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大学的时代背景
科教兴国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随着全球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中国经济的加速发展,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将高校的校园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知识经济时代社会、文化、经济的大发展将全面影响校园规划的方方面面。面对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和挑战,我国的景观设计师、规划师和建筑师需要科学地调整校园规划设计的模式和方法,深入研究校园规划设计的理论。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最基本挑战是如何使高校适应一个更加开放的社会。作为高等教育的物质支撑,校园环境的建设尤为重要,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也直接关系到校园环境的规划。因此,研究高校校园景观规划与开放社会和高等教育模式发展的内在关系,探索高校与社会紧密联系前提下的校园景观规划策略,可以为当前的校园景观规划建设提供借鉴。
中外大学校园建设简史纵观中外大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校园规划与社会、科技的发展密切相关,校园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适应社会、科技、高等教育理念发展的过程。西方历史上的大学校园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传统的四合院修道院封闭式校舍到现代开放式校园的发展过程;发展模式有欧洲中世纪以牛津、剑桥为代表的“封闭式”校园,北美18世纪至19世纪以伯克利大学为代表的“开放式、去中心化”校园,近代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开放式”校园。
中国古代的大学主要以国子监和书院的形式存在,校园布局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封闭式四合院式空间结构,如岳麓书院、江宁孔府等。这与封建社会的要求和儒道思想的要求是一致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校园建设经历了三次高潮: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受前苏联模式影响,采用常规模式;第二次是80年代的教育复兴,校园规划的重点是对经过10年动乱后遭到严重破坏的老校区进行改造和翻新[2];第三次是教育大发展导致的开放式校园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