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素的药理作用

1.对心肌的作用:丹参素可缩小心肌梗死范围,减轻病程,同时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据报道,丹参素是一种超氧阴离子清除剂,因此推测它可以保护心肌线粒体免受氧自由基引起的脂质过氧化损伤。苏小花等研究表明,丹参素对大鼠心肌线粒体ADP/O、RCR和细胞色素氧化酶有保护作用,提示丹参素是一种良好的OH清除剂,对大鼠心肌线粒体膜有保护作用。丹参素能清除外源性O2,减少自由基对线粒体膜流量的影响,保护线粒体。

2.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凝作用:丹参素能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血小板膜流动性,提示其对冠心病有效。史菊彤等人报道丹参素能增加红细胞的负电荷,使其难以聚集;降低全血粘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激活纤溶酶系统;增加红细胞膜的机械强度,减少红细胞的损伤。大剂量丹参素可增加血管脆性,可能与丹参素抗血小板聚集、促进纤维降解有关。丹参素可提高纤溶活性,改善血液流变性,提高红细胞的变形能力,调节血液粘度,改善各器官(尤其是药物最先到达的心、肝、肺、胰)的微循环障碍,有助于机体组织的康复和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的纠正。

3.抗菌、抗炎、增强免疫:丹参素能阻止钙离子内流,显著抑制大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前列腺素E2 (DGE2)和血栓丸B2 (TXB2)。体外观察丹参素对单核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丹参素能激活单核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1、IL-6和IL-8,但分泌量少于内毒素刺激的分泌量。据王文君介绍,丹参素能显著抑制内毒素诱导的上述因子的分泌(P < 0.05),具有抗炎和增强免疫的作用。丹参素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有望提高生存率。

4.抗动脉粥样硬化和降血脂作用:丹参素抑制细胞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还具有抗脂质蛋白氧化和降低血胆固醇的作用,因此具有保护血管屏障、防止脂质沉积和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王楠等研究表明丹参素对牛主动脉平滑肌细胞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有抑制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过氧亚硝酸根是动脉硬化等疾病的重要介质。廖力夫等实验证明,当丹参素存在时,能有效保护机体免受过氧亚硝酸盐损伤,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丹参素能抑制细胞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其抗氧化能力与丹参素的量呈正相关,提示丹参素可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5.抗血栓作用:严等研究了丹参素的活血化瘀作用,发现丹参素在体外能明显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活性,延长电刺激大鼠颈总动脉后的血栓形成时间,显著降低低、中、高切变血瘀大鼠的全血粘度、血粘度、红细胞压积、卡森屈服应力、红细胞电泳时间和红细胞聚集指数。江等用流式细胞仪测定TNFα、和凝血酶诱导的细胞表面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结果表明,丹参素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fMLP诱导的粒细胞上CD11b的表达,并显著抑制TNFα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表面VCAM-1和E-选择素的表达。说明丹参素能抑制细胞因子对内皮细胞的激活,有利于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减少白细胞粘附,提示这可能是其抗血栓作用的机制之一。金喜禄等在体外观察了8种丹参素衍生物对ADP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的影响。结果表明,8种衍生物能明显抑制ADP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显著提高30分钟有效解聚率。

丹参素预防脑血栓。丹参素通过影响血小板释放和凝血酶原,抑制其聚集,降低凝血功能,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费立平等实验证明丹参素具有钙拮抗作用。通过抑制红细胞膜上的电压依赖性通道,抑制红细胞的钙内流,从而降低细胞内钙水平,增强红细胞的变形能力。还能增加红细胞的负电荷,使其难以相互聚集;降低全血粘度,激活纤溶酶系统。由于丹参素在心、肾、脑中的浓度较高,以及这些对血液的影响,提示丹参素具有预防脑血栓形成的作用。

6.伤口过度愈合的预防及对增生性瘢痕的治疗作用:近日,由市中心医院烧伤整形科和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整形科联合完成的市科技社会发展计划基金资助项目,证明了生肌散中的丹参素能抑制肉芽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防止伤口过度愈合。从研究中可以看出,丹参素不是通过直接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而发挥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而是通过改善微循环,改变伤口局部微环境,提供能量代谢产物,促进代谢产物的清除而发挥作用。当然,由于其具有抑制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增殖的作用,在伤口愈合初期需要控制剂量,伤口愈合后可以加大剂量,以抑制成纤维细胞的过度增殖,防止瘢痕形成。姜惠清等实验证实丹参素可诱导成纤维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是:1,影响控制细胞增殖和凋亡基因的表达;2.激活核酸内切酶断裂DNA链,诱导细胞凋亡。此外,丹参素可以调节核转录因子NF-1的结合活性,从而减少成纤维细胞的胶原合成和分泌。

7.扩张冠状动脉作用:丹参素能明显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对抗吗啡和心得安的冠状动脉收缩作用。

8.对肝损伤的治疗作用:丹参素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地直接刺激小鼠肝细胞的体外增殖,说明丹参素也能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丹参素可降低ET含量,上调eNOS表达,下调iNOS表达来调节NO含量,减少肝血管收缩,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受损肝脏微循环障碍,从而减轻急性重度肝损伤。李月华等实验证明,丹参素能明显改善肝细胞线粒体功能,减轻肝细胞损伤和坏死。因此,丹参素对D-氨基半乳糖所致肝细胞损伤的保护机制可能与稳定生物膜和维持钙稳态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李京等实验研究表明,氰化钾对肝细胞有毒性,丹参素能增加2.5mmol/L氰化钾肝细胞培养液中LDO的含量,提示氰化钾对肝细胞的损伤与自由基的毒性密切相关,丹参素具有稳定细胞膜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张振宇等人使用四氯化碳破坏肝细胞。模型实验表明,中、高剂量组能降低羟脯氨酸和胶原蛋白的含量,这与其抑制细胞增殖的活性相一致。提示丹参素具有抑制肝纤维化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丹参素能诱导成纤维细胞凋亡。

9.抗脑缺血损伤作用丹参素能明显缩小脑梗死面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降低脑含水量。丹参红花注射液(7.2,14.4 mg/kg)能明显减轻大鼠急性脑缺血引起的脑指数和脑含水量的病理改变,同时降低脑内毛细血管通透性,维持脑组织神经细胞的正常形态结构。超短波治疗、丹参治疗及其联合治疗可降低大鼠缺血脑含水量,提高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降低自由基产物丙二醛含量,三个治疗组间无显著差异。说明超短波治疗和丹参治疗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减轻脑水肿、升高SOD、降低MDA有关。采用缺血缺氧血管内皮细胞模型,用化学发光法观察培养基中次黄嘌呤的含量。发现丹参组可以减少次黄嘌呤的增加,相差显微镜下发现丹参组内皮细胞形态良好。丹参素能抑制缺氧缺糖引起的线粒体膜电位下降,从而稳定线粒体膜电位,抑制凋亡的发生,这可能与其抑制神经细胞内钙超载有关。

10,丹参素治疗肺心病丹参素能扩张动脉,抑制血小板释放收缩物质。丹参素浓度在1.25 ~ 5g/L时能抑制人乳头瘤病毒,且剂量越大,抑制作用越强,最终达到完全抑制。比较相同剂量的丹参素、复方丹参注射液和丹参注射液对人乳头瘤病毒的作用,结果表明丹参素的作用最强。提示丹参素可能有助于肺心病、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危重疾病的治疗。

11、丹参素的抗肿瘤作用丹参素的抗癌作用可能是其抗癌作用的原因之一。实验结果表明,丹参素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具有明显的抗癌作用(与阴性对照组和丹参组比较,P < 0.05),当丹参素浓度达到80mg/ml时,其抗癌作用与阿克拉霉素A相当(P & gt0.05)。丹参素抑制胃腺癌细胞株的机制与阻断肿瘤细胞的胆固醇合成途径有关。

12,丹参素防治高原反应。高原病是由高原缺氧引起的生理代偿(失代偿)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主要原因是高原缺氧。张光明等人证明,丹参素能有效清除缺氧引起的异常增加的氧自由基,提高组织的携氧能力,抑制高原缺氧引起的缺氧性肺动脉收缩,保证心、脑等重要器官的供氧。总之,丹参素可以提高血液的携氧能力,延长机体对缺氧的耐受力,有效降低缺氧对心、脑、肾、肺的损害,为高原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13.丹参素对银屑病的治疗作用黏附分子与银屑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丹参素可以影响黏附分子的表达。吴景海等的实验结果表明,寻常型银屑病患者PBMC表面ICAM-1的表达明显升高,但经丹参素治疗后明显降低,说明丹参素能抑制ICAM-1的表达。丹参素与银屑病PBMC孵育后,其与HUVEC的粘附减弱,这也提示丹参素可能通过抑制PBMC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而达到治疗银屑病的效果。此外,在正常人中,丹参素对PBMC与内皮细胞的粘附以及粘附分子的表达没有显著影响。本实验提示丹参素可以通过降低粘附分子的表达来治疗银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