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励志故事

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代表,学会励志很重要,要勇于克服就业中的一切困难。那么你知道哪些关于大学生就业的励志故事?下面我为你整理了一些关于大学生就业的励志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大学生就业的励志故事1

一个女大学生在上海求职的故事!!!

按次数算,这是第三次来上海了。第一次是去年夏天。明媚的阳光,不算太热的夜晚,各种国际建筑,熙熙攘攘的城隍庙,时尚的购物中心,世界各地的美食小吃,混乱的交通道路,扑朔迷离的红绿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二次是今年3月。都说“阳春三月去扬州”,三月是春回大地的日子,而我却在这个三月失去了这份闲适的心情。父亲,朋友,同学都不太理解我为什么要去上海找工作。其实我也不太了解。虽然找工作的过程并不那么顺利,但依然动摇不了我留在上海的信心。我希望在这里立足。

在面试的时候,你经常会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你为什么来上海找工作?”。是啊,怎么了?我想知道我是否可以。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在老家待太久了,我想出来。”除了上海,我这辈子都没出过湖北。省内只去过三个城市——宜昌、荆门、武汉。在武汉呆了三四天,荆门走了三四次亲戚,随便想想都可怜。

宜昌不好吗?不,宜昌非常漂亮。我太老了,不能一直呆在温暖的地方。温室里的东西太脆弱,经不起一点风吹雨打。人也一样。当温暖的地方再也容不下自己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找工作比我之前想的要费时很多。从三月份到现在已经四个月了。3月底找到一份文员的工作,自称是做配件的外贸公司。这对于我这个国际贸易英语专业的尴尬来说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但是上班的时候发现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来看样品的外国人基本都是中文流利或者有翻译陪同,所有的货物都不需要送到国外,也就是说实际上是内贸公司。其实这些都不是我离开的真正原因。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那家公司的老板说他推崇国外的社交礼仪,上海也是一个开放的城市。他觉得我太保守,希望能逐渐改变我,所以要从牵手、拍背、多拥抱开始,频繁接触,帮助我尽快适应。于是第三天就离开了公司。

在这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直到4月底,就在我逐渐放弃“先找工作再回学校答辩”的想法时,我找到了一份看起来很有前途的工作,让我以为新的生活即将在这里开始,却忘了世界上没有美好的事物。

有三轮面试,可见公司的正规性和人员选拔的严格性,但其实每轮面试的内容都差不多,只不过每次面试的人都不一样,公司是否真的正规,只有在公司实际工作一段时间后才能知道。他们还告诉每一位面试官,面试通过后,无论业务员应聘与否,都要经过一个月的培训期,熟悉公司的业务流程。刚开始很犹豫,因为离居住地太远,面试时被告知底薪1600元/月,和之前在招聘会广告上看到的2000-3000元/月不一样。但他们说做生意底薪很低,而且业务员主要靠提成生活。他们公司业务员第一年平均月薪2900左右,我最后去了。

训练日很轻松,大家都很积极。也是在培训过程中,大家终于了解了公司的业务情况、薪酬结构和真实的薪酬待遇。公司主营光纤接入互联网,目标客户为大中型企业或对网络要求较高的小型企业和办公室。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计费率很低,不过还好佣金高。除去初装固定佣金1,000元,每单每月最低租金佣金约1,000元,公司主管谈判能力强,出单率高达90%。工资呢?说起来真的很寒心,1000元/月的底薪+200元/月的绩效+240分钟的电话通话量200元/月。从2000-3000元到1600元,然后你可能会拿到1400元/月。我不禁怀疑他们之前说的一切对我有利的话。如我所料,如果一个月后能拿到1200元我就感激不尽了,而且开单难度比我之前知道的要大,业务总监的谈判能力也没有传说中那么强。就我在那家公司呆了一个多月,学到的东西可以说是崩溃一次,成功的几率不到30%。所以我从学校回来后,又离职了。

第三次回来找工作,远没有之前那么积极。首先,我懒懒的给自己放了两周假。室外的太阳白得刺眼,我感觉自己就像一堆站在路上的烧烤。前两周还积极跑招聘会,后来就不跑招聘会了,就在招聘网站发简历。其实跑了这么多招聘会,我觉得招聘会的效果还不如网络投票。因为大部分招聘会都是做销售的,如果你不想做销售,网上招商会更合适。经过上次的电话销售,我意识到自己目前不适合做业务,所以我这次的目标很明确——前台或者行政,助理什么的。通知了我五次面试,其中三次是我过去发现的,感觉很不满意。另一个面试官以为我在复试的时候预计会在前台待一小段时间,他希望至少是两年。虽然现在本科生很多,但除非有特殊情况,本科生做前台工作基本不可能超过两三年。在行政、人事或财务上必须有所突破。最后剩下的公司是上海沃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目前在该公司工作。刚开始好像公司只是给其他企业做网站,现在公司在运营一个新项目——职猫招聘网。不同于一般的招聘网,jobcat还率先创新推出美妆人才网,这是专门为女性求职者开设的绿色快车道。

我已经在公司呆了四天了。虽然我不是特别了解公司的独特理念,但就我个人而言,这几天的工作环境和同事让我感到轻松愉快,所以我会在这家公司好好表现,作为我职业生涯的开始。

有没有朋友愿意把自己的工作故事分享给我,和我一起分享?

大学生就业励志故事2

在今年福鼎市举行的首届山海服务供需见面会上,发生在两位女大学生身上的成功应聘故事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当很多大学生都在四处奔波找工作的时候,为什么财神爷眷顾他们,为什么他们在求职中会胜出?

两个女大学生都是福鼎人,一个是福鼎市的,一个住在琴屿镇,一个叫李青,一个叫罗茜茜。在成为福建彦俊纸业有限公司员工之前,他们的经历略有不同,但因为一场招聘会,他们成为了同事,在代表公司招聘员工时,从普通应聘者一跃成为“考官”。

3月13日,福鼎将召开山海服务供需见面会。消息一发布,就引起了很多需要就业的人的广泛关注。招聘会当天,有3000多人参加。李青和罗茜茜在这次招聘会上也做了精心准备。这一天,他们早早来到招聘会。在招聘会提供的众多招聘信息中,福建彦俊纸业有限公司提供的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引起了他们的兴趣,随后他们向彦俊投了简历。简历一投,虽然没有100%的把握申请成功,但毕竟投下了希望,所以在等公司通知我面试。

李青平时没事就睡到自然醒。第二天,她像往常一样睡得很晚。但是一个电话吵醒了她。电话是“彦俊”报社的工作人员打来的,说她被要求去面试。李青不敢怠慢,放下电话,匆匆赶往指定地点面试。在采访现场,李青回答了提问,并与侃侃进行了交谈。她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赢得了企业老板的好评。一周后,李青正式成为彦俊纸业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的一名员工。罗茜茜也接到了这个电话,她也加入了“彦俊”纸业,成为了“彦俊”的一名员工。

3月28日,在福鼎市,她和罗茜茜代表“彦俊”,以“考官”的身份出现在招聘会上,完成了从应聘者到“考官”的转变。这种毫不费力的改变和她两年多的求职经历不无关系。

2006年,李青从福建的一所大学毕业,主修市场营销。李青认为,这个专业在大城市找工作相对容易。所以毕业的时候,她没有回来,而是直接留在了福州。经过一年多的培训,有了一些工作经验,她想去一个更好的工作环境,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就这样,2008年春节刚过,李青只身来到上海,开始了“求职之旅”。经过七个小时的颠簸旅程,李晴向往的地方终于到了,她的心情随着人潮而激动。她在上海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工作,先在上海“立足”,然后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很快就在上海一家公司的客服部找到了一份接线员的工作,月薪2000多元,这无疑增强了李晴在上海旅游的信心,肯定了她的能力。但她发现上海的生活成本也很高,月收入2000多元,但并不宽裕。

去年下半年,一场全球性的金融海啸袭击了李青的公司,让她失去了立足之地。因此,她不得不重新开始找工作。上海是一个强调学历的地方。只有大专学历的李青,找工作时没有知识优势。但基于她过去一年的工作经验,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录取了她,但工资只有1000元,比原来的工资少了很多。这样的收入无论如何也留不下上海。仅仅过了三个月,我就回福鼎老家过年,在家里呆了很久。直到3月13的招聘会,李青的求职欲望才被重新点燃。

和李青一样,罗茜茜也有在外地找工作的经历。在外生活的艰辛让她想回来找工作。今年春节,她结束了在外打工的生活,回到福鼎。在家的这几天,她一有时间就会浏览人才网上各个企业发布的招聘信息。如果人才网上有适合她的工作,她有时会给公司打电话,但合适的工作很少。

现在政府举办的大型招聘会为用人单位和应聘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对话平台。不仅李青和罗茜茜从应聘者变成了“考官”,更重要的是,现在有超过1000名求职者在招聘会上找到了“亲家”。

关于大学生就业的励志故事3

说实话,我现在对未来的要求越来越低了。我曾经认为我可以做一些伟大的事情,比如成为一名作家和政治家。现在唉,觉得自己除了做一个平庸的人,什么也做不了。

寒假前,大约65438+10月25日,北京有一场全市性的招聘会。我们早就听说了这次会议,并对它寄予厚望。我们都去了,去了之后觉得很失望,尤其是那些以前不常参加招聘会的同学。一是专业有限,很多单位不需要学历史的学生;二是这些单位本身条件不好。更麻烦的是,大部分单位的招聘启事都把北京户口列为重要条件之一,这意味着我们根本没有机会参与公平竞争,就连上街的公务员都要求北京户口!我考了公务员,没用。

投了三份简历,都是中学之类的,还有一份是分校的。不知道在北京郊区的什么地方。就这些,免得浪费票款。我们同学的情况和我一样。有一部分没投简历,只有一个京籍同学情况好一点,投了8份。

去参加这个会之前,人还是有些想法的,总觉得自己应该有所收获,但是回来之后,就是一种感觉,又一个希望破灭了。

心情郁闷的我利用寒假回了趟老家重庆,看看那里有没有适合我的工作。说实话,这次回家,我对工作的整个观念和心态完全变了。回去之前,我还是想回去工作。在我的想象中,以我的条件,应该可以回政府机关,好学校,报社,电视台,但是我可以回去看看。根本不是这么回事。重庆有很多公司,但还不是真正的商品社会。想进好单位,没有关系是不可能的,哪怕你是北大的学生。这让我很失望。

但是,失望就是失望,行动总是需要行动的。第二天,我去报名重庆的公务员考试。地方公务员的招录形式和国家是一样的,不同的是由各个部门单独招录。我想考综合,就拿着系里的介绍信去了。当时接受报名的店员态度不是很好。看了我的材料,知道我是北大的,态度稍微好了一点。可是,我看了看我的专业,她说,我们不想学历史。我说:为什么?她说:不是写的吗?!我们只招历史硕士,你的专业比较特殊。我想:她凭什么说我们专业特别?她知道我们学到了什么吗?!但我当时没反应过来,也没问她几句,就走了。

这让我明白了:回家当公务员好像是不可能了,当时觉得特别压抑。以前我想当然的认为,有了北大的牌子,回家找个好单位应该没问题,但现实是关系强于实力。况且家乡的建设、文化环境、工作条件确实不如北京或者一些沿海的地方。但是,我不能放弃。后来找了一些熟人帮忙问了一下新闻单位的招聘情况,比如重庆日报,人家都说现在不招了。抱着试一试的心情,我设法联系到了电视台的实习。反正学点东西就好。

我在重庆电视台社会新闻部实习了两个星期,时间很短,但是我感觉收获很大。之前没有真正工作过,不知道专业人士的感觉。虽然实习期间没有做什么具体的事情,但是工作的感觉和在学校学习真的不一样,挺充实的。我很幸运,一去就带了两个记者跑新闻,不像有些实习生去了之后让你看两个星期的报纸。一开始,我有点不舒服。一直觉得周围的环境很俗,人很无聊,工作又复杂又累。不像我们在北大的时候,聊的都是高级话题。但是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只要你投入进去,总是有乐趣的,环境没有那么重要。以前在学校,我总是异想天开,脑子里全是幻想的东西。离开那个环境,进入现实生活后,我才明白,人要脚踏实地的生活,不要幻想。

我和带我去跑步的两个记者相处的很好。他们都是年轻人。虽然不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但是他们很努力,也有自己的梦想。我觉得相比之下,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就没那么大胆了,总是怕这怕那,想太多,总想着一出校门就找个好单位,而不是从基层做起。以前很看得起自己,现在发现自己的生存能力和别人比起来太低了。

大学生求职最全故事:从迷茫到成功。春节过后,我也回母校南开中学联系了一下,因为我一直觉得当中学老师很适合我。因为大家都很熟悉,所以我有了更多的自由。如果我真的回去,做英语老师应该没问题。南开中学环境好,收入好,有寒暑假,对我来说是个好消息。

在重庆找工作的时候,感觉踏实多了。我甚至忘了我是北大的学生。的确,进入一个具体的单位,面对各种复杂的人事关系和层出不穷的不可预知的事情,这就是我想接受的工作后的生活状态,这和在学校里学的有天壤之别。无论如何,我在学校学不到这些东西。在这种情况下,我必须务实。

我的中学同学也在找工作。他们都劝我留在北京,就像家人一样。毕竟对于学文学的人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北京作为文化中心的地位。人总是有理想的。所以现在,我的计划是:如果能留在北京,我就留在北京。如果我不能留在北京,我也不怕回去。

回到北京后,发现很多同学都找到了单位,安顿下来了。我们系的情况还是没有太大改善。只有一名来自北京的学生与外国会计事务所签约。

今天去招聘会投了三份简历,其中一份是凤凰卫视的。我以为我有电视方面的工作经验,不算突兀,但是给凤凰卫视投简历的人不计其数,所以估计没戏。其他很多单位不尽如人意,大部分是私企,很多同学连简历都没投。现在对招聘会的热情越来越小,以后只会更差。我们学校毕业生分配的最后死亡极限大概是5月。在此之前,可能会有一些来自全国各省的招聘团,但我觉得这和我关系不大。如果我不能留在北京,我会回去庆祝。各地条件不是都差不多吗?还不如回外省老家。

两周前,一个朋友介绍我去一家私人博物馆做英语翻译。我每天坐两个小时的公交车去那里,然后坐两个小时的公交车回来。我每周去博物馆四天,在学校上课三天,写论文。我筋疲力尽。对我来说,一方面我想学点东西,因为私人博物馆在中国是个新生事物,很多外国人对它感兴趣;另一方面,我也想找份工作,因为和我的专业不谋而合。当然,解决户口是不可能的,但是没有户口,我还得在北京混日子。反正现在要求越来越低了。先有工作就好。未来会怎样?以后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