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袁隆平的作文

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上,大家总是会接触到作文。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到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一种压缩的、简洁的、他们能理解的语言过渡到一种发达的、规范的、别人也能理解的语法结构。那么,如何写作文呢?以下是我收集的纪念袁隆平的散文,仅供参考。让我们看一看。

纪念袁隆平作文1在这960万平方公里的黄土地上,有14亿中华儿女。其中,有伟人,也有凡人;有的人仗剑,在战场上洒血;有些人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有人伴着手术器械自告奋勇驱散疼痛的寒夜;其他人留下了大米,小麦和小米,决心逐步消除饥荒的痛苦。

但是没有人能永远年轻。

20xx年5月22日下午13,一位巨星陨落。稻田里,有他的身影;他的名字在这一页上。他就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20世纪30年代,饥饿和饥荒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的农民中仍然很常见。袁老出生在一个高知家庭。当时,作为一名准大学生,袁隆平是全家人的骄傲。父亲劝他学理工科,母亲告诫他三思而后行,他却收拾行囊,风尘仆仆,然后投身农业,扎根田间。

时隔半个多世纪,当我一次又一次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仍然不敢相信,袁老对土地、对农民、对庄稼的热爱,大于他对名利的痴迷,甚至大于他对个人理想价值观的渴望。我仿佛看到,那双曾经亲切而又炯炯有神,如今却睁不开的眼睛背后,住着一个少年,一个意气风发却又隐忍着努力的少年,一个甘愿把自己奉献出去的少年。

之后的五六十年,袁隆平一直和大米在一起。从最初发现水稻的“杂交水稻优势”,到海南三亚的“野败”,再到产量超过1000的“超优千号”杂交水稻,“把握自己饭碗”的伟大梦想,就像第一颗超级稻的种子,一旦种下,就会茁壮成长,势不可挡。长沙的一个下午,当试验田里泛起层层绿色的涟漪,当稻穗的金色流苏在烈日的金光中相互摩擦,在微风中欢唱,或许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皮肤黝黑、面容瘦削、刻有岁月纹路的老人,正倚在一棵比高粱还高的超级稻树下,半闭着眼睛,南风暖暖的,吹着他花白的头发。他睡了,又似醒着,轻声哼着他最喜欢的歌《老鼠爱大米》,蹲在稻田里弯腰拉他的杂交水稻。他把实验记录紧紧抱在怀里,就像,怀揣着“粒下凉”的晶莹易碎的梦

那是他在草下乘凉的梦想,也是他养育的14亿炎黄子孙的梦想。袁隆平,曾经对我来说,只是语文书里的一段文字,或者是道家大纲里的一个知识点。但当我们不再需要为温饱发愁,而是看着米粒一粒一粒想当然的时候,那些曾经为我们提供保护的大人,可能已经霜化了太阳穴。

没有人是永远的孩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想自己去。

纪念袁隆平作文2 20xx年5月2 2日13: 07,“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逝世。得知这个消息后,我一开始是不相信的。袁老做出了一个又一个震惊世界的成就,为全人类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让我们把他视为不朽的丰碑,精神永恒的标杆,却忽略了他也是一个身体生老病死的普通人。

我久久不能平复内心的惊喜,很难写出这篇文章。我怀着一颗虔诚而虔诚的心,回顾了袁老充满坎坷与坚持的一生,试图从单薄的语言和真实的影像中汲取这位伟人的精神,用我不够厚重的文字和最真挚的感情记录下我眼中的袁老之风。

袁老是一个伟大的梦想家。

“我有两个梦想,一个是在五谷下乘凉,一个是让杂交水稻覆盖全世界。”多么美好的梦,多么感人的梦,多么伟大的梦!从那个“有饥”饥荒肆虐的年代,到那个不被认可难以出成绩的年代,袁老一直敢于梦想,一直追求梦想。“我们都在路上,我们都是追梦人。”这些追梦人之一的袁老,在90岁高龄的时候依然坚持走在田间地头,每年都在创造水稻生产的奇迹,为心中的梦想不断探索、突破、前行!

袁老是一个执着的全职支持者。

袁老经历了成千上万次的失败,承受了成千上万次的失望,但他始终坚持自己内心的方向,从失败中寻找经验,在失望中变得更加勇敢。几十年的风吹日晒让他皮肤黝黑,但他的坚持并没有动摇。靠着这份坚持,他在每一座山上开道,遇水架桥,明知前方险峻而决心开道,锲而不舍地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让农民喜笑颜开,让人欢欣鼓舞。

袁老是一位活跃的音乐家。

和我心目中的科学家不一样,袁老更像是一个朴实的老人。袁老爱好广泛,享受生活。袁老爱游泳,爱理发,爱排球,爱小提琴,情调十足。袁老养猫,希望猫长大后,守着他家旁边的水稻试验田。袁老为了防阿尔茨海默病,爱打麻将,还想在岗位上多干几年。袁老心系大米,心系工作,一生致力于消除饥饿的伟大事业。

5月24日,在袁隆平遗体告别仪式上,在细雨蒙蒙的长沙,壮观的场面让我感受到了袁老的巨大贡献,更为他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而感动!我想,袁老,你上了天,在比高粱还高的稻穗下乘凉;我们每个人都记得“袁隆平”这个金光闪闪的名字。

我依然思绪万千,却一时收不回笔。我只是说,“元老之风,山高矣!”

纪念袁隆平作文3 20xx年5月22日是* * *和中国历史上举国悲痛的一天。下午13: 07,“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长沙逝世,享年91。

当我第一次听到袁爷爷去世的消息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只觉得胸口一沉,仿佛心被剜了出来,仿佛世间所有的言语都无法打破我内心的冰冷。

放学回家后,我急切地打开电脑查看,网上全是向袁爷爷致敬的信息。我也想插上翅膀飞到长沙湘雅医院悼念袁爷爷!含泪的眼睛,那个让我们吃饱的男人,永远的离开了!袁爷爷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面带微笑出现在金黄的稻田里,用地道的湖南话讲着幽默的段子,自嘲是一个“带着偶像包袱的90后王者”。他像家乡的长辈一样淳朴倔强,像身边的亲人一样真诚幽默。

臧克家说:有些人活着,但他们死了;有些人死了,但是他

还活着。袁爷爷虽然走了,但他的精神、事迹、话语却像种子一样种在了我们的心里。他说: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大家远离饥饿;他说:一粒粮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拯救一个国家;他说:我这辈子有两个梦想,一个是在草下乘凉,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世界。袁爷爷终其一生,都在追寻着年轻时“稻子长得像高粱一样高,穗子长得像扫帚,谷粒像花生一样大”的梦想,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儿子的梦是中国的梦。袁爷爷虽然去世了,但他的话像大米一样滋润着我们。我觉得对袁爷爷最好的致敬,不仅仅是把碗里的饭全部吃完,更是继承他的梦想,练就他的本领,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反思自己,生在蜜罐里,长在独生子女家庭。享受了两代人的偏爱,却很少懂得感恩和付出。生活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学习上,粗枝大叶知识少;思想上,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扪心自问,怎样才能继承袁爷爷的梦想?

100多年前,詹天佑在12岁时赴美留学,立志为祖国的早日富强而学科学;60多年前,革命青年跨过鸭绿江,在抗美援朝战斗中洒下热血。今天,无数年轻人走上长沙街头,加入到送别悼念袁爷爷的人群中。我想,在他们的心里,一定有一个像袁爷爷一样坚定的信念;他们必然有着和袁爷爷一样的奋斗之光!

少年强则国家强,少年强则地球强,国家强则地球强。袁爷爷请放心,虽然您带着粮下乘凉的梦想走了很远,但您把奋斗的“种子”留给了我们后辈。我们将继承您的梦想,勇往直前,继续前进!

昨天,5月22日,一个值得国民铭记的日子,因为,就在那一天,一位巨星陨落——袁隆平先生逝世。

得知这一消息后,全国人民自发组队哀悼,湖南人民站在风雨中,多次向老袁满隆平的照片鞠躬。当时现场有上百人,每个人都热泪盈眶。所有人都极度悲伤。这一天,中国人民和中国的脊梁垮了。他,让中国人民端上了饭碗,稳稳地端上了饭碗,解决了几亿人的口粮问题。这位奋斗了一生的老先生值得中国人民永远怀念。

得知袁隆平先生去世后,网友们争相发言,但很多人不敢相信。一位网友评论说:“中午刚和朋友出去喝酒。得知这个消息后,我觉得不对。朋友在我身后拍着我的肩膀,流着泪说:接受现实吧,这是真消息。那一刻,我崩溃了。”是的,很多人不肯接受这个现实,一次次去中央打电话,反复确认。得知这个消息后,他们大多泪流满面。如果没有袁隆平先生,饿死的一幕可能还会出现。节约每一粒粮食,让每一粒粮食尽最大努力帮助人民,是对袁隆平先生最好的怀念。

袁隆平先生曾说:“培养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杰出人才是我毕生的愿望...我的杂交水稻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但是,袁隆平先生真的做到了。袁隆平团队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养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技术人才,遍布世界各地,为杂交水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杂交水稻正在不断向高产进行无止境的冲刺。现在,全球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尝试种植杂交水稻,十几个国家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大规模种植,年种植面积达700万公顷,普遍比当地水稻种植面积高出20%以上。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老袁满隆平的不懈努力。

袁隆平先生临终遗言说:“丢掉朴素,不要让殡仪馆安排任何人哀悼。”一个曾经的国家栋梁,本来可以接受很多人的吊唁,但是现在根据疫情情况,他坚决拒绝了殡仪馆应该接收民众吊唁的想法。

遥寄哀思,缅怀往事。我们国家的栋梁袁隆平院士祝您在天平安,与母亲团聚!

袁隆平院士去世的消息一出,一切都是那么的突然,我的心里是那么的慌乱和无助。课本里的人物不幸倒下,举国心碎。我的心沉到了谷底,久久不能平静。

这几天看到很多关于袁隆平院士的报道和回忆,百感交集。当时不知道从何说起。从记忆中挖掘,关于第一次认识袁隆平院士,我似乎没有确切的记忆,好像他刻在我的骨子里,好像我一出生就应该知道。他在我的记忆里,在我的脑海里。我心里一直在想,像他这样强壮的身材,能支撑他完成一个又一个奇迹,能活到100多岁,真的!当时举国欢庆,他也完成了人生中的又一壮举。

袁隆平院士的伟大成就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他离我们很近,在我们两餐之间,他又似乎离我们很远。我只在书上见过他。他的一生朴实无华,没有享受过什么“荣华富贵”。很遗憾没能早点接触他,了解他,认识他...他把一生都献给了水稻,他一头扎进稻丛,希望秧苗生根,就像他的精神在人民中间生根一样,期待它开花结果。

在众多热搜和新闻的碰撞中,我忘不了的是袁老在20xx年写给母亲的一封信。信中曾提到:“我还想告诉你,我那一生没有耕种过的母亲,手掌上横着稻芒,田里堆着成堆的稻草,谷子在阳光下噼里啪啦,稻田在夕阳下是橘黄色的。”这些都是我儿子想对你说的话。“袁隆平院士的母亲给了他一生的支持和希望。她的英语启蒙,她的坚持鼓励,她的精神传承...她在袁隆平院士童年时为他种下了一颗种子——一颗改变世界饥饿的种子。”我们抵挡不住海浪,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灯塔。“在农业种植的道路上,总有另一个闪光的名字,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方向。他闪着零星的火光,却足以燎原。

太多的话想和袁老说,却一时无言。这个奇迹的故事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我始终相信,会有更多像袁老一样坚守岗位,把青春乃至生命奉献给农业的人才。他们经历了别人难以承受的压力和挫折,终于在来年的巅峰相遇,与祖国一起进步!

纪念袁隆平作文6袁隆平先生说过这样的话——

成功没有捷径。我不在家,我在试验田;不是在试验田,而是在去试验田的路上。

袁隆平不仅是世界级的科学家,也是一个普通的梦想家。

他曾饶有兴致地告诉记者,他两次梦见水稻长得和高粱一样高,稻穗和扫帚一样长,谷粒和花生一样大。他和几个朋友坐在稻穗下乘凉。

稻田

这就是新典故“草下乘凉”。请以“草下乘凉”为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字数不少于800字。

曾经看到过这样的信息,上面说在60年代初,即使是中国的高产稻田,亩产也从未达到过400斤。

那时候想象力限制了我们的思维,从来没有人敢想有一天,我们的稻田亩产会超过400公斤。

20xx年xx月xx日,袁隆平团队迎来了湖南双季稻亩产1500kg的测产。结果表明,晚稻亩产量为911.7公斤(早稻亩产量为20xx年x月测得的619.06公斤)。至此,团队双季稻(早稻+晚稻)亩产突破1500斤。有媒体报道称,袁隆平听到这个消息后说:“我很激动,哈哈哈哈哈哈……”

双季稻亩产将再破世界纪录!这应该是一个让世界惊喜和激动的大事件。

然而,就在这一历史性突破的背后,袁隆平和他的团队付出了很多努力。途中有一串数据不断打破世界纪录:700,800,1000,1149 kg。

世界上有过无数崩塌的事情,也有过很多失败的事情。

但是,人生之所以不怕探索,不怕失败,是因为总有人从不气馁,总会一而再、再而三的输和打。

换句话说,就是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也就是总有人历尽艰辛却不改初衷——不仅仅是为了自己。

袁隆平先生也说过这样的话——

我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粮下乘凉的梦想,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想。

我认为这样的梦想是伟大的梦想。实现这样一个伟大的梦想,需要后来者的不断努力。这是因为,为了实现人类更美好的生活和共同的未来,我们需要这种精神代代相传。正因为如此,每个人手里都需要有一根指挥棒,才能实现“草下乘凉”的伟大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