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是什么?
德性、至善作为“大学”的核心理念,意味着追求光明磊落的品德,是儒家学者的最高追求。
大学原是《礼记》第四十二条。宋代程颢、程颐兄弟从《礼记》中取出,编章句。朱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遗言”。朱对《大学》进行了重新整理,分为《经》一章和《传》十章。认为“孔子之言,盖一章,曾子所述;其十章,则曾子之意,大师记之。”也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是曾子记录下来的;“传”是对“经”的解释,是学生所录。
《大学》主要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朱编纂整理的《大句》版本;一、按原序排列的古籍,即《礼记》中的原“大学”。朱的《大学章句》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而本文正是采用了《大学章句》。“大学”是“小学”,也就是说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小学是:“扫宜进退,乐宜拍书数”。“大学”是成人的学习。古人十五岁入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学习如何参与国家政治。
“大学”是“初学者进入德国的大门”。一章之后提出三个纲领,即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提出八项,即求实、至诚、正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是实现三个纲领的途径。八项中,修身是根本。“从田字到庶人,都是以修身为本”。十章讲得明明白白,道德,新民,止于至善,终了,物,知,诚,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是指提倡光明磊落的道德。新民的意思是让人推倒重来,重新规划。止于完美意味着达到最佳状态。本末倒置是指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刨根问底。理解事物,认识事物,就是研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真诚就是“不要欺骗自己”,不要“掩盖它的缺点,集中它的优点”。义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态。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把一个家庭整理好,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庭。治国平天下,是治国之事。如何治理国家?首先,要做好表率;不要把自己讨厌的东西给别人;得到很多人,谨慎,赚钱,养人才。“得人多则得国,失人多则失国”;“有德的人,有土的人,有土的人有钱”;若见贤者,可举之,可先举之。“大学”寄托了古人内圣外王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