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在职研究生的意义

第一,拓宽知识面,以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为了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必须加强课程建设,使之适应培养临床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为研究生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使学生了解本学科医学科技发展的前沿进展。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便于课程设置和教学操作,高校力争在同等学术水平的一级临床医学学科的层次上开设课程。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临床医学学位试行办法》中学位课程不少于5门的要求,在培养和实施过程中,学生一般选择6-11门课程进行学习和考试。

除了开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英语必修课外,还有计算机应用必修课、医学统计学必修课和专业课(如外科的外科进展、内科的内科学进展等。).选修课程包括医学研究与设计、应用解剖学、药理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电子显微镜学和组织学。选修课使用的教材、讲义、实验指导,多由长期在各高校任教的研究生导师编写。内容与临床应用紧密结合,具有较高的医学科技含量。

二、增加临床诊疗时间,加强综合能力培养。

根据《临床医学学位实施细则》,根据培养目标,通过“正确收集病史、系统规范的体格检查和病历书写”,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诊疗能力和相关基础理论。培养内容为“掌握本专业的操作或辅助诊疗技术”,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和实践能力。

在时间安排上,学生完成学位课程后,必须在相应学科的专业导师指导下从事不少于一年的临床工作,充分培养其临床综合能力,加强统一培养。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教育、岗位职责、医疗规范、护理常规、科研方法、医疗纠纷防范、专业学位毕业生临床能力培养目标。

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要求:学位论文可以是病例分析报告,也可以是文献综述;论文应紧密结合临床实践,注重总结临床实践经验;论文应表明申请人掌握了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三,加强论文管理,鼓励参与学术活动。

一般来说,在职申请学位的工作年限要求在3年以上,同等学历的临床医学在职申请人80%的工作年限为5-10年。大部分都有自己固定的专业、研究方向和专业特长。高校主要侧重于基本科研技能的训练,从文献阅读、综述写作、选题设计、实验方法、资料积累、整理、统计处理到论文写作,让学生掌握一套临床医学科研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即“授人以鱼”,而不是“授人以渔”。把在职学生从单纯接受知识的课程学习和临床培训模式中解放出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需求开展选择性学习,为其自主学习和临床研究工作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选题时应紧密结合临床专业实际,选题一般应与专业一致,可结合导师的研究课题完成导师课题的一部分;也可由学生结合临床工作独立完成临床经验总结,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发病机理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或提出提高临床医疗技术的新方法。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术交流能力,同等学力的学生也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学术活动的内容要及时、准确、完整地记录下来,由导师监督检查,并给予相应的学分。各校开展的这一举措有效避免了在职学生在完成学位课程后进入临床,参与学术氛围和创新环境的机会不多的弊端,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临床学科的国内外动态和最新进展。

四、筛选考核内容要求,量化考核指标。

临床能力考核的可操作性包括对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和理论知识水平的考核。同时,在繁重的工作量和广泛的实践活动中,自己的医德医风也会得到考核。

考试主要内容包括:(1)“病例答辩”:考试小组提供本学科常见病例的现成病史,或准备一个常见病患者(研究生未参与治疗),研究生询问病史和体检,分析资料,做出诊断,进行鉴别诊断,提出治疗建议;(2)诊疗技术操作考试:内科系统各专业主要采取辅助诊断手段或相关专项检查,如心电图检查、骨穿刺、胸穿刺、腰椎穿刺、骨髓涂片、X线读片等。外科系统各专业主要考操作。医学技术专业(如影像医学、核医学)主要测试相关仪器的使用、操作和诊断;(3)教学查房:研究生带实习生进行教学查房,了解实习生的教学能力。评分项目包括诊疗能力、技术操作能力、理论知识水平、临床思维、分析、综合能力、组织表达能力5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每个指标都有一定的分值,临床考试不合格的学生不能进入学位论文答辩环节。

临床医学在职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是为临床医学部门提供高水平的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将直接影响临床医疗水平。学生要严于律己,革除浮躁急功近利,尊重临床医学的学术规律,具备科研能力和不断学习的精神,才能有创新的见解和创造性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