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最美青春电视剧能获得华鼎奖提名?
改编前的真实故事,感人至深。
这部剧是根据20世纪60年代第一批人去塞罕坝种树的往事改编的。过去塞罕坝作为一个环境极其恶劣的沙漠地区,现在可以变成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不知道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发生了多少感人的故事。张曼菱这个角色是根据现实中“六个女人去大坝”的故事中的陈彦仙改编的。陈燕仙20岁去了大坝,克服了艰苦的条件,在那里收获了爱情,在那里奉献了一生。通过电视改编,将这些故事呈现在我们眼前,真实再现塞罕坝巨变背后的震撼故事,让观众感动不已。
演员组表现得真的很努力。
剧中第一批去上坝的学生都是刚毕业的,所以里面有很多新人演员,非常适合角色的青春气质。虽然有很多新演员,但是他们的演技和态度都特别感人。
和女主角何雨虹一样,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中,因为一个镜头的重复拍摄,霜降遮住了睫毛,但她没有抱怨,尽力将角色诠释到位。演员刘智扬不幸从马上摔了下来,但他仍然咬紧牙关坚持拍摄,从未耽误剧组的进度,可见他的敬业精神。王奎荣、张光北、高明这些老艺人,要在零下30摄氏度的雪地里忍受严寒骑马,他们的表演态度不仅能激励新人,而且特别可敬。
场景和道具用心良苦
为了真实展现塞罕坝几十年来的植树变化,摄制组先后转战北京、天津、杭州、承德塞罕坝御道口、乌拉盖、多伦自治县、克什克腾旗、内蒙古乌丹等地。为了体现年代,根据图片复制了历史悠久的植苗机,林场300到400人的制服根据博物馆展品进行了造型。就连剧中几千平米的机械林场也是一砖一瓦建起来的。剧组的良苦用心都是为了给电视机前的观众展现那段鲜为人知的动人岁月。
作品带来的精神鼓舞人心。
第一种精神——坚韧:坚韧是环境造就的。塞罕坝是沙漠地区,夏天天气炎热,冬天风沙大。要想在这么惨的地区生存下来,造林成功,没有毅力是留不住的。主人公能独自在大坝上生存三年,可见他有多坚韧。虽然后来的大学生在前面有过动摇,但是他们互相支持,用行动站了起来。我们没有亲身经历过他们的困境,但透过屏幕可以深深感受到他们的坚韧和决心。
第二种精神——奉献:奉献是这部剧最大的主题。从一个年轻的大学生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在塞罕坝种树,生儿育女,把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都献给了塞罕坝。他们的孩子还是拿着棍子,为了塞罕坝的利益,继续扎根在这个地方。奉献是无私的,是老一辈留给年轻一代最宝贵的财富。
第三种精神——爱国主义:冯成最喜欢的一句诗是:“为什么我常常热泪盈眶?”因为我深爱着这片土地。”这句话可以说是这部剧的灵魂。说明了塞罕坝人的精神来源。正是因为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这片土地,他们才能锲而不舍地植树造林,为祖国的造林事业奉献一生。
读完《最美的青春》的一些感想
自从看了这部剧,我了解到了这个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我真的不敢相信,一个环境如此恶劣的沙漠,能变成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但它却真实的存在在你的眼前。这种震撼的情绪是发自内心的,我特别自豪。我为中国有这样一群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林人而自豪,他们让我们的土地重新焕发了生机。我也很感动,感动于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在绿化祖国的事业中奋斗终生的不屈不挠的精神。相信看过这部剧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