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世诚出生在哪里?

廖世成

廖世成(1892-1970)教育家。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人。中国近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1919从美国布朗大学回国后,先后在南京师范大学和东大附中、上海光华大学、光华高中、国立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第一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任教,历任主任、副校长、副校长、院长。

中文名:廖世成。

别名:茂如

国籍:中国。

出生地:上海嘉定区

出生日期:1892

死亡日期:1970

职业:心理学家

毕业学校:布朗大学南洋公学。

代表作品:智力测验法、教育心理学。

轮廓

廖世诚1915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曾留学美国。1919获得布朗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士和博士学位。

1909入南洋公学,1912清华大学深造,1915毕业后赴美国布朗大学,主修教育学和心理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在美国留学时,他获得了曼宁奖学金的荣誉,被提升为美国国家科学协会荣誉会员,并被授予SigmaXiKeg荣誉。

回国后在南京师范大学和国立东南大学任教育学教授。他是当时著名的中等教育专家。他致力于教育科学实验,参与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心理学实验室之一——南师大心理学实验室,并与陈鹤琴一起进行心理学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上,他编著了《智力测验法》一书,列举了35种实验方法。

廖世澄、孟宪成、、于子仪、许、程七宝都是郭秉文、陶行知在南师大倡导科学教育学的改革中聘请的名师。

南师大附中筹建于1917,一院筹建于1919,二院筹建于1921。是教育部门的一个领导,在东南大学挂靠的时候,投入很大,廖世诚当主任,添置了一流的设备,聘请了一流的老师,这在同类学校是不多见的。罗嘉伦、张其昀、胡焕勇、雷宗海、舒新成、邹秉文等。曾在东大附中任教,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如刘晓、巴金()、胡风()、屈伯川、周鸿靖、、周同庆、、于传涛等。

主要作品

智力测验方法

教育心理学

东南大学附属中学道尔顿制实验报告

测试总结(共同编辑)

65438年至0924年,廖世澄编著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我国最早的这门学科的教材。同年,在实验的基础上,我写了《东南大学附中道尔顿制实验报告》,比较了道尔顿制与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得出了道尔顿制根据我国具体情况难以实施的结论。

1925年,廖世诚、陈鹤琴合编《测验概要》,对教育测验、心理测验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是测验最简单的一本书。廖世澄将当时仅用于个人的中小学测验发展为团体测验,并丰富了测验的内容,称为“廖氏团体测验”。

重要经历

民国8年廖世澄回国,任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民国9年改为国立东南大学)教授兼主任,与陈鹤琴合编出版《智力测验方法》一书,是我国最早的智力测验专著。后来又编著了《教育心理学》和《中学教育》,成为中国最早的两部高等师范学校和中等师范学校的教材。

这一时期,廖世澄积极参与以学制和课程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改革运动,主张在全国中小学推行“六三三制”。11年,廖世澄起草了这一新的学制,并得到了政府的批准。此后中小学“74”制改为“633”制,一直沿用至今。

16年,廖世诚来到上海,担任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前身,原址现位于延安西路)附属中学副校长兼主任。在光华10中,廖以附中为基础,面向整个中等教育,对中等教育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

民国二十六年(1938)八·一三事变后,廖世诚来到湖南安化县蓝田镇创办国立师范专科学校。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回到上海,先后担任光华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主任和校长。1951年,光华大学与大夏大学合并组建华东师范大学,廖世诚任副校长。

1956至1970廖世诚任第一师范学院院长兼上海师范学院院长。当选为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市人大代表,第三届、第四届CPPCC常委,NLD市委第一副主任,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

教育实践

廖世澄在担任国立师范学院院长期间,对中国师范教育进行了认真研究,撰写了《抗战时期的师范教育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师范学院的使命》、《抗战十年的中国师范教育》等长篇文章。

在50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廖世澄对我国师范教育的发生和发展历史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并就如何办好师范教育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建议。

廖世澄明确指出:“教育最重要的当然是师范教育。没有好的老师,各级教育都不会走上正轨。”

建立一所学院

20世纪30年代,侵华日军的入侵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战场上的失利暴露了中国基础教育的低质量,政府和教育界对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有了* * *认识。

廖世澄凭借深厚的学术功底、卓越的成就和对教育的热忱,被任命为国立师范学院筹备委员会主席,后被任命为院长,在艰苦的条件下创办了国立师范学院。

廖世澄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在担任校长时领导国立师范学院的师生开办了社会教育,极大地促进了文化、卫生、生产的发展和人民教育水平的提高。

社会教育工作是国立师范大学智力、人力、财力的全方位努力,凸显了国立师范大学在推动地方文化教育中的中心地位,廖世诚的社会教育思想是国立师范大学社会教育工作发展的动力。

办学原则

第一,教师教育要以自主设置为原则,附属于大学的利少弊多,取消高等师范教育更不合适。

第二,明确师范院校的使命。廖世诚说,师范院校的使命是树立普遍的教育信念,培养同情和纯洁的爱,开展专门的职业训练,进行学术训练,倡导实验,引导社会教育。

第三,师资培训要严格。要严格按照要求培养学生,使他们“不仅要有好的知识和方法,还要有职业道德——责任、耐心、善良、真诚、坦率、乐观、谦虚、公正的美德。”

第四,我们应该有好老师。他认为“一个师范学院的理想教授应该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对教育充满热情。”

这个理想很难实现,但只能用现有的老师,即有知识的研究者可以教高年级的课;具有相当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熟悉中学各科的,可担任实习指导教师;教学能力强且谨慎者,可教工具或初级班。”这样,“学生有了工具教育的基础,也就有了专业知识的掌握。有优秀的实习指导,他们会成为老师,不会有不堪重负的危险。"

第五,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师范院校应该是实验和教育指导的中心。只有这样,师范院校在教育中的地位自然会提高,没有人敢忽视教育的专业性培养,学术也会得到普及。

从1951开始,廖世诚先后担任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上海第一师范大学(后与上海第二师范大学合并组建上海师范大学)院长、上海师范大学(现上海师范大学)院长,为新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