少主动关心公益事业的发展。他们通常会参加自己感兴趣的公益活动,而忽略自己不了解、不感兴趣的活动,这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行为和观念。
2.社会冲击
(1)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只有一个渠道。目前,社会上参与公益事业的方式很少,只有捐赠和志愿者无法调动公众参与公益活动的积极性。尤其是对于大学生来说,学校只是偶然参与公益活动,校园宣传不足,很难动员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
(2)社会诚信缺失。当今社会有很多“假”穷人。他们能够自食其力,不需要帮助,却骗大众捐款,导致大学生对社会上的捐款持怀疑态度。公益透明度不高,捐款用途和流向不明确,导致大学生在公益事业中诚信缺失。
(三)公益事业发展缓慢。社会上的公益组织数量少,质量不好,内部组织建设不规范,效率低,缺乏有效管理,使得大学生不敢加入这类公益事业。
(4)政府重视不够。现代意义上的公益事业是近十年才发展起来的,监管程度有所欠缺,政府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宣传。所以关于公益事业的相关法律和制度还不完善,不能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
第三,红河学院大学生公益事业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针对以上调查和原因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逐步增强红河学院大学生的公益理念意识,使其投身公益事业:
1.学生自己的视角;
大学生需要增强公益意识,积极关心公益事业的发展。
大学生的经济实力是有限的,并不是每个人都有额外的财力和物力去帮助别人。但是,大学生需要提高自己的公益意识,积极探索参与身边公益的实践方式,投身于帮助他人。
大学生做公益的方式不止一种,比如参加网络公益组织、进行公益演出、加入社会志愿者团体等。,这些都是每一个大学生做公益更方便可行的方式。此外,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的一大消费群体,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穷。大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勤俭节约,学会理财,把一部分投入到公益事业中去帮助别人,相信人间真爱,从而提高个人道德品质,早日肩负起社会责任。
2.学校视角:
学校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参与公益的平台,做好宣传,给当代大学生充分的参与公益事业的渠道,调动他们参与公益的积极性。
目前大学生公益的现状并不乐观,因为没有他们发展的平台。学校和校内社团组织要在全校范围内倡导人道主义精神,鼓励党员学生干部带头参与红十字会、总公益会等组织开展的公益活动,促进良好公益氛围的形成和校园公益事业的发展。
同时,在学校形成一种光荣的公益氛围也很重要。学校可以利用标语、海报等鼓励形式,在学校媒体上大力宣传,营造公益氛围;或者定期邀请一些公益或公益组织的创始人到学校演讲,宣传公益的本质意义,塑造大学生对公益的正确认识。使学生形成参与公益的心理,形成互助的氛围。
3.社会视角:
社会公益组织应尽力吸纳大学生,为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当今社会诚信缺失是个大问题。公益架构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公信力,让人们尤其是大学生对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有信心,比如让捐款的使用和资金的流向公开透明。
同时,政府应该更加重视公益组织,加强监管,积极开展各种社区和高校公益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中国的公益活动中来。
大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对社会和个人都有重要意义,促进了现代文明和人道主义的发展。社会和学校要为此营造良好的平台和氛围,让当代大学生继续发扬公益事业,向更多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用公益的火炬温暖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