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名词释义

“大学”一词解释如下:

大学是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随笔。原为《礼记·戴孝》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际上是秦汉时期的儒家著作,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南宋朱在受到北宋程颢、程颐的推崇后,撰写了《大学章句》,最终与《中庸》、《论语》、《孟子》一起成为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的官方教科书和科举的必读书目,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和“八项”,强调修身是治人的前提,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表现了治国平天下与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全文言简意赅,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还系统论述了儒家的政治哲学,对做人、做事、治国有着深刻的启示。

历史演变:

大学出自《礼记》,原是《礼记》49篇中的第42篇。《礼记》原名《小戴礼记》,又称《小戴经》,是汉武帝宣帝年间戴胜根据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批佚名儒家著作编撰而成。

断代史家班固在《史记一百三十一篇》中,注“七十后之士所撰”,认为《礼记》成书时间主要在战国初期至西汉初期。

清代人崔恕说:“每一篇文章的风格,都是因为时间而耗尽的……”《大学》字多不胜数,故应在战国时期。”总的来说,《大学》成书于孔子、曾子之后、孟子、荀子之前的战国早期,即公元前5世纪左右。

这是一部纯粹的儒家著作,出自曾的《儒林外史》。也就是说《大学》应该是战国早期的作品,其作者应该是“曾氏儒学”,也就是现在学术界公认的战国早期曾参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