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简历

石是物理学家,中国近代磁学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1954-1983,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创始人,美国耶鲁大学物理学博士。

1901年11月19出生于江苏省崇明县(今上海市)农村。年轻时,我在崇明县协兴镇三鑫小学开始启蒙学习,然后转到一所私立学校,后来又转到崇明县易贝乡小学。1914-1917就读于崇明县B农业学校(相当于高级小学和初级中学)。1917考上了江苏省第一工业学校,是一所职业中学。大部分候选人都有“实业救国”的思想和享受公费的愿望。1919转江苏省海门县私立海门中学。1920暑假,石考上了南师大,先学机械工程,后转入数理系。1925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物理系(1928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1949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他于1924至1925在叶接受教育。1925年,叶调到清华大学任教,石被叶聘为清华大学助教。在叶的指导下,他开始了中国最早的材料磁学研究工作,发表了第一篇磁学研究论文《氯化铬及其六水合物顺磁磁化率的测定》。这是中国发表的第一篇现代磁学研究论文。近代中国磁学人才的培养和磁学事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石的亲自参与、积极支持和大力倡导。石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新中国第一批磁学研究和教学骨干的培养和许多重要的磁学学术活动中。

1952—1953全国进行高等教育改革,学习苏联,在高校各系设置专业,开设专业课。当时一些高等院校,如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等,都计划在物理专业下成立磁学专业组。但当时国内从事磁性工作的人很少,高级人才匮乏。只有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拥有中国唯一的磁学研究团队。因此,这些组织专门的磁学小组的大学把年轻教师送到应用物理研究所的磁学小组去深造。时任磁学课题组组长的石热情接待他们,为他们制定学习计划,安排业务负责人,定期组织磁学报告研讨会,开设磁学专业课,培训他们和课题组的年轻研究人员。他亲自听课,做专题报告,并鼓励年轻人做报告,积极参与讨论,作为培养人才的措施之一。经过培训的教师返校后,已成为磁学教学和科研的骨干力量。当时由研究所工作人员边翻译边讲授的《现代磁学》和后来在研究所和全国讲习所讲授的《铁氧体物理学》,都是在他的亲自参与或鼓励下正式出版的。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磁学译著和第一部铁氧体专著。1953年,石年过50,以极大的热情参加了研究所科研人员为期一个月的“俄语突击学习”,通过翻译《现代磁学》并作为讲课的参考资料,巩固了自己的俄语学习。无论在学习、翻译、讲课上,他都积极认真,靠勤奋来弥补记忆力的不足。1956-1959还随磁学课题组(室)工作人员到北京大学给磁学专修组高年级学生讲授《铁磁学》课程。1958年,中国科学院创办中科大。在“全院办学、院系结合”的指导方针下,他还担任物理系系主任,对专业设置、师资来源、实验室建设、在校科研人员出勤、在校大四学生毕业论文等都做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中科大成立不久,他就在教学、科研和学生表演中。他非常重视培养年轻的科学人才。在带领他们做了几次实验后,他让他们在科学实验中走过场,并认真核对他们的实验数据,认真审阅和修改他们的实验报告和论文,改正错误的标点符号。他还积极推荐优秀的年轻科研人员出国深造。除了在磁学研究室创办学术报告研讨会外,他还大力倡导和推动磁学方面的全国性学术活动,如1963、1964年第一、二届全国磁学和磁性材料学术会议,1964年磁学研讨会等,都是在他和几位磁学前辈的倡议下召开的。他不仅热情地主持了第一次全国磁学和磁性材料会议,而且尽力把这次会议办成一次团结全国磁学界,广泛交流研究、应用和生产经验的定期学术会议,为发展我国磁学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1963左右,中科院准备在四川绵阳成立磁学研究所。石亲自带领部分中青年学术骨干到绵阳选址,并亲自指导制定建院和筹建实验室的方案,开始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订购国内外仪器设备。但由于“文革”导致中科院工作瘫痪,筹建磁学研究所的工作由国防科委牵头。国防科工委决定将第四机械工业部11研究所磁性材料与器件实验室迁至绵阳,接管正在建设中的磁学研究所,成为以研究开发为主的应用磁学研究所,即后来的西南应用磁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