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西卢大学
有人说,人的一生只做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上帝的事。在我看来,人的一生只做两件事:饿了就吃,困了就睡。因为,人这一辈子吃得好睡得香真的不容易。年轻的时候,林清玄因为失恋过得很惨。他吃不好,睡不好。禅师告诉他:“人是需要修行的。”林清玄问:“怎么练。”禅师说:“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林清玄问:“吃饭睡觉都要练吗?”禅师说:“同样是吃饭睡觉,结果却不一样。凡人吃饭,东张西望,想这想那,什么都关心,什么都想;睡觉的时候会倒着做梦,梦到这个梦,梦到那个梦,思绪万千。瑜伽熊,吃就是吃,睡就是睡,没别的可想了!”“可是我们饿了怎么吃饭,困了怎么睡觉呢?”“你不能控制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改变你的外表,但你可以露出微笑,”禅师说。“问自己不如问自己。心应该是一池清水。心水清,山花鸟语映在水面上很美。那样,天天都是好日子,每夜都是清夜,处处都是福地,法就是良法,就没有什么迷惑污染我们了。”林清玄恍然大悟。梁漱溟也说过,人要先解决人与物的关系,再解决人与人的关系,最后解决人与自己的关系。只是最后一个最难。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人和事,有些是必须的,有些是完全不必要的,比如名利、贪婪、虚荣、嫉妒、仇恨等等。这些都是负担,应该果断删除!就像电脑里的垃圾文件和错误信息,及时删除就能顺利进行操作。人生就是一步一步走,一点一点扔。出来的是路,扔掉的是包袱。这样,路会越走越长,心会越走越静。
2.不完美的完美
《读者》第7卷2010作者:刘勇
我有一个朋友,单身了半辈子,快五十岁的时候突然结婚了。新娘和他差不多大,徐娘又老又迷人。只认识的朋友窃窃私语:“那个女的以前是演员。她嫁给了两个丈夫,都离婚了。现在她不再受欢迎了。她拿起一个剩菜。”
我不知道他是否听到了这些话。有一天,他跟我出去,一边开车一边笑:“我年轻的时候想开奔驰,没钱,买不起;现在!还是买不起,买三轮车。“他的确开着一辆旧奔驰,所以我环顾四周,说:”三只手?看起来不错!马力也够用!"
“是的!”他笑了。“旧车有什么不好?就像我老婆,前面嫁了个四川人,前面嫁了个上海人,在娱乐圈二十多年了,大大小小的场面很多。现在年纪大了,也就释然了,不像以前那么精致浮华了,但是川菜上海菜都不错,也知道怎么装修家里。说实话,我是在她真的很完美的时候遇到她的。”
我说:“如果别人不告诉我,我还真看不出来她竟然是当年的艳星。”
“是的!”他拍拍方向盘:“其实你想想我自己,我完美吗?”我没有千疮百孔。我有过很多往事,也有过很多荒唐。正因为我们都经历过这些,所以我们两个都成熟了,懂得了放下,也懂得了忍耐。这并不完美。这是一种完美!"
不完美是一种完美!我们老了,生锈了,千疮百孔。每隔一段时间去看医生,修复我们破碎的身体。为什么要要求自己拥有的人和事都是完美的,没有缺点?习惯被打破也是历练,开放,成熟,这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你只有一个胃。
《读者》第8卷2010作者:马
沃伦·巴菲特每年都会举办“与巴菲特共进午餐”活动。这一引人注目的事件自然会被媒体报道。饭局一个月后,评出最佳故事。届时,巴菲特将亲自为获奖者颁奖。
这一天,史密斯和沃林斯基牛排馆被包围了。菜肴一个接一个地呈现出来,真的是一场众人的盛宴...三个小时后,饭吃完了。接下来关于午餐的新闻满天飞,但都是一个样子写的,无非是夸大餐厅有多漂亮,菜肴做得有多好,食客有多豪华高贵...可想而知,这些都没有成功。脱颖而出的是一篇不到200字的小稿子。作者名叫埃吉,在曼哈顿的一家当地小报工作。他根本没有提到巴菲特,而是把注意力转向了一个流浪汉。“史密斯和沃林斯基牛排馆被包围了,我挤不进去。我正要后退,这时我看见一个流浪汉。他衣衫褴褛,但他很快乐。此时,他正在餐厅外的垃圾桶里翻找食物。突然他喜出望外。显然,他找到了“战利品”!一顿大餐后,他抚着鼓鼓的肚子,打着嗝,喃喃自语道:“过期的三明治和沙拉酱还能填饱肚子。“巴菲特说,让他感动的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接下来,他把奖杯颁发给了Egyi。
回家的路上,埃吉在奖杯下发现了一些文字:对于一个人来说,生理需求是非常容易满足的,而他永远无法填补的是无边的贪婪。其实人生在世,不需要太多。
因为你只有一个胃。
4.失踪纪念碑
读者,第9卷,2065 438+00/徐百科
1958,《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是这样开始的:不知道为什么,世界上最可怕的是布热津卡明媚的阳光。这篇报道就是新闻史上著名的“奥斯威辛没有新闻可写”。记者写道:“现在,关于奥斯威辛没有什么可报道的了。只是因为一种无法抗拒的冲动,才想写点关于集中营的东西。这种冲动源于某种复杂的感情。参观完集中营,如果你对那里的情况不说一句话,也不写一个字,那是对死在那里的人的极度悲伤和不尊重。”?
现在,我们看到一个新的报道——消失的奥斯威辛。作者写道:“1991年,我第一次参观集中营时,受害者留下的头发颜色依然鲜艳,或黑或棕或红或金...当我2009年回到这里时,我发现这些头发已经变成了灰色的球。”
这里透露出来的是一个尴尬的局面:奥斯威辛的参观人数在不断增加,2009年比2001翻了一番。与此同时,集中营的保存条件不断恶化,墙壁出现裂缝,地基下沉。那里的负责人说,日渐衰落的奥斯威辛集中营正在一步步滑出历史的记忆。
最深的犯罪记录,和那些最伟大的文物一样,讽刺了盲目的旅游狂潮:不断增加的观光背后,是真正严重的纪念性的流浪甚至失落。这也是一种可悲的不尊重。5.分享信任的时刻2010《读者》第10期《前言》(美)沃伦?一天晚上,我正以将近100公里的时速行驶在一条两车道的高速公路上。这时,一辆汽车以同样的速度驶来。当我们擦肩而过时,我看到了司机的眼睛,但那只是一秒钟。
当时我就在想,他是不是和我想的一样,那一刻我们的命运完全取决于对方。我依靠他不打瞌睡,不被电话分心,不开到我的车道上突然结束我的生命。虽然我们没有说过一句话,但他一定很依赖我。
我相信世界就是这样运作的。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都相互依赖。有时候,这种依赖只是要求我们不要越过双黄线。就这么简单。有时,这种依赖需要我们合作——与朋友,甚至陌生人。
早在1980,我就参与了伊朗释放美国人质的谈判。伊朗方面拒绝与我会面,坚持通过阿尔及利亚政府传递我们之间的信息。虽然我以前从未与阿尔及利亚外交部长有过接触,但我不得不依靠他准确地接收和传递信息。在他的帮助下,50多名美国人质安全回家。
科学技术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因此国家之间的合作需要日益加强。2003年,来自许多国家的医生迅速采取行动,以确定非典病毒。这一行动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的命运不再能由我们自己控制。我非常重视个人责任。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终于相信,在某些时候,一个人必须依赖他人的正直和判断。因此,我们必须学会认为迎面而来的光可能不是威胁,而是表明这是一个分享信任的时刻。
6.如果你犯了一个错误,记住幽默。
2010读者编号11《序言》朱晖
没有人能想象,如果一场世界性的体育赛事开幕式出现重大失误,组委会将承受怎样的压力。这个不幸的事情正好赶上2010温哥华冬奥会。
2010 2月13日,温哥华冬奥会隆重开幕。为了用本届冬奥会给世界一个惊喜,组委会试图为世界打造一场惊艳的点火仪式。原计划是:火炬由残奥会冠军汉森坐着轮椅引入体育馆,然后由四名加拿大著名运动员依次传递。然后四个人站在广场周围,等待四根欢迎柱缓缓升起,然后用火炬点燃欢迎柱。同时,四根迎宾柱中间的巨大冰柱将被点燃,奥运圣火将猛烈燃烧...虽然准备工作万无一失,但在世界各地的欢迎柱上升过程中,四个预设的欢迎柱中只有三个会上升。如此重大的失误让组委会颜面尽失,成为全世界的笑柄。一位老人的话颇有代表性:“我们都祈祷闭幕式不要再出差错,不能再丢了人。”3月1日,温哥华冬奥会闭幕式如期举行。帷幕拉开后,所有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火炬台其实是在“不完整”的状态下搭建的,开幕式上“失误”的一幕被复制给了全世界的观众。后来更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个电工模样的小丑跳到没有竖起来的欢迎柱上,左拍右看,幽默地审视着。最后,他插上电源,试图把巨大的柱子从地上拉下来。在小丑的拉动下,迎宾柱逐渐上升,慢慢与其他树根搭在一起。这时,小丑愉快地邀请了主火炬手勒梅?多恩,她点燃了奥运火炬,奥运圣火熊熊燃烧。看到这里,全场沸腾。加拿大人用自嘲的方式轻松化解了之前的尴尬,不仅没有损害形象,反而成就了史无前例的“两次点火”的经典画面。人生没有太多不可原谅的错误,即使是错的,你依然可以沉默。7.拒绝绝望,不敢奢望《读者》2010第12期前言作者董乔·米尔本夫人是英国乡村的一位家庭主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她的儿子艾伦参军去前线打仗。她和丈夫杰克呆在家里,在篝火堆里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他们每天照常作息,一边等着儿子从前线的来信。米尔本夫人从她儿子参军的那天起就写日记,并且每天都写,直到她儿子战后回家的那一天。她的日记后来被编成一本374页的书,名为《米尔本夫人的日记:一个英国女人从1939年到1945年的日常写照》。有一次,艾伦很长时间没有消息。前线传来的消息说他的军队被德军歼灭了,大概是跑了。米尔本夫人和她的丈夫杰克拒绝绝望或期待任何事情。直到有一天—
现在想想,你遇到的痛苦算不了什么!
8.善良是一种传染病《读者》2010第15期前言作者:新加坡人的友善让我如痴如醉。我爱上了这个城市,因为它的简单——虽然它是一个大城市,但许多人似乎来自散叶。初到新加坡,人生地不熟,经常问路。每次问我,人家都不愿意把我当个人,也确实把我送到了目的地。当你一个人的时候,当你有困难的时候,会有人站出来帮你,不用开口。下雨的时候,我没带伞,好几次被邀请去帮它一把。我的伞不大,但我分享了温暖。一天下午,当我去购物时,我不小心坐过了站。我知道大致方向,但不知道哪一站比较近,就跑去问司机。司机在等红灯,热情地给我指路,说你下车,路就更远了。并特意打开车门让我赶紧下车,反复指给我看,直到我下车看到他隔着玻璃指着我。我被深深感动了!第一次见我的中医时,我为钱不开心。我发现他每次咨询都收我22元,而只收别人8元,10元。我问他的时候,他很诚恳的告诉我:“我看病都是量力收钱的。”我认识附近的一些居民,知道他们条件不好,就少收点。这样他们才会来看自己是不是生病了,否则只有痛苦。医生的父母关心我,这是我父亲一直教育我的。不要在乎钱的多少,关键是让大家都买得起。其实很多时候我连本草的书都收不到。我向你收取的价格是合理的,因为我可以大致估算你的收入。我受罪的是那些有钱人。如果成功了,我会让他们捐钱。“听到这个我感到惭愧。善良就像感冒一样,是一种传染病,一接触就会传播。怀着感激之情,我开始关注这个世界。我以前太匆忙了,甚至没有四处看看。现在我学会了慢下来,学会了在乎。比如主动打开商场的门,一步一个脚印,方便有深度的人进来。比如过桥的时候帮带孩子的妈妈扛婴儿车,比如送行李多的外国人去车站。这一切,都是在报答别人给我的帮助,希望这样的感动能像常青树一样长久。9.印度墙《读者》2010第16期前言作者:柳永沙漠的气候很特殊。白天,火红的太阳通过沙子的反射和热量的积累,可以把人活活烤死;夜晚,寒冷在空旷的旷野泛滥,能把人冻死。尽管沙漠里的气候如此恶劣,但印第安人在那里生活得相当舒适。原因是什么?在沙漠中,印第安人的墙是经过特殊设计的,它的厚度恰到好处——在白天,炽热的阳光无法穿透阳光充足的墙,因为当它越来越热的时候,夜晚已经来临。在寒冷难耐的夜晚,太阳加热的土墙正在慢慢散发它白天储存的热量,使房间变得温暖。如果墙体较薄,白天房间就成了烤箱,晚上散发不出足够的热量;如果墙再厚一点,白天就不热了,晚上就冷了,因为热过不去。这一切的秘密,就在于那面不厚不薄的墙。不管我们是否生活在沙漠里,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应该有这样一堵墙——把别人的赞美留在我们得意的时候,用在我们失意的时候;当我们的武器短缺时,抓住敌人射来的箭作为武器;把别人批评的话变成有用的建议;把那些只能作恶的多余的钱留给未来可能的贫穷。就像印第安人把灼热的阳光留给寒冷的夜晚一样。
10.真正的智者《读者》2010第17期前言易然/编译门萨是一个拥有聪明人的组织,他们的智商都在14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顶级智商俱乐部。几年前,在美国旧金山举行了一次门萨会议。会议期间,几位门萨成员来到当地一家小餐厅吃午饭。吃饭时,他们发现餐桌上一个标有“盐”的瓶子里装的是胡椒,而标有“胡椒”的瓶子里装的是盐。如何在餐厅现有工具的帮助下,转移两瓶调料而不发生任何溢出,成了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小挑战。自然,他们不会害怕这个挑战,而是带着喜悦和热情去接受,因为他们是门萨的成员!
几个人热烈讨论,提出了思路和方法。最终,他们选择了最高明的方案,只需要一张餐巾纸、一根吸管和两个空盘子就能解决问题。他们叫来服务员,在她面前炫耀他们的绝妙方案:“小姐,桌子上的盐和胡椒颠倒了,但是我们为你想出了最好的方案!我们只需要你给我们带一条餐巾和一根吸管……”“哦,对不起。”服务员没等门萨成员说完话,拿起盐瓶和胡椒瓶,拧开写着“盐”和“胡椒”的瓶盖,分别放在各自的瓶子上。就像士兵的数量不是衡量一个将军智慧的标准一样,智商也是。真正聪明的人,关键不在于他总能解决问题,而在于他总能正确地做事。11.忘了石头《读者》2010第18期前言作者:蒋编译我注意到凯伦在茶几上放了一块石头好几个月了。石头上画着一张笑脸。任何人看到都会忍不住笑。我仔细看了看石头,发现石头下面写着几个字:“不要着急。”我好奇地问凯伦:“你从哪里得到这块石头的?”凯伦说:“一个朋友在我压力最大的时候送给我的。我的朋友告诉我,每当我看到这块石头,我都要提醒自己不要太担心。朋友称之为忘忧石。这块石头上附有一篇文章。”凯伦给我看了那篇文章,里面写道:我们担心的问题有40%不会发生,因为担心是大脑过度疲劳的产物。我们30%的忧虑是因为我们对以前的决定感到后悔,这是无法改写的。12%我们担心的问题是因为我们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这些评价大多是不客观不正确的。10%我们担心的问题都是因为我们太担心了,而这种担心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除了这些无事生非,我们的担心只有8%是正常的,因为生活中确实有问题需要解决。凯伦接着说,“我担心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现在,我把石头当成了警钟。每当我发现自己在担心的时候,我就会问自己,我的担心属于哪种担心。很多时候,我发现自己无事生非。“生活并不全是烦恼和忧虑。希望每个人都有一块忘记烦恼的石头。12.四壁雪《读书人》2010第19期前言作者:于古时候,苏东坡曾有一座雪堂,将雪画在四壁之间,是文人的一种风雅。我也有一个小房间,墙壁如雪,没有装修瓷砖,也没有实木。虽然是一样的,但是我来这里只是一个懒人的休闲。于是,一人一宅,持真面目,相向而行。时间越久,我越爱这个空荡荡的房间,像屏幕上的一大片空白,意味深长。世界是复杂的,世界是简单的,这个小小的房间可以容纳一个人的万千思绪。坐在这些简单的墙壁之间,没有一点小事,可以享受片刻。我们需要的生活其实比想象的简单。所谓“沃土无边,日蚀起;“广厦千万间,夜眠七尺。”一无所有是一种令人羡慕的状态。也许我们不必为太多的贪婪付出代价。看到美丽的风景真好。无数的愿望,往往夹杂着太多奢侈的想法。在买单的时候,往往会跟着别人的方向走,有时会忘记自己的初衷。加法的生活充满了多余的对比和向往,不如尝试减法的生活,比如这四壁雪,保持一点天真和简单。放轻松,放下包袱,世界还是美好的。没有什么是不能放弃的,没有什么是不能停止的。我们需要一个小角落,简单安静,可以放松自己;我们需要一些属于自己的时间,思考一些事情,过去或者未来。你也可以什么都不想,只是静静地坐在这里呆一会儿,你会觉得无限美好。
四堵雪墙,一个安静的瞬间。13.端点“读者”2010第20期前言作者:罗伯特?j?黑斯廷斯常常在我们的潜意识里隐藏着这样一个田园诗般的梦想。我们长时间坐火车穿越大陆,陶醉于窗外高速公路上如水的车流,在路口挥手的孩子,远处山脚下吃草的奶牛,电厂冒出的炊烟,一排排玉米和小麦,平坦的山谷,起伏的山脉,城市和乡村庄园的轮廓,这一切都让我们如此沉迷,如此着迷。但在内心深处,我们仍然想着结局。有一天,在某个时间,火车进站了,鼓声和音乐响起,彩旗飘扬。一旦到达终点,成千上万的梦想将会实现,生活中的缺失和残疾将会重聚——就像拼版玩具的最终完成。我们在车厢的过道里踱步,徘徊,焦虑,诅咒着时间过得这么慢,只是等待,等待着结束。“到最后,没关系。”我们高呼,“当我18的时候,当我买了一辆新的奔驰450的时候,当我把最后一个孩子送上大学的时候,当我还清债务的时候,当我升职的时候,甚至当我到了退休年龄的时候。”但是,我们迟早要认识到,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可以一劳永逸的。生活的真正乐趣在于旅程,在于过程。目的地只是一个梦,往往是我们无法企及的。“时不我待,深思熟虑”,多好的座右铭啊!和圣经对比一下?诗篇118,第24节,把它放在一起看一看:“这是耶和华创造的日子,我们应该在这一天高兴。”我们担心的是对过去的仇恨和对未来的恐惧,而不是现在的负担。后悔和恐惧是一对孪生窃贼,偷走了我们美好的现在。所以,不要在楼道里徘徊,不要时不时的数里程。去爬山吧!去吃冰淇淋,光着脚去,在河里游泳,欣赏日落。多笑少哭。人生如逆旅,我也是行人——那么终点会突然到来。14只要有梦想,读者2010第21期前言作者:张世普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心里暖洋洋的。一名日本妇女在她99岁生日时发表了她的处女诗。在诗歌没落的日本,引起了极大的轰动,销量超过23万册。在日本,这是一个奇迹。因为即使是职业诗人,被出版社包装策划过的诗歌,大部分也只能卖出几千册。然而,这位近百岁老太太的诗集,首印1000册就销售一空,连续印了8次仍供不应求。她直到92岁才开始写诗。原因很简单。她的儿子害怕她会感到孤独。我希望她能写些文字来安慰自己的孤独。而她恰好喜欢诗歌,于是拿起了笔。当她写了更多的诗,她把它们提交给报纸。她的诗并不华丽,接近白话,短小易读,都在14行之内,却充满了多彩的梦境,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说不出的活力。编辑们被这位特殊的作者深深打动,《产经新闻》专门为她开设了专栏。她的读者从14到100不等。出版社已经收到了近千封读者来信,很多读者看完她的诗都想哭。她在一首诗里写道:即使九十岁,也要谈恋爱/仿佛一场梦/我的心已飞到云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妇人写的诗之所以会被那么多人喜欢,也许是因为写诗的心永远保持着它那不朽的纯真和浪漫。这是命运给予追梦人的最高贵的现实享受。而这样的心境,也许有些人永远感受不到。梦想充实生活。一个有梦想的人,活着就觉得有意义,有意思。一个忠于梦想的追求者,不知道老年是怎么来的。梦想是与岁月的竞赛。只要有梦想,就征服了岁月。不然一个历经沧桑的百岁老妇,还能写出少女情怀的诗。虽然她无法拒绝时间的流逝和命运的沧桑,但她有着超越岁月的青春。
15.让生命回归过程●余无法想象古罗马斗兽场需要重建,庞贝古城需要重建,柬埔寨吴哥窟需要重建,玛雅文化遗址需要重建。就好像我们无法想象远方的古代青铜器需要打磨,出土的破戟需要镀镍,宋代的书籍需要整形,马王堆的汉代老太太需要植皮丰胸浓妆。只要历史不阻挡,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了,平和地给世界一种美好。装天真是最残酷的自虐。没有皱纹的奶奶很可怕,没有白发的老人很遗憾;没有废墟的生活太累,没有废墟的土地太拥挤,掩盖废墟的行为太具有欺骗性。让历史回归真实,让生活回归过程。——这是人类的大智慧。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遗迹都值得保留,否则地球将伤痕累累。废墟是古代派来现代人的使者,被历史批判和筛选过。废墟是我们的祖先曾经发动的壮举,凝聚了那个时代的力量和精华。废墟是一个磁场,极其古老而现代,心灵的罗盘在这里被强烈地感受到。失去了磁性,就失去了废墟的生命,很快就会被人淘汰。(摘自冯春文艺出版社《文明的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