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读后感是1000字。

刚读《大学》的时候,云里雾里,一知半解,觉得很枯燥。看完只记得开头第一句话“大学之道,明德亲民止于至善”,顺便留下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印象。重读《大学》,让我深刻体会到什么叫把一本书读一百遍,看其意。这次阅读对我是一个打击,但2000字的文章可谓包罗万象,深刻揭示了人生道理。

第一,事物的知识是已知的

什么是“从事物中学习”?也就是说,获取知识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学会认识和研究一切。意思是,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深入研究其原理。“大学”提倡一种终身学习、不断实践的态度。纵观中世纪历史,学者们对学习的态度非常严谨。他们在研究中毕恭毕敬,兢兢业业,几乎带着一种对知识的虔诚。这种对学习的虔诚,在今天的学者身上很难找到。这是一种不顾功利的认真和严肃。现在社会上浮躁的人太多,静下心来做事的人越来越少;一次学习的人越来越多,持有终身学习理念的人越来越少。快餐式学习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谨慎、踏实、认真、持续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升自己,永远不要在时代的潮流中迷失自己。

第二,知道是什么。

《诗》云:“一只野黄鸟停在山角。”子日:“停了就知道是什么了。你可以成为一个人而不是一只鸟!””诗中说,“穆木文王,止于纪Xi!“君子止于仁;做部长止于尊重;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善良;和中国人交朋友,以信结尾。”知道什么该停”,也就是知道自己应该“停”在哪里。通俗地说,就是找准自己的定位。然而天地漫长,路人匆匆,多少人随波逐流,终其一生,不知止于何处。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书育人是我们神圣的职责,所以要不断地钻研自己的专业,帮助学生学习。另外,要以自己为榜样,影响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对自己来说,要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条件,能扬长避短的岗位和角色,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不断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第三,君子尽其所能。

什么都做的极端,在今天被曲解,成了贬义词。其初衷是追求一种完美的道德境界。《大学之大》宣称“忠于自己的内心,真诚自己的意图,谨慎自己的独立”都是追求完美道德境界的途径。古人非常重视道德修养,他们对自己的道德修养提出了严格到近乎苛刻的要求。“有斐君子,如削,如削,如磨。”阐述了“有一种温良的君子,专心钻研知识,犹如加工骨器,不断取长补短;修炼自己就像打磨一块玉石,反复琢磨。“另一方面,如今,道德缺失已经成为一个社会话题。看到各种道德缺失的报道,毒大米,毒奶粉,假疫苗,地沟油等等,非常痛心。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要提高道德修养,宣传社会正能量,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把自身修养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大学”的目的是展示人类天赋的光明纯洁的心灵和光明磊落的美德;就是以身作则,树立榜样,然后通过礼乐教化人,从而启迪人的意识,摆脱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美德,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如果对大学课程有所了解,自然会把人生志向定为人生的理想方向。如果你确定了自己的志向,你就不会轻易被外物所扰,你会一直追求,直到死去。无论面对什么,都能认真思考,从中得到完美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