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校园文化
南开大学的大门上镌刻着“南开大学”四个大字,金光闪闪,苍劲飘逸。南开的每个人都知道,这是毛泽东主席题写的校名。这些大字已经成为南开的重要标志。校徽为纪念南开系列学校百年校庆,南开大学于2004年6月5438+10月65438+7月推出新校徽。
南开大学标志形象的基本元素包括图形标志和字体标志。其中,图形logo是其核心元素,在实际应用中也称为“校准”。
南开大学校徽的核心形象是八角形,八角形既是南开大学校徽的原始形态,也是其核心形态。八角星线由两条正方形线重叠组合而成,八个角均为直角,分别指向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一是体现了“刚正不阿”的含义,二是体现了南开人“面向四方,胸怀宽广,接受新知,锐意进取”的精神。
八角星与方圆互动,东西交融,体现了南开大学入世、追求卓越、拯救世界的办学理念。
校徽中的“南开”二字简洁厚重,而“南开大学”的孤排则简洁明快,表明南开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面向世界的东方大学。图标下部用“1919”标明南开大学的建校时间。
起源
1965438+2007年9月22日,天津南运河决口。当晚,洪水涌入天津南开中学。五四三八年六月+十月,在张的亲自指挥下,整个学校迁到河北政法学校。为了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学生,每个学生的胸前都佩戴着一枚纸紫相间的临时校徽。紫白相间是南开学校的颜色(紫意为“紫气东来”),正是这种紫白相间的校徽,让学生们忘记了自己是南开人。从现在开始,每年的9月23日晚上,学校都会在饭堂举行“洪水追悼会”。同学们都坐在饭桌前喝粥纪念,都佩戴着紫白色的卡片,胸前印着“南开”二字,和当年的一样,只是下面印着一行小字:“纪念民国六年水灾”。
变化
后南开大学的校徽由盾形纹章改为圆形校徽,与新校徽不同的是,底部的字是南开大学所在地天津的拼音“天津”。原“天津”标志变更为“1919”,标志南开大学建校时间,校徽颜色为南开校色紫罗兰。校训允许公平日新月异。
“让公平和能力日新月异”是南开办学理念的凝结,是办学传统的升华,体现了南开人特殊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品质。正如俞传健先生所说,“‘公平、能力’二字是全校精神所托付,老师所教导,学生的努力也是建立在这个二字之上的。”南开大学校训创建于1934。在南开大学30周年纪念大会上,张伯苓校长正式宣布“公”“能”为南开大学校训。
“允公平能”的话语形式在《诗经·松露·泛水》:“允吴,显伪祖。”允许,即正文的第一个助词。允许公平和能力,就是德才兼备,德才兼备。张伯苓的初衷是让南开学生具备“热爱国家、热爱社区的公德,和丈夫一起服务社会的能力”。《日新月异》,礼大课本:“汤之碟曰:‘新则新之,复新之。’“意为与时俱进,日日有新变,形容进步神速。
张伯苓先生指出:“云公是大公,不是小公,小公只是自私,这不算什么。只有让大众,才能高瞻远瞩,正确教导他人,发扬集体爱国主义,消除本位主义。”“能者多劳,要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必须要有现代化的科学人才,而南开学校的教育宗旨就是培养具有现代化人才的学生,这不仅需要现代化的理论人才,还需要实际工作能力。”“所谓日新月异,就是不仅每个人都要能够接受新事物,而且要成为新事物的缔造者;不仅要能赶上新时代,还要能走在时代前列。”
校训的标准中文字体源于1962年4月吴玉如为张伯苓校长夫妇安葬的墓碑所写碑文拓本,后被规范化。校歌的起源
为了巩固团队精神,南开在“五四”前创作了校歌,编写校歌的动议是在东京南开校友会茶话会上,由在读张伯苓的学生张鹏先于5月1916日提出,以欢迎南开老校长和南开运动员赴日参加远东运动会。
1918年底,张伯苓老校长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回来后,请音乐老师孙润生审定了一首歌,叫《在圣诞树上,一首西方圣诞歌》,在一次晚会上千人合唱,希望上帝铸造南开的真精神。
歌词
渤海之滨,白河天津巍然屹立,我在南开精神。
我前途光明。
美丽,仁慈,智慧和勇敢,纯洁,优雅的陶器。
容止的校训,又称四十字镜谚,是南开系统大中学校的校训,仅次于“公道正派,日新月异”的校训。是著名教育家、南开系统创始人张伯苓所作。南开系统所有学校在重要通道都有大镜子,提醒过往师生随时关注gfd。这些镜子上都刻着这句镜子格言。镜鉴忠告要求南开学生要有整洁、得体、积极向上的gfd和平和、宽大的人生态度,提醒他们要注重自我修养,提高道德情操。新学年开学,要求新生背诵镜鉴忠告,不忘张伯苓老校长的谆谆教诲。
原文
脸一定要干净,头发一定要剪,衣服一定要拉直,扣子一定要系好。
头直,肩平,胸宽,背直。
气象:不要自大,不要暴躁,不要懒惰。
颜色:怡和、易经、亦庄。
起源
张伯苓相信这样一个观点:如果我们穿得不合适,我们怎么能拯救世界呢?于是,为了培养学生适当的着装习惯和文明行为,张伯苓特意在天津南开中学东楼过道左侧(校门入口一侧)竖起一面一人高的大镜子,张伯苓让严范孙在上面写下40个字:“脸一定要干净,头发一定要剪,衣服一定要拉直,结一定要打。头直,肩平,胸宽,背直。气象:不要自大,不要暴躁,不要懒惰。色:怡和、怡景、亦庄。”(《南开四十周年纪念特刊》)使学生在进出校门时引以为戒,后被命名为“镜谚”,一直流传下来。南开主楼后的广场上,悬挂着南开精神的象征——校钟。两侧的铸铜支架也是钟形,支架上放着一根横梁,上面悬挂着校准时钟。这个钟很大,重达3000多公斤。古色古香,给人一种沧桑的感觉。每年新生都要来这个钟前举行仪式。南开学校钟声静静的挂在主楼后广场,每当新生入学,毕业生离校,学校都会鸣钟。
当时学校的钟是德国克虏伯工厂制造的。它原本是为庆祝李鸿章生日而制作的纪念钟。青铜钟面用整部金刚经铸造,重一万三千多斤。1904年,八国联军入侵天津,英军把钟抢走,日常使用。八国联军回到天津后,这座钟被搬到了广海寺,后来它被送给了南开大学作为校钟。铜钟置于思源堂西侧,由四根拱形梁柱支撑,悬挂在高约2米的基座上。翻翻当年南开的照片,铜钟当时还挺壮观的,是当时南开的一景。九一八事变1周年纪念日,南开师生一天敲九次校钟,一天1次,再一天八次,以象征南开人将铭记九一八国耻。钟声轰鸣,震动了方圆数英里。
1937年7月28日,日军进攻天津,驻守广海寺的日军将炮口直接对准了八里台的南开大学。南开被杀,建筑被毁,书籍和设备被野蛮掠夺,一万公斤的钟无处可寻。战后,学校用很多方法寻找校钟。张伯苓校长曾写信给日本赴华代表团团长尚振将军,要求在日本寻找几件被掠夺的物品,但没有声音,学校的钟也注定要被毁掉。1997年7月,为了铭记侵华日军轰炸南开园60周年的惨痛历史,学校决定重铸校钟。新铸校钟由南京金陵古代艺术青铜器研究所所长、南京静海寺史静钟设计者王中全设计,江苏冶金机械厂铸造。大钟的槌子和南京经世钟的槌子来自一根80年的乌木,南北两根槌子堪称孪生姐妹。
新南开校钟重3000公斤,高1.937米,意味着师生要记住日军在1937年轰炸南开。昼夜不停地刻着60个校徽,寓意60周年。钟的正面是“南开”二字。钟上的字是著名书法家康殷先生所写,左边是校歌,中间是校训。
南开大学的钟:
江海浩瀚,学之发起;
韦英艳崛起,山高水长;
翔宇是消极的,国家之光;
七七事变,敌人疯了;
毁我校园,精忠云亡;
今天是重铸,龚圣如;
同学们,聚在一起;
允许公平,鼓励发扬;
日新月异,科学教育蒸蒸日上;
往南走,就没有界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