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在中国的历史地位如何?
国子监是中国一所古老的大学,始建于汉代。古代的大学被称为成俊和山东。董仲舒:“五帝为名大学,郑玄:“上东为大学,在望城西郊。“至于夏商周,大学夏季在东,殷代在右,周代有五所:东在东,西在校,南在校,北在校,中在校。汉代在首都设立国子监,是中央官学,也是最高学府。帝国理工学院提供饮料,并负责国家教育行政。隋朝以后改为国子监,国子监里也有国子监。太学是中国最高的教育机构,位于史静,出现于汉代。西汉初年,黄老研究盛行,只有私人授课,没有官立学校教授学术。汉武帝废黜百家儒生后,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开始了国子监的建设。
在长安创办国子监。最初国子监只有5个经学博士和50个博士弟子。从梁武帝到辛莽,国子监的科目和学生逐渐增多,开设了《易经》、《诗经》、《礼记》、《公羊传》、《谷亮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博士弟子在汉元时期达到1000人,汉代增加到3000人。王莽主管政治。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笼络广大儒生,他在长安城南修建了碧雍和唐明,并为士人修建了百万区。博士生一万多人,国子监规模空前。武帝到王莽,18岁还是博士生。被选上的,可以由官员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