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哭圆明园,于废墟,圆明园道德故事全文。
我一直以为圆明园在哭。八国联军蹂躏她的身体,摧残她的骨骼。这是一个在天空中燃烧的民族。
族群的自尊,百余年的伤痛,就像西楼的断臂,永远经历了百年风雨——屹立在西楼大水法的废墟上。
之前,我忍不住去感受圆明园的痛苦,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痛苦,是那种切肤之痛。
我去圆明园是在十年前。没人想去,说那么远没什么好看的。我说我一定会去。
这天阴沉沉的,下着冷冷的毛毛雨,随着秋风吹在脸上像刀子一样。沿着广阔的湖面,我走啊走,却没有看到一个人。终于,我终于来到了大水法遗址——虽然我已经多次从图片和课本上看到过这个遗址的照片,但当我站在苍白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这片荒野上的玉白色的石头时,我依然感受到了发自内心的震撼!依然绚烂——我抚摸着冰冷如玉的质地;依然精致——欧式曲线流畅不羁;依然高贵——残破的罗马石柱在苍穹下傲然挺立。然后我就哭了,还好周围没人。我没有带相机,但那些石头、柱子、石雕,连同灰色的天空,都烙印在我的脑海里,成为我心中不可磨灭的壁画。
十年后的今天,我说,我再去圆明园。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悼念,也是一种祭奠。甚至是一个提醒。
我说这话不怕被人说矫情。我就是这么想的。
当我进入圆明园的时候,我发现这里已经不是以前的样子了。十年前的宁静不复存在,曾经沉寂的圆明园一片哗然。柳青桃藤
紫色,满眼春色,过去皇室的休闲园址,一般人也应该去看看;无论门票价格从50美分涨到25元,场地,这个巨大的花园,都得有重要的人来管理,来养活自己。华丽的黄包车围着:去福海?去蕲春花园?就十块钱,我拉你。
去西楼!谢谢你,我说。我只想自己走。
往前走,沿着湖再往前走,穿过紫藤架往右拐。没错,就是遗址,大水法遗址。
没想到,在西洋楼遗址这里竟然有这么多人!一群戴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互相扔石头;一群看似高中生或中专学生的少男少女,在海晏堂废墟前咬着冰棍,大声唱着“对面的姑娘来了”。几个看起来像干部的人开心地笑着,在刻有“圆明园”字样的大理石纪念碑前合影留念。拿着相机的那个说,笑!微笑!这群人只是挺着胖肚子傻乎乎地笑。在大水法遗址前,那个小时在书上看到,十年前有五根罗马大柱子在那里哭泣,一对情侣旁若无人地拥抱亲吻!
一瞬间,我有点不知所措。为什么要在这个大水法场前接吻示爱?你怎么能在这样破碎腐朽的岩石中笑得出来?
出来?唱歌真好。去桃红柳绿的蕲春园、长春园或泛舟福海吧!看着这群人在碎石废墟前谈笑风生
年轻的和年老的,抬头凝视着高大残破的罗马圆柱,他们的眼睛和心隐隐作痛。
历史呢?羞耻心呢?血呢?!
几年前,有一场关于圆明园是否需要重建的争论。结果,理性的人理解了废墟的价值并尊重历法
历史留给我们一个残酷的真相,留下的是这个废墟。当时我在为留下来而欢呼。但是今天我在废墟上看到这么多遗迹。
我有点怀疑是否有必要和地址前欢笑的人群呆在一起。这么多年过去了,破墙还能提醒我。
人们对一个多世纪前噩梦的记忆,中华民族的灾难和耻辱?!
来圆明园的时间到了,会阴天。一阵尘土扑面而来,豆大的雨滴落下来,劈开了我的脸。欢笑的人群一直往前走。
冲到外面。只剩下我一个人,静静的,坐在白色的石头上,面对着大水法遗址和宏伟残破的罗马石柱,还有
苍天啊,带着这些破碎的墙壁哭泣吧...
遗迹
我诅咒废墟,我同情废墟。
废墟吞噬了我的希望和记忆。一片片瓦砾散落在杂草中,残破的石柱矗立在夕阳中,书中的记载和童年的幻想都在废墟中毁灭。昔日的辉煌变成了嘲讽,创业的先辈在寒风中咆哮。夜幕降临,不知名的月亮苦笑着,躲进云层,给废墟投下阴影。
但是,几代人的积累并不是历史。废墟是毁灭,是埋葬,是告别,是选择。时间的力量应该在大地上留下痕迹;岁月的巨轮应该碾压车道间的颠簸。没有废墟就没有昨天,没有昨天就没有今天和明天。废墟是教科书,让我们把一个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要从旧废墟出发,走向新废墟。建设之初,我想到了它未来的衰落,所以废墟是归宿;更新的建设是以废墟为基础的,所以废墟是起点。废墟是一个漫长的进化链。
一个朋友告诉我,有一次他走进一个著名的废墟,抬头一看,满眼泪水。这个撕裂的成分很复杂。是仇恨,是失落,也不完全是。废墟显示出倔强,像一个残疾的悲剧英雄。废墟展现了人生的沧桑,让人窥见民族的摇摇欲坠。废墟是垂死老人的指示,让你不能不感动。
废墟有一种形式美,将来自大地的美转化为依附于大地的美。少年多了,就会变成泥土,彻底融入大地。将被融化的舞台是废墟。母亲微笑着鼓励儿子们的创造,微笑着接受这种创造。母亲怕儿子太累,世界太拥堵。你见过秋天飘动的黄叶吗?母亲害怕他们的寒冷和收入。没有黄叶就没有秋天,废墟就是建筑的黄叶。
人们说黄叶的意义在于哺育春天。我说,黄叶本身就很美。
两个朋友在我面前争论。一个说喜欢在星月散尽的夜晚,独自在废墟间漫步,或吟诗或吟,直到东方发白;另一个说,有了对晨光的期待,这种夜游就没了。他的习惯是趁着残月的微光,找一条小路悄悄往回走。
我呢,年龄比他们大,没有那种豪情和魄力。我害怕人们刷新,修复和重建所有的废墟。
古罗马斗兽场需要重建,庞贝古城需要重建,柬埔寨吴哥窟需要重建,玛雅文化遗址需要重建,这是不可想象的。
就好像我们无法想象远方的古代青铜器需要打磨,出土的断戟需要镀镍,宋版书籍需要整形,马王堆的汉代老太太需要植皮丰胸浓妆。
只要历史不阻挡,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了,平和地给世界一种美好。装天真是最残酷的自虐。没有皱纹的奶奶很可怕,没有白发的老人很遗憾。没有废墟的生活太累,没有废墟的土地太拥挤。掩盖废墟是大骗局。
让历史回归真实,让生活回归过程。
——这是人类的大智慧。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遗迹都值得保存。否则地球将伤痕累累。遗迹是古代派往现代的使节,经过历史君王的挑选和筛选。废墟是我们的祖先曾经发动的壮举,聚集了当时当地的力量和精华。被砸成粉末的废墟不是废墟,但应该有史上最强的韧带。废墟可以提供阅读的可能,废墟散发着让人流连忘返的磁力。是的,废墟是一个磁场,极其古老而现代,心灵的罗盘在这里被强烈地感受到。失去了磁性,就失去了废墟的生命,很快就会被人淘汰。
并非所有的修复都是荒谬的。仔细清理,加固不露痕迹,再煞费苦心设计,保持原汁原味,便于观赏。这种工作对废墟是一种恩惠,所有工作的目的都是让它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废墟,让所有人都愿意为之哀悼。修复总是意味着一定程度的损失。把破坏降到最低,是所有真正的废墟修复者的夙愿。并不是所有的重建都需要否定。如果连废墟都没了,我们重建一个来实现现代人吞古今的野心也没关系。然而,那只是现代建筑师的古典风格,用一个古老的名字,出于幽默。黄鹤楼已经改建,可以装电梯了;如果重建阿房宫,可以作为酒店使用。如果王腾馆重建,它可以开一个购物中心。这和历史关系不大。如果既有废墟又有重建,那么我建议把废墟保留下来,隔壁重建。在废墟上开推土机很疼。
无论是修复还是重建,遗迹的本质在于保存。圆明园遗址是北京最有历史意义的文物之一。如果彻底铲平,建一个全新的圆明园,那就得不偿失了。清朝没了,熊熊烈火没了,民族阴霾没了,历史情怀没了,昨夜的故事抹去了,前一夜的残梦清理了。然而,不是昨晚的梦,而是今天的游戏。
中国一直缺乏遗址文化。废墟这个词在中文里很吓人。
要么是冬天充满怀旧,要么是务实。向往过去的人只想利用古代的现在,跟随时代的人只想破坏古代的现在。结果两战两败怕伤,不仅伤了历史,也伤了现代。血腥和伤痕累累,这样一个大国,在我面前,那些已经逝去的时代在哪里?在我身后,未来的世代在哪里?我想到了天地,没有限制,没有尽头,我独自一人,我的眼泪掉了下来。
在中国人心中留下一些空白!让古人在现代留下几个脚印,让现代从容凝视古人。废墟不值得羞耻。废墟不需要被覆盖。我们太擅长掩饰了。
中国的历史充满了悲剧,但是中国人害怕看到真正的悲剧。最终大家都有一个幸福的团圆来赢得情感上的安慰和心理上的满足。只有屈原、杜甫、曹雪芹、孔、鲁迅和白先勇不希望大团圆。他们保存了废墟,净化了悲剧,于是出现了真正深刻的文学。
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剧,没有悲剧就没有崇高。雪峰很棒,因为山坡上全是登山者的遗骸;大海是伟大的,因为到处都有沉船漂浮;登月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挑战者号的坠落。生命是伟大的,因为有白发,有告别,有无奈的失落。古希腊生活在海边,无数向往彼岸的勇士在狂浪中前赴后继,于是有了辉煌的希腊悲剧。
真诚坦率地承认奋斗后的失败和成功后的失落,我们只会更加坦然。中国人要想变得大气,不可能把废墟都赶出去。
废墟的幸存是现代文明的象征。
废墟体现了现代人的自信。
废墟不会阻止市场,阻碍进步。现代人眼光深邃,知道自己站在历史的哪一步。他不会想象脚下的地面会升起一个高高的平台。因此,他乐于看着身后所有的台阶。
触及废墟的是现代历史哲学,历史哲学也需要找材料。只有在现代的喧嚣中,废墟的宁静才有力量;只有在现代人的沉思中,废墟才能上升为寓言。
所以古代的废墟真的是现代的建筑。
现代性不仅仅是一段时间。现代就是包容,现代就是包容,现代就是浩瀚,现代就是浩瀚。
我们,带着废墟,走向现代。
圆明园的寓意故事
大英博物馆是讲述文明的一种方式。它要讲的故事从大门左手边开始,这里有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展区,是西方文明的根。大门右侧是美国等“新世界”地区,为西方文明晚期。至于中国,它与其他亚洲展区共存于大门的另一端。比较自己独特的轨迹和性质,是西方文明的他者。同时也是一个帝国的记忆。填满其叙事框架的木乃伊、大理石和无数珍稀文物,恰恰足以说明大英帝国过去的强大、诡诈和霸道。
相比之下,雅典卫城遗址告诉我们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原本是西方古典世界的荣耀,历经两千多年的天灾、战乱、劫掠,如今变成了破碎的古瓶,诱导游客思考不再存在的整体,以及其中蕴含的意义。
然而,虽然周围有很多小贩吸引游客,但整个废墟依然不失历史的庄严,没有过度的庸俗装饰,也从未成为被他人蹂躏的天堂。每一个去过帕台农神庙的游客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象,如果大英博物馆里所有的石雕都被运回这里,放回原来的位置,那将是多么壮丽的景象。
到目前为止,希腊当局已经成功地从瑞典、梵蒂冈和意大利取回了许多雅典卫城的遗迹。只有英国,还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努力保住大英博物馆的宝藏。尽管如此,双方的谈判还是取得了进展。最起码英方知道这在道义上是站不住脚的,只能通过租赁或者其他合作方式来争取最大利益。
在这样的背景下,看圆明园兽首拍卖,或许能折射出不同的方向。
首先,经过多次易手,那些兽首的主人不是国家,而是私人,所以争取工作特别困难。从中国的民间情绪来看,人们确实很在意圆明园的象征意义。既然如此,我们不妨假设,在兽首无法顺利回归的前提下,中国应该先做点什么。
比如,我们可以升级圆明园的经营权,把它从北京市海淀区政府下属的圆明园管理处变成国家级遗址公园管理处,不再让人进去拍戏,留下被破坏的植被(当年《无极》剧组就是这么干的),把后来建的饭店、商店拆掉(据北京林业大学曹丽娟调查,这类建筑实际上占了长春园景点的15%),还它应有的尊严。然后,我们用它来讲故事。
这个故事自然和国家有关。历史学家汪荣祖在《追寻失落的圆明园》中指出,现代中国人之所以无法忘记一座皇家园林的命运,是因为他们非常迷茫。“为什么西方人要违反自己的国际法,国际法明文禁止在战时掠夺可以从平民或国家元首手中夺走的私有财产”,尤其是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的时候,因为列强在1899年刚刚加入禁止战时掠夺的海牙。然而,它的意义不应仅限于此。因为圆明园的覆灭,除了西方,中国人也有责任。英法联军撤退后不久,附近的居民跑进来抢木头。满清王朝被颠覆后,从军阀到民国政府,从高官权贵到民间土匪,甚至与仅存的文物狼狈为奸,大肆掠夺。新中国成立后,遗址破坏的过程并没有停止。当山湖被填平后,原来的人工丘池变成了大面积的农业用地和交错的通道。接着是文化大革命,砍掉了更多的树,增加了许多工厂...
所以,这个故事很复杂,但它的主题可以很简单;那就是尊重历史,珍惜我们手中所有珍贵的物质记忆。任何遗址公园、灾难纪念馆都有建立“道德共同体”的作用。它的目的不应该是狭隘的,它的意义可以是宽泛的。比如西方国家建立“大屠杀纪念馆”,不仅仅是为了让犹太人忘记他们的血与恨,更是为了让非犹太人(包括德国人)深刻自省,了解深渊之路是如何建成的。换句话说,遗址和博物馆建立的道德共同体,不仅对本国人民说话,也对外人说话;它不仅需要外人反思,更需要我们自己人奋进;因为道德原则并不局限于国家和民族的界限。
圆明园能告诉我们什么?除了教育中国人爱国,能让西方游客反思帝国主义的残酷吗?显示了外敌造成的伤痕;但它是否提醒我们,就在今天,在我们周围,无数的文物仍在非法流出,有价值的建筑仍在推土机下倒塌?如果中国人自己都不表明阻止物质记忆被破坏的决心,又怎么能像希腊人一样在国际舆论中站稳道德制高点,赢得广泛同情呢?
与兽首相比,中国更容易通过外交途径取回的圆明园文物,其实是藏在大英博物馆的妇女史图片和法国枫丹白露的文远·葛斯Ku全书残卷。如果有一天,政府准备提出要求,我们需要更坚实的基础来形成声势。而那个基础就在圆明园,以及它所代表的道德权威。因此,我们今天应该问自己:你尊重历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