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只是表象背后教育领域的深层次危机。
“男孩危机”是近年来报纸频繁报道的话题。姑且不论男生是否真的危机四伏,但从赵高现场传来的信息显示,文科专业的老师们又要惊呼“红胖绿瘦”了。高校男女比例失调是一个全球性的话题,在中国有着非常鲜明的烙印。应试教育的全面固化加剧了男孩危机,并将影响基础教育质量。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也会影响国家的创新。
你对“红胖绿瘦”了解多少
“红花多绿叶少!”河北省某师范大学招生人员在现场感叹。该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今年计划招生328人,其中男生只有63人。
六年来,本专业男女生比例一直在这个基数上徘徊。另一方面,在代表高层次人才的研究生培养中,男生几乎是一败涂地,很多研究生专业都是“女兵”。如某院2009级研究生录取女生108,男生12;2010年级男生14,女生18;0年级男生118,女生1365438。“阴盛阳衰”的情况在一些文科院系尤为明显。中国传媒大学招生办老师说,传媒大学研究生男女比例是1:2。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顾海兵应邀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讲课,惊讶地得知该校男女生比例为2: 8。“90年代我招研究生的时候,20个人里有3个m-girl,现在一半以上都是女生。”一些文科院系的男女生比例失衡,超出了他的想象。
在一些男生占绝对优势的传统工科院校,女性面孔越来越多,很可能会迎头赶上。以省内某工科院校为例。很多年前男女比例是7: 1,现在这个数字将近2: 1。如机械、锻造这些曾经被戏称为“铁匠”的行业,“准女匠人”的数量持续增加。
从2007年开始,国内高校女生人数首次超过男生,此后一直有压倒性的数字优势。“以前工科女生是‘国宝’,现在文科男生都成了‘国宝’。”
大学女生不仅在数量上超过男生,还让人对她们的入学分数和在校表现刮目相看。比如1999,各省高考状元65.22%是男生,34.78%是女生。10年后,比例为男生47%,女生53%。
从参加社团组织和奖学金分配来看,文科系的女生最好。近年来,教育部颁发的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中,女生比例远高于男生,部分师范院校男女生比例甚至达到惊人的1:10。
在过去,女大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加一直被认为是缩小了男女之间的教育差距,这是教育公平和社会进步的体现。“大学女生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女性地位的提高。”面对来势汹汹的女生潮,一些高校学者表示谨慎乐观。
男女排队报名。
顾海兵注意到,男女大学生比例失调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人们眼中,应该接受高等教育的男生数量在下降,能够达到招生底线或者有上大学愿望的男生数量在下降。
以高等教育最发达的美国为例,最近申请大学的优秀男学生很少。为了留住足够多的男生,美国大学新生的入学分数并不完全基于SAT或ACT的平均成绩。有些学校坚持男女同等条件入学,导致近三分之二的女生。
在西方,人才评价的多元化和学校对男生的降职并没有招致太多的非议。但在有着尊师重教传统的中国,相关做法受到质疑。
近两年,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在提前批录取中采取了区分男女的方式,划定最低分数线。比如,中国政法大学今年在广东的女理科生632分,比男理科生的588分高出44分。
同一次考试不同的分数引起了社会的广泛争议。有人认为涉嫌歧视女性,违背教育公平。高校方面的回应称,此举是为了平衡男女比例,是自主办学的体现。世界名校招生都是偏向男生的。“我们知道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衡,对教学、学生成长、人际关系都不利,但可供选择的男生很少,考不到高分的女生也不想要。”上述师范院校负责人表示,他们仍然坚持男女同等条件入学。在一些高校,男女生比例是一个敏感话题,学校往往不会公开声明在一些政策上偏向男生。
他们会经常为你分析很多女生在考试成绩上彻底打败男生的客观原因:女生受到更大的歧视和竞争压力,女性比男性早熟,在学习意识上,男生贪玩,不如女生勤奋。
一所大学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对大学男女分别排队入学的做法,不宜过于苛责。学校之所以偏爱男生,更多是出于就业的考虑,因为社会上的用人单位在同等条件下更偏爱男生,女生就业相对处于劣势。就业率是教育行政部门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参考,就业率低可能导致黄牌。
基础教育的“女兵”与日俱增。
大学的“阴盛阳衰”固然有其国际背景,但却显示出鲜明的中国本土特色。
一位师范大学的教育工作者对地方师范大学男女比例的几何差距深表担忧。“且不说女生太多对课堂气氛的影响,这些学生中的很多人将来都会进入中小学,这将进一步加剧中小学教师中的‘女兵’现象。”
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中的“女兵”现象蔚然成风。在石家庄很多公立幼儿园,公示牌显示,除了炊事员和保安是男性外,所有老师都是“女儿国”;小学校园还是“红胖绿瘦”,为数不多的男老师多是爷爷奶奶。
虽然女教师有细心、敬业的优点,但社会各界还是担心男教师稀缺的不平衡会让校园缺乏阳刚之气,男生更容易变得娘娘腔,失去毅力和勇气,也会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女教师普遍存在抑郁和焦虑症状。
石家庄某区教育局办公室主任告诉记者,目前手头没有男女教师数量的详细统计,但小学教师以女性居多是不争的事实。该区也想引进更多的男教师,以平衡义务教育阶段的性别,但师范院校的供给存在问题,男教师很少,尤其是综合评价为优秀的男师范毕业生。近年来,这种短缺加剧了。
上述师范院校学者表示,并不是地方师范院校不想多招男生。这些院校之所以对男生吸引力较小,是长期教育投入不足的结果。“在世俗眼里,男生更渴望成功和财富,女生往往想要一份稳定的工作。目前在农村中小学教书只是一份稳定的工作。我们的教育投入占GDP4 %的4%这个目标喊了很多年,一直很难完成。中小学老师和公务员的待遇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所以很难吸引优秀的男生加入基础教育。”
在基础教育阶段,男生已经处于劣势。有关部门对城乡的抽样调查发现,义务教育阶段女生的整体表现明显好于男生。北京小升初从2008年开始试行推荐优秀生入学的政策。推荐的优秀生中,女生比例明显高于男生。专家担心,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教师充实到义务教育学校,将对教学和学生的成长不利,尤其是对很多男生。
“师范院校女生太多了,让人受不了。”一位师范院校的老师抱怨说,他一进教室就看到女生坐在前排,认真听讲,做笔记。几个男生懒洋洋地蜷缩在一个角落里,有人溜了。
男孩危机背后的创新危机
“大学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只是表象,背后是教育领域深层次的危机。”顾海兵说。
他认为,现在的教育理念和选拔模式相对来说更适合女生的性格和心理特点。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往往要求学生做听话的好孩子,调皮的孩子很容易被贴上“坏孩子”的标签。男生天生独立,爱冒险,不愿意被控制,不按常理出牌,不愿意按老师定的规则行事。这样的行为往往不被老师容忍,因为他们经常被批评,被劝阻,被忽视。久而久之,他们的学习兴趣会减弱,人会变得懈怠,甚至对学校产生对立情绪。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听话,注重循序渐进,更有机会获得好感,更容易在鼓励和认可中获得正能量。
另一方面,现在的应试教育和评价导向,对那些“内心狂野”的男生来说,是相当具有破坏性的。从小学开始,学生们看了大量的必修课,遵循标准答案。尤其是文科专业,女生肯努力,记忆力好,容易取得好成绩,男生精力充沛却无处发挥。进入大学后,仍有三分之二的课程是必修的。学生花很多精力在必修课上,指定标准答案。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考虑自己真正喜欢的领域。此外,很多大学的社会实践课程缺乏量化的考核指标,一些综合考核的加分方式根本无法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
“真正的大学70%以上应该是选修课,应该用来引导学生,而不是用灌输式的必修课来控制学生,更不是用统一的模式和标准分数来论英雄的地方。”顾海兵认为,现在的男孩危机,某种程度上是一些教育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危机。爱冒险的雄性已经完全输给了步步为营的雌性。
有些爱冒险的男生早早出局,远离学校,很难简单判断这对他个人是有利还是有害。"如果墨菲在大学学习,它可能会毁了,而不是像今天这样."
“但从长远来看,这将抑制创新,影响国家的竞争力。”顾海兵建议从男孩危机入手,改革目前的教育观念和选拔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