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领袖李嘉诚、宗、鲁是如何坚持成功的?
李嘉诚:塑料花的传奇
“在逆境的时候,你要问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条件。当我身处逆境时,我认为我有足够的条件,因为我勤奋、节俭、有毅力,我愿意学习,建立信誉。”
为了实现对父亲的承诺,李嘉诚觉得自己必须加倍努力。为了出人头地,学习是唯一的武器,他开始自学。一边工作,一边自学。虽然辛苦,但李嘉诚觉得很有成就感。“我年轻的时候,表面上很谦虚,内心却很骄傲。因为你看到周围的人每天都是一成不变的,而你的知识却在一天天进步。”
1940年秋,李嘉诚一家从潮州逃到香港,住在舅舅的钟表店。李氏家族原本没有商业传统。来香港之前,父亲是小学校长,祖父是清朝最后一位秀才。二叔民国初年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李嘉珂的书香门第在当地很受尊重。
但这些在当时的香港毫无价值,甚至带来了生存压力。这家人像蚂蚁一样卑微。李嘉诚,13岁,不得不辍学,在一个赞助商手下当学徒。白天有做不完的工作,晚上还要搬家具,睡在其他家伙旁边。
1945,二战结束后的一天,他所在工厂的老板急需送一封信,但店员请假,推荐李嘉诚帮忙,因为他好学。出色的表现让老板对他另眼相看,把他从打杂调到仓库经理,然后成为业绩优秀的业务员,再提拔为经理,19岁当上总经理。李嘉诚还详细了解了货物进出口、价格,以及货物管理、营销等技能。
因为生意上的关系,李嘉诚一直在订阅英文塑料专业杂志,顺便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这也让他总能把握住这个行业可能出现的商机。随着二战后经济的复苏,市场对塑料制品的需求非常旺盛。李嘉诚认为机不可失,决定自己创业。1950年,他用自己的积蓄加上叔叔贷款的5万港币,开了长江塑料厂。
现在这已经成为李嘉诚财富故事中的经典情节。之后,李嘉诚看准了房地产的机会,以“超人”的身份开始了脱胎换骨的升级。
宗:我前半生抑郁,42岁开始创业。
1963年,宗初中毕业后,去了舟山一家农场,几年后又搬到绍兴一家茶场。后来,一大批知青陆续下乡,宗可以说是知青中的先进分子。
那时,宗和其他年轻人一样,“脑子里有各种各样的梦想”,“总想出人头地,有所作为”。然而,在这个被命运之神遗忘的农村,宗呆了15年。逃避灰色生活的唯一方法就是四处找些书来读。
1978年,随着大批知青返城,33岁的宗回杭办厂,在学校当业务员。10年,他辗转于几家校办企业,依然郁郁寡欢。创业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个42岁沉默寡言的中年人了。
1987当42岁的宗拉着“黄鱼车”在杭州街头卖冰棍的时候,他大概不会想到,十几年后,自己一手创办的娃哈哈集团会成为中国最大的饮料企业。谈及自己的创业经历,宗后卿的回答很简单:“创业靠感觉,我可能感觉更准确。”
陆:15岁辍学,上了《时代》杂志封面。
陆出生在浙江农村,15岁辍学打铁。1969成立宁围公社农机修理厂。
“1969,正好有个机会,中央有个文件,每个人民公社,都可以搞一个农机修理厂。我带着六个人开办了宁围公社农机厂。”鲁这样回忆自己的创业历程。这是“计划”在铁桶般统购统销时代的第一个缺口。
这是万向集团的前身。1991年,万向产值已过亿。5月,1991成为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人物,轰动一时。他创造了汽车零部件领域的民族品牌——万向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