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更严重了。随着高校扩招后第一批学生的毕业,今年的形势更加不容乐观,供需失衡,结构性矛盾突出。预计今年社会用工需求没有增加,与往年基本持平,但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增加了47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70多万人,较去年有较大增长。有关专家指出,高校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渠道将是基层和中小企业,并建议根据人才供求的总体情况,尽快降低就业预期。同时,有关部门应尽快取消对学生就业的各种人为限制,为高校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也有很多有利条件。据预测,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将继续以7%左右的速度增长,每年新增就业将达到560万人以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会增加,这有利于大学生就业。
2.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和根本原因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学生对工作目标期望过高。另一方面,大量内地毕业生涌入东南沿海城市,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当今,大学生就业难不仅是社会关注和媒体关注的热点话题,也蕴含着学术理论的智慧和仁爱的解释。当今社会潮流,我们大学生一定要放下“天子是娇生惯养”的尊重,正确理性对待就业。分析大学生就业难,虽然大学扩招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失衡是一大原因,但考虑到大学毕业生仅占我国劳动力的5%,以及经济增长对未来可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培养更多的大学生是符合社会长远发展要求的。问题是,短期内,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出现。“供需失衡”在深层次上反映了我们快速发展中的两个失衡。一是经济增长结构不均衡,存在经济增长与未来增长脱节的困境。比如房价的上涨,也使得城市的第三产业培育、转型、成长缓慢。第三产业的弹性系数高达0.57,远高于第二产业的0.34,因此就业弹性系数明显下降。第二,社会发展的区域不平衡。虽然“西部大开发”战略从长远来看有助于缓解这种不平衡。但短期来看,高等教育投资个体化的改革实际上带来了就业机会成本的增加,使得毕业生的就业选择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当所有毕业生的就业都集中在方向性和选择性上时,就会出现短期的、结构性的劳动力供给显著过剩。
大学生就业难也是因为现有体制内的一些就业存量,如高校、政府机关、科研机构,没有做出劳动力市场化的选择,导致市场和就业信号失灵,以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劳动力市场信号被放大。但考虑到未来几年大学毕业规模将扩大,即使不考虑财政支付压力,体制内“循环替代”的就业解决策略也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并不能成为解决问题的根本选择。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信息失效,导致供需不能及时满足,影响劳动力的及时“周转”,是重要的一条。所以需要一个信息搜索期,人才储备中心的建立有利于解决这个问题。
3.从现实经济学角度分析就业难的原因
经济发展程度决定了就业岗位的多少。从全国情况来看:“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能提供数百万人的就业岗位。在中国,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就业岗位越多,就业问题就容易解决。越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就业岗位越少,就业问题越棘手。第二,随着城乡差距的扩大,不同地区的经济收入差别很大。由于经济利益的影响,大学生一时难以选择东部和沿海地区就业。结果贫困地区需要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却没人愿意去。即使是来自贫困地区的毕业生也宁愿在城市工作,而不愿回到家乡就业。第三,近年来高校出现了一股专业考察热,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同时,由于高校理科建设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专业知识陈旧,学生实践能力薄弱,竞争力不足,导致就业困难。此外,近年来不断扩大的招生规模使我国高等教育迅速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但部分大学生和家长的就业意识仍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高薪、白领、大城市依然是大学生择业的首选。从宏观和深层次分析,当前的就业困难只是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暂时困难,并不意味着人才过剩。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周期的变化。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放缓时,就会出现就业不足,导致就业困难。大学生毕业后就业难,应该从当前全社会就业不足的宏观背景来分析,而不是单一的原因。
四。自身因素和结构因素分析
事实上,社会每年对大学生的岗位需求远远大于实际毕业人数。所以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是自身因素和结构性因素。
所谓自身因素,主要是意识问题,主要是指大学生不愿意去基层,导致人才浪费,一些地方人才短缺。显然,这里存在结构性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除了国家政策倾斜,还要有大学生的正确心态。沿海地区最吸引人的是开放意识和先进的管理制度等软环境。要吸引大量大学生到西部和农村就业,国家首先要出台相当有吸引力的政策,让人们看到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比如前段时间的招聘会,据了解很多毕业生没有提交推荐信,就造成了这个原因。我觉得除了毕业生自身的意识,一边是“人满为患”,一边是“人才极度匮乏”。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这种“马太效应”,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将永远得不到解决。
5.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社会和当代大学生的共同努力。
今天的大学生就业难,是中国社会转型与高增长短期失衡的一种表现。因为这两个短期的深层次失衡既是经济的,也是社会的,必须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一“就业优先”的战略选择,既要改变经济增长结构,又要平衡经济高增长水平与就业的差距,从而解决我国棘手的大学生就业长期问题。与此同时,这一战略变化还要求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以及创造就业机会的战略目标进行重大调整。同时,采取积极的社会保障政策,建立针对大学生个体的阶段性失业救济和失业补贴计划。
因此,大学生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尤为重要。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从“精英就业观念”向“大众就业观念”转变,降低就业预期,“先工作再择业”。改变只考虑比较发达的沿海城市,不愿意去一些中小城市和偏远地区的思维定势。这说明毕业生需要转变观念。同时,大城市的工作岗位有限,但很多小城市还是有很多工作岗位的,尤其是西部。相关部门尤其是学校要从自身做起,改进工作方法,加以引导。创造合理的就业环境。
第六,当代大学生针对就业困难应做出的具体策略。
目前大学生和企业在用人上有一定差距。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和企业的沟通在短时间内不是很顺畅。结果面试失败,没有达成一致。现在大部分企业都把专业素养作为自己选拔的重要标准,是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从事某一领域工作的基础。对于应届毕业生,应努力做到:
1)学习成绩好,学以致用。
2)灵活掌握专业知识和必要的专业技能,了解专业前沿问题。
3)增强团队意识、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
4)及时学习正确有效的社会实践经验,增强动手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总的来说,大学生就业难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国际经济面临衰退的严峻形势加大了全社会的就业压力,高校毕业生不容乐观;二是毕业生数量快速增长,而短期内社会有效需求有限;第三,由于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毕业生就业观念偏颇,就业期望值高。它的解决需要当代大学生及时转变观念,积极适应社会。社会就业不足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最根本原因。只有形成新的产业,才能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