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主要作品
中国艺术哲学(1),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一版(1997),第二次印刷(1998)。
2《康德美学思想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9月,1997,2004年9月修订。
3美学理论,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
4《论中国文艺》山西教育出版社5438年6月第一版+2000年10月,5438年6月第二次印刷+2003年10月。
5《古代现代西方文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
6《商代审美意识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2月,65438页。
7中国美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2005年,2005年7月第二次印刷,2008年7月第三次印刷。
8《中西美学之间》(随笔),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1版。
9《西方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0版。
10从实践美学到实践存在主义美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
11论中国现代通俗文艺,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2月。
12《夏商周美学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
主编:
1《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版,11第二次印刷。
2《中国美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2008年。
3艺术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2007年9月。
4 .《实用大学语文》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10版。
5西方文论选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
论文(100以上)主要包括:
1《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和谐观》,《文学理论研究》1987,1。
2《从外教天性中获得的心灵源泉——中国对古典艺术生命生成的看法》,《文学理论研究》1989,3。
3《中国美学的时空观》,《文艺研究》1990,1。
4中国的节奏观和艺术的节奏,学术界1989,6(新华文摘)等刊物。)
5《谈“空”》,《学习汉语》1989,6
6《论儒道禅的美育思想》,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0,3。
7论审美心态,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2,1(中国美学学会第二届优秀青年美学论文奖)。
8《论陶的艺术作品》,《江海日报》1992,第5期(新华文摘1993,第2期)。
9《孔子的人生境界观》,《中国哲学史季刊》1993,1。
10《性格的力量:生命意识的视角》,《宝鸡师范学院学报》1993,1。
11模糊美学,文艺研究1993,4
12论审美心态的历史发展,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4,3。
13评柏拉图《灵感》,辽宁大学学报1994,4(人大重印《外国哲学史》1994.8)。
14论康德批判时期美学与其思想体系的关系,复旦学报1995,1。
15康德的天才论,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6,1。
16康德美学方法论,江淮论坛1996,3。
17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研究之我见,《通俗文学评论》1996,4。
18审美裂变的逻辑再现,文艺学1996,5。
19《论康德的无利害关系的审美判断思想》,外国美学丛书13,商务印书馆1997。
20论中国文学与文学的发展观,江淮论坛1997,1。
21《中国艺术趣味论》,《文学理论研究》1997,2。
22《康德艺术特征论》,《苏州大学学报》1997,2。
23现代通俗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1。
24《审美对象的自然境界》,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7,4。
25《中国艺术的本体结构》,《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书18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26《康德审美判断的通感》,外国美学丛书14商务印书馆1997。
27《康德的崇高论》,《中国高雅与通俗文学》第一辑,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28《20世纪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多元格局》,《江淮论坛》1998,2。
29《伯克美学思想新论》,外国美学第17辑商务印书馆1999和12。
30论中国古代雅俗文学的关系,学术界1999,5。
31论汉字的文学精神,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0,1。
32《论中国文学的作家风格》,《美学与艺术评论》第五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33《论中国文学的地域风格》,苏州大学学报,2000年3月。
34王明举模糊美学思想述评,学术,2000年第4期。
35康德艺术分类论,外国美学第18期,商务印书馆,2000年,65438+2月版。
36《中国古代文论言意关系新论》,《古代文论研究》系列第19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版。
37《论但丁的俗语观》,《外国文学研究》第3期,2001。
38《审美意识变化的基本特征》,《学术月刊》,第12期,2001。(光明日报摘要)
39《论中国文学史研究中的历史知识》,《江海学术期刊》第5期,2001。
40宗白华美学思想的贡献,《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2001。
41《论中国文字的起源》,《韩国中国人文》第22辑,2006年8月5438+0。
42曹操对乐府诗的贡献,中国人文第23辑,2001年12月。
43 .《论中国文学史的当代研究》,《文学理论研究》,2002年2月。
44《甲骨文书法的审美特征》,《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5月。
45《中国古代文学鉴赏论伴》,《文学评论》2002,6。
46《在公平中,美是典型的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理论研究》,13,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1版。
47商代青铜器纹饰的审美特征,《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3,1(造型艺术,2003年第3期)。
48《改变自然,锻造假情,滋养自然——美育的基本功能》,成都大学学报,2003,1。
49《商代审美意识的基本特征》,苏州大学学报,2003,1。
50《甲骨文的审美特征》,东方丛书2003,1。
51论康德美学的四个契机理论及两个契机与四个契机的关系,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1。
52《商代陶器纹饰的审美特征》,学术,2003年2月。
53《论曹丕的神仙观》,韩国人文研究,2003年8月,第26集。
54 .论蒋孔阳先生的多层累理论,学术月刊2003年第12期(人大复美学)。
55王国维美学思想研究2001-2002,《中国美学年鉴2002》,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56商代玉器的审美特征,泰山学院学报,2004,1。
57《论康德的宗教思想与美学的关系》,《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外国哲学》,2004年第6期)。
58商代审美意识的历史变迁特征,《美容与时代》,2004年2期。
59《论康德美学思想批判时期与前批判时期的关系》,《江海学术期刊》,2004年4月。
60 .论日常生活的审美现象和本质,《文学争鸣》,2004年5月。
61.电子媒体必将推动文学的发展,《求是学刊》,2004年5月。
62.论喜剧,上海戏剧2004,12。
63.中国美学的先驱:宗白华,《苏州文学图解通史》第四卷第六部第十章第四节,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
64.“天人合一”的中国美学观,《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65.《论审美意象的创造过程》,苏州大学学报,2005年3月。
66.实践美学的发展,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3月。
67.《论审美关系的本质》,《新余学院学报》,2005年3月。
68.《论马克思实践美学的价值》,广东社会科学,2005年4月。
69.《论审美活动的特征》,《上海文化》,2005年第4期。
70.论艺术的审美特征,苏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学报,2005,1。
71.《河姆渡器物的审美特征》,《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72.论通俗文学与新文学的关系,上海文化2007,1。
73.马家窑彩陶的审美特征,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1。
74.尊重中国美学史的真实面貌,文学争鸣,2007,1。
75.红山文化玉器的审美特征,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1。
76.实践美学发展的必然性,河北学术期刊,2007,1。
77.《庄子美学思想论》,滁州学院学报,2007,1。
78.孟子美学思想研究,新余学院学报,2007,1
79.论现代通俗文学作家的通俗文学观。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1
80.庙底沟彩陶的审美特征江南大学学报,2007,1
81.中国美学史研究中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2007,1。
82.崧泽玉的美学特征。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2
83.苏州人才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苏州科技大学学报,2007,1(3)
84.东周青铜器的审美特征。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2 (2)
85.西周玉器的审美特征。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7,5。
86.《西周青铜器的审美特征》,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87.《论气质之美·美与时代》(学术版),2007年9期。
88.《西周陶器的审美特征》,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4月
89.《先秦诸子散文的审美特征》,《中国自学指南》,2007年4月。
90.《新干大洋州商青铜器的审美特征》,《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7月。
91.论中国传统文学研究的审美尺度,《文学评论》,2007年第5期。
92.论江西诗派对严羽《沧浪诗话》的影响,《文学理论研究》,2007年5月。
93.《论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性》,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6 94。朱光潜的早期美学方法论,《安徽大学学报》,2008.5。
95.龙山文化陶器的审美特征,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3月。
96.《论朱立元的实践存在主义美学观》,《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3月。
97.《论实践美学发展的必然性》,湖北大学学报,2008年3月。
98.作为学术研究的阅读,学术界,2008年4月。
99.《苍话的理论体系研究》,载《学术月刊》2009年第2期。
100.再论仓话的理论体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6月。
101.蒋孔阳的实践创造美学,郑州大学学报,2009年2月。
102.《论半坡顽童的美学特征》,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2月。
103.《论荀子的美学思想》,《社会科学家》,2009年4月。
104.《论高公基的美学思想》,《西北大学学报》2009年5月。
105.《论夏代玉器的审美特征》,《学术研究》,2009年3月。
106.夏代青青铜的审美特征,《东岳论坛报》,2009年9月。
107.《东周青铜书法的审美特征》,艺术百家,2009年6月。
教科书
1.《中国古代文学批评》,39万字,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版。
2.《艺术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2007年9月。
3.实用大学语文,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版。
4.全国自学考试教材:《美学原理》,四作者之一,30万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版。
5.《美学原理自学指导》四作者之一,654.38+0.4万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西方文学理论与名著教程》第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二版,写了第21章“罗兰?巴思的零度写作与批评”。
7.《中国美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1,2006年。
8.由中英文编辑的《西方文学理论选读》即将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翻译
第三空间(与杨璐等人合译,本人翻译近654.38+万字)
参与词典
中国美学范畴词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书评20余篇,主要包括:
1.艺术?人生?哲学——简评中国艺术哲学,李祥林,江海学报1998.3。
2.一部系统研究康德美学思想的力作——评《康德美学思想研究》,李玉萍,苏州大学学报1998.4。
3.《更广阔视野中的康德美学》,钱文《文慧读书周刊》1999.3.13。
4.探寻康德的审美心灵——读朱《康德美学思想研究》,王玉雄,江淮论坛1999.6。
5.康德美学研究的新成果——读《康德美学思想》,蒋守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学报,4月1999,6月14。
6.中国文艺的文化整合——评《中国文艺》,叶邦一,《中国书评》第3期,2001。
7.《探寻中国文艺的底牌——读中国文艺理论》,薛玉坤,《太原日报》,2006年5月7日,5438+0。
8.《解读中国文艺理论》,刘凤杰,苏州大学学报,2002年2月。
9.中国特色的文学阐释——评朱主编《中国文艺论》,,新闻出版交流,2003年3月。
10.依本而生--评朱的商代审美意识研究。朱军,《美容与时代》,2004年第2期。
11.中国美学溯源——评《商代审美意识研究》,载《学术》2004年第5期。
12.中国美学溯源——评朱·《商代审美意识研究》,载《东方丛刊》2004年第2期。
13.评朱《的中国美学理论》,《文艺报》2005年4月。
14.“返本开新,其成渐——读朱教授《中国美学论》,《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15.评朱的《中国美学论》、莫·《江海学刊》2006年第1期。
16.全球视野下中国美学理论建设的新成果——评朱的《中国美学理论》。苏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