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杀的原因有哪些?
1,精神病。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研究表明,自杀的第一原因是重度抑郁症,而中国的年轻人,尤其是具有大学学历的年轻人,在抑郁症患者中所占的比例非常高。哈佛大学精神病学家阿瑟·克莱曼认为,年轻人缺乏应对困难的经验,容易抑郁,从而导致更严重的心理危机。
2.爱情失败。
南京危机干预中心的调查显示,恋爱失败占大学生自杀原因的44.2%。
3.学习压力大。
南京危机干预中心的调查显示,学习压力占大学生自杀的29.8%。这是中国教育体制和模式的悲剧。读死书,读死书,大量背诵,都是在无谓地消耗年轻的生命。
每次考试对他们来说都相当于“鬼门关”。学习成了他们的“人生之痛”,不仅不能让他们有任何快乐和幸福,甚至会让他们彻底失去兴趣!他们读书好像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父母和家庭!
4.家庭原因。
父母的不良教育方式,如过度保护、过度监管、严厉惩罚、传统的打骂等。,导致当代大学生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差。此外,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对人生价值的理解,遇到挫折时可能会采取极端行动。
5.社会压力。
现在大学生在社会上的评价、待遇、地位都比以前低了,市场经济带来的竞争压力让学生对找工作感到焦虑,自卑。
据说,未来每年将有近300万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劳动力市场,不仅仅是学历、技术技能、人事关系甚至外貌的竞争会在其中发挥作用。严酷而真实的社会现实给了他们巨大的心理压力。
6.媒体感染。
此外,媒体经常报道自杀和他杀现象,对受众产生感染作用。《自杀方式研究》等帖子在网络上的转载率一直很高,很可能是对有潜在自杀欲望的人的引导。
7.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在商业化的社会里,学校不是净土,也不是天堂,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像过去一样,凭着良好的学习和优秀的工作,凭着自己的一技之长,就能在校园里出人头地,在社会上大有作为。这种事情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学生和老师,学生和领导,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都充满了不正当的经济因素。经济利益让人际关系更加复杂,处理不好会产生严重的心理压力。
应对大学生自杀的预防策略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构建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满足全体学生需求为服务宗旨,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课堂教学与课外指导、小组活动相结合,专业咨询与学生自助相结合。
将心理健康知识和训练方法内化为学生的心理健康观念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每个学生心理的和谐发展,提高他们抵御挫折的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积极开展生命教育,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感受生命。通过提供独立的生活教育课程。
在学科课程和课外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丰富多彩的兴趣爱好,增强学生感受真善美的能力,从而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促进大学生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
鉴于生源差异较大,高校应采取措施,分层次培养人才,打破行政班统一教学的传统模式,新生入学后进行基础课水平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班教学。给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课程、教师和专业的权利,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实行导师制是为了引导学生明确目标,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加强学业预警,密切关注学生学业完成情况,及时发现学业危机,加强学校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家长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保驾护航。
3.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加强实践教学,与企事业单位紧密合作,通过实验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加强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职业,制定合理的职业目标和实施计划,督促学生更新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意识,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就业技能,提高求职竞争力。
4.重视心理危机干预。
高校除了对全体学生进行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外,还应重点对有自杀念头的学生进行危机干预。对新生入学时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普查,建立心理档案,积极为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必要的人文关怀和危机干预。
建立宿舍-班级-系-学校四级心理危机预警体系,尽早发现学生的异常行为,评估其自杀风险,及时消除其心理压力并进行有效干预。
对于已经发生的自杀危机,要做好自杀未遂者的心理康复工作,帮助其恢复勇气,同时要重视自杀周边学生的心理康复,帮助其冷静下来,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