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学生屡屡被网络欺骗?

1.大学生辨别能力弱,自我防范意识不足。第一,学生思想简单,社会经验少。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大学生缺乏应对通信网络诈骗的灵活防范策略,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和鼓励。此外,网络诈骗的虚拟性和多样性特点,使大学生对网络产生依赖和痴迷,对各种游戏、软件、购物、交友产生浓厚兴趣,给了犯罪分子可乘之机,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

第二,学生本身就有一些心理弱点。有的受害者有心理和人性的弱点,比如有的人贪小便宜,贪图方便。在网购中,受害者的心理往往是想买到便宜的商品。在网上浏览时,无意中看到诈骗分子发布的虚假信息,只为图个便宜,很容易被他们迷惑。虽然诈骗金额普遍较小,但随着网络二手市场销售的不断扩大,诈骗金额也相应增加。再比如网络兼职诈骗。其实刷单本身就是违法的。但由于学生贪财,被不法分子利用,骗取钱财。

2.学生对新型诈骗的防范意识不够,主动关注防骗宣传的不多。高校有大量的学生。从回访情况来看,相关预防宣传的深度和准确性还不够。虽然可以通过微信微信官方账号的推送或者发传单的方式来覆盖,但是这些资料会有多少被研究还未可知。每年都有学生毕业,新生入学,学生群体也在不断变化。学生对诈骗的认识不够深入,主动关注防骗信息的人不多。近年来,学生被骗的案件仍然频繁发生,被骗的方式仍然集中在一些网络信用诈骗、网购诈骗等老式骗局中。

3.大学生法律意识相对薄弱,普法力度不够。大学生是一群从应试教育进入高校,缺乏法律意识的年轻人。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培养法律意识的教育内容,阻碍了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启蒙和培养。对陌生人心理防范不够。近年来,不法分子瞄准了生活中最常见的“两张卡”,使其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的重要工具。犯罪分子将黑手伸向了不知情的学生。这些人基本都有银行卡和微信,没有经验,法律后果不明,有一定的经济需求。只要犯罪分子给的价格足够高,就有人卖卡。在侦破各类案件的同时,我们发现很多在校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而法律带来的严重后果往往要用一生去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