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少数民族作家汉语写作的意义
首页>研究广场>民族文学理论>文学史写作
[徐西平]中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诗歌的成就和意义
中国民族文学网发布日期:2019-08-28作者:徐西平。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历史悠久,既有母语文学创作,也有大量汉语言文学作品,都是汉语言文学的宝贵遗产。中国早期的少数民族诗歌和散文作品,要么由少数民族作家直接用汉语书写,要么用本民族语言翻译成汉语传播。
相对而言,我国西南地区民族丰富,少数民族文学包括汉语写作的成就同样巨大,但却鲜为外界所知,与其实际成就极不相符。早在汉代,西南地区就与中原文化紧密融合。汉武帝时期,西南地区得到开发,司马相如积极争取。蜀郡太守文翁在四川开办学校,以儒家思想教育百姓,西南各民族文化交流十分频繁。抗战时期,闻一多先生在参加湘黔滇旅行团,特别是欣赏彝族舞蹈后,“从那些民歌中看到了中华民族旺盛的生命力,这种大有可为的潜力,至今仍保存在少数民族中”。为此,闻一多曾打算以《不要忘记西南少数民族》为题,写一篇发人深省的文章,给出一个中国文学的希望在西南的判断。此后,学术界越来越重视西南民族文学与文化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从汉唐开始,西南文学进入中国文学的视野,成为主导性的标志。俗话说“蜀中人无所知,闻而出类拔萃”。司马相如、杨雄、王勃都是汉赋大师。陈子昂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辟了道路。“绣口半盛唐”的诗人李白,把诗歌带到了盛唐的巅峰。在此背景下,西南少数民族的创作也载入史册。东汉著名古羌人《白狼之歌》是其最早的代表。据《后汉书·西南传》记载,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白狼、盘木、堂邑等国,130多万户,600万口,投入祖国怀抱。在与东汉的交流中,少数古羌族部落的首领创作了一些歌曲和诗歌。其中著名的《白狼之歌》(包括袁遗的《乐德之歌》、《袁遗的《木德之歌》、《袁遗的《怀德之歌》)被翻译成中文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和文化融合的经典。除诗歌外,还有少数散文作品,如《三国蜀汉名臣姜维书表》,也可视为西南羌人的汉文创作。
我国西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氐、羌、藏、汉文化交流源远流长。20世纪80年代初,马学良主编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选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出版)。全书共分五卷,* * *收集了55个少数民族的古今民间文学作品和作家作品600余部,成为第一部影响深远的少数民族文学总集。“回族、满族、白族、纳西族等。已经产生了自己的中文作家作品,”序言写道。其中,南诏著名诗人杨其坤的《途中诗》是该书收录最早的作家文学作品。杨其坤还有《绿玉嵌岩》诗,收录在《滇南诗话》中。
除杨其坤外,南诏王《兴惠节旅宿与清平官赋》和朝廷清平官赋赵所作的两首诗,不仅节奏和谐,而且接近隋唐君臣之作或大臣之作,与后世大臣、使节(宰相)相混。
据《旧唐书·吐蕃传》记载,初唐贞观十五年(641),松赞干布向唐太宗求婚,文成公主嫁给吐蕃,吐蕃开始“释毯,攻万齐,渐慕汉风;他还把土司子弟送到国学学习诗词书法,并邀请唐朝的“文人墨客来抒简”,交往十分密切。在唐中宗,吐蕃还派大臣迎娶金城公主,如《商赞图》和《史明狩猎》(一部作品叫《史明狩猎》)。其中,史明·亨特是一位舍人,他的国学造诣很高。《旧唐书·吐蕃传》中说他是“一个颇有见识的大臣”,“当时朝廷称他为秀才”,皇帝也对他特别礼遇,“引一宴而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还参加了中宗和大臣之间的游戏和诗词对联。乾隆四年(710)正月初五,迁居蓬莱宫和皇家大明殿,在那里知道了藏马骑术,因为是百良对联。君臣对联快写完的时候,明明是猎人主动要笔,用中文来了一句“玉是献寿礼的由来”,既准确表达了意思,又符合格律,丝毫不逊于以前唐朝大臣们的做法,让大家刮目相看。”我很高兴并得到了衣服。“他的诗作至今仍保存在全唐诗中,留下了古代藏族同胞汉语创作最早的珍贵文献记录,这也成为少数民族汉语创作的典型史料。
晚唐五代时期,生活在四川子洲的波斯诗人李逊和李顺贤在汉语创作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李逊虽然写了《琼瑶集》,但他仍有54首诗,在《花间集》西蜀词群中十分耀眼。作为蜀国主人的王延昭彝,李顺贤有《宫姝英志》等诗,这些诗都展示了西南地区民族文学和汉语创作的成就。
到了宋辽金元时期,西南等地少数民族的汉文书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四川成都鲜卑族后裔宇文徐中及其子宇文邵庄为代表,宇文邵庄有代代相传的八阵图。大理西南贵族白满,汉语素养很高。段福是段兴之王的叔叔,写过《春日白崖路上》等诗。直到大理去世,他仍受元世祖之命掌管云南军事。元朝末年,大理总经理段公的妻子阿盖公主,原是蒙古人。这首悲愤之诗是用真挚的感情写成的,表达了她与段公真挚的爱情,成为一场悲壮感人的爱情悲剧的原始记录。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少数民族诗歌散文创作有了很大发展,不仅作家数量成倍增长,而且还有大量作家个人文集流传下来。多洛肯的《元明清少数民族汉文写作的诗文叙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出版)更为详尽,粗略统计了中国古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作家的汉文文集数百种。虽然失传的很多,但现存的至少有80位,包括一些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作家,很多都属于文学世家。如历代纳西族幕府首领穆公、穆曾,穆公,薛山庚子稿,宋万尹涓,玉壶游录等。、赵凡,云南白族,著有《武侯祠》,著有《致湖村诗》(第一、二、三集),贵州布依族作家莫友芝,有西南巨儒之称。但目前只整理出了少部分作家文集,大部分尚未整理,这对少数民族文学成就的了解、评价和深入研究极为不利。近几年出版的一些大型丛书,如1300多种的《清代诗文总集》(600卷)、《清代诗文总集》(800卷)4000多种的《清代诗文总集》等,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但中国有关少数民族的文集数量有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少数民族汉文资料整体分散,其西南少数民族汉文古籍集尤其难找,缺乏整理。因此,有必要对相关情况进行探讨,以便进一步梳理研究。
纵观西南少数民族汉文藏书的研究和整理,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来看,研究状况还是比较薄弱。无论是雕版、手稿还是手稿,都没有整理,到处散落,给研究带来极大不便,不利于对其文学成就的深入研究分析和整体评价,也不利于对民族文化的全面了解和民族文献的保护与传承。当前要整合力量,加大力度,挖掘整理,抢救保护。
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中,大约有9个民族,即白族、纳西族、彝族、羌族、回族、土家族、布依族、苗族和侗族,这些民族都有汉诗集,尤其是白族、纳西族、彝族和回族,他们的集主要保存如下。首先,古代白族作家24人,诗文集近40部,文学作品约250万字。其次,重点介绍纳西族诗人和文集:明代以木府家族为主,多为木公,后为木曾。此外,穆青有《渝水尹青》,清代有《杨竹庐》、《桑窦颖》等20多部纳西诗集。第三,彝族主要有、左、左文西、左甲摩、左、左、左、、张祚孙、左西均。高广宇、、高厚德等高诗集;俞家驹、、、俞、俞若堂等俞诗集;陆大宗诗集;路宏的诗集;李运成的诗集;安禄贞诗集;黄思勇诗集;等一下。最后,还有十多部回族作家如穆昂和马之龙以及土家族作家如和陈的诗集。羌族、布依族、苗族、侗族作家数量不多,但有一些影响很大,如莫友芝。这些情况都值得深入研究。
整理和研究西南各民族的汉文选本文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也在不断地跟随中华民族繁衍交融的脚步。例如,丰富的羌族文学不仅是中国多民族文学宝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包含了其历经磨难而不失特色的生存密码。各民族文学不仅与中国文学密切相关,而且西南多民族文学也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如自称明代第一作家的四川诗人杨慎,后半生基本都在云南生活,不遗余力地推荐和介绍穆公等云南作家,对西南民族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汉诗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中也可以探索中国多民族文学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和普遍规律,同时对各民族对汉语的巨大贡献、汉语作为多民族文化内涵载体的特点以及凝聚各民族智慧的重要价值有新的认识。全面清理和整合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语文选本文献,对于民族文学史料学的学科建设和民族文化的保护具有特殊意义。对于增进人们对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文学成果的了解,抢救和保护民族文化资源,探索民族文学繁荣发展的有效途径,促进祖国民族团结和现代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价值。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诗歌系列”(17ZDA26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原文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上。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2019-08-18
如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站文章,请自觉注明。
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
信息资源版权声明联系我们的网站地图
中国民族文学网?1999-2022保留所有权利。
iel-network@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地址: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11楼西段。
电话:(010)65138025邮政编码:100732京ICP备05072735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文学网
外国文学网
中国民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