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权益如何保障?
希望能帮到你,请及时采纳。谢谢大家!
大学生就业是近年来的热点问题,努力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成为政府和学校在毕业季的当务之急。如何保障大学生就业权益,促进其就业的公平与效率?本文从个人信息保护、平等就业、加强就业服务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引起更多的关注。
关键词:个人信息,平等就业权,就业服务权
中国图书馆分类号:F241文献识别码:a文号:
前几天某地环卫工岗位招聘了一批研究生。无论这种现象是人才的浪费,还是现阶段大学生就业的惨烈程度,都从这一方面反映出大学毕业生已经成为普通劳动者的主要来源。虽然大学生作为普通劳动者并不一定特殊,也不需要专门立法来规范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的保护,但在当前形势下,依据现有的法律制度维护和保障这一群体必要的就业权是极其重要和积极的。因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大学生就业相关权益的保护。
I .就业中个人信息的保护
“个人信息”是指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号、户籍、遗传特征、指纹、婚姻、家庭、教育、职业、健康、病历、财务状况、社会活动等可识别的信息。1
目前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在求职过程中存在不对称。用人单位可以利用买方市场的地位,随意索取大学生的个人信息。具体来说,一方面,很多大学毕业生的个人信息被招聘者通过各种渠道掌握,比如家庭住址、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生活经历、财产状况等。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在获得这些个人信息后,会有意无意地泄露或不当处理这些个人信息,甚至非法出售这些个人信息。然而,大学毕业生缺乏社会经验,他们的个人信息很容易被用于非法活动。除了加强高校毕业生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严峻的形势迫切要求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切实保护高校毕业生的个人信息。
第二,平等就业权的保护
大学生平等就业权是指每一个大学生在就业地位、机会、条件、权利保障等方面享有与其他劳动者和每一个大学生平等的权利。“平等就业”的本质是反对求职和就业中的各种歧视。
目前,在劳动力市场上,大学生就业不公平现象依然严重,大致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身份背景歧视;二是生理歧视。身份背景歧视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社会关系歧视、户籍歧视和经历歧视。生理歧视可分为性别歧视、健康歧视和外貌歧视等。这些都比较好理解,常见的歧视这里就不细说了。笔者只着重对前者进行分析和评价。
社会关系好的求职者在求职中可以给他们带来好处,一方面可以便宜的获得就业信息,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推荐就业。由于就业市场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和监管的缺失,有权有势者利用这种“便利条件”绕过法定程序,甚至采取提前设置、漏考试题等非法手段获取就业机会。相反,没有这种便利条件的普通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和知识,不一定能获得相应的就业机会。
户籍歧视是指一些大城市对外地求职者和员工采取的一些不公平的政策和待遇。这种户籍限制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某一专业、学历、学校的高校毕业生明显受到户籍限制;二是外地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等公考受户籍限制;第三,大学生的工资福利与户籍密切相关,显性方面表现为工资,隐性方面表现为各种福利保障。所以没有本地户籍的大学毕业生很容易成为城市的廉价劳动力,没有真正的就业保障。
所谓“经验歧视”,要求大学毕业生有相当的工作经验。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意味着“来了就能打,打了就赢”,这也成为很多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笔者不否认有些岗位确实需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但很多岗位并不太依赖经验。对工作经验要求过高,套用在所有岗位上,是一种严重的歧视。经验歧视在一定程度上排斥了应届大学毕业生,这在就业上是不公平的。
上述现象损害了大学生的公平就业权。因此,国家应该保证大学生就业的公平性,用系统的法律手段对其进行规范。首先,在劳动法中增加禁止就业歧视的条款;其次,制定《反就业歧视法》,为就业歧视提供完善的救济;再次,加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执法力度,真正做到严格执法。最后,要提高大学生的维权意识,增强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就业服务权的保护
就业服务权是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由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提供就业服务的权利。就业服务在大学生就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承担着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的任务,维护其就业服务的权利。
下面以美国为例,介绍一下他们的高校就业服务。美国政府、大学和用人单位在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其中,美国政府在就业中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主要涉及就业政策的发布和高校专业设置的调整。高校的就业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就业信息服务,将高校收集的各类就业信息通过信息网络提供给学生;二是拓展实践渠道,高校努力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工作机会;三是服务雇主。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时,用人单位往往会派人到学校与毕业生洽谈,学校就业机构在这方面的接待服务也是频繁而丰富的;四是举办校园招聘活动。
从美国大学的就业服务来看,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以学生为导向,无论是职业方向的确定还是职业能力的培养,都以学生的自主选择和兴趣、能力倾向为导向,导致就业价值观多元化,进一步实现了求职的多元化和社会化。其次,全程就业服务,从大学生踏入高校的那一刻起,高校就为大学生提供一系列的就业服务。高校将大学生就业视为一项长期工程,不阻止学生获得实际工作。再次,注重就业服务的有效性,美国高校在就业服务中特别注重实习实践的机会,将就业能力的培养、就业方向的明确和就业渠道的获取结合起来,真正搭建起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桥梁。
考虑到美国大学生就业服务的先进经验,笔者认为我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保障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政府的宏观调控需要加强。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国家对高校专业设置的调控不到位。这表现在,无论是大规模的学校还是小规模的学校,无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专业大学,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财力,对增加专业的追求都是无止境的,政府部门对专业的调整往往忽略了市场的供求,造成了高校专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现状,往往忽略了社会需求,造成了部分专业学生“冒险岛”的情况。
其次,高校也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服务。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强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引导大学生的就业兴趣,引导他们的就业心理,让学生增强兴趣,养成积极的就业观、认真的工作观、正确的竞争观和必要的团队合作精神。其次,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服务,包括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加强对大学生就业信息的提供和就业资源的开发,同时对大学生进行必要有效的求职技能培训。
总之,大学生就业权的保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和大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形成一个有序、公平、和谐的大学生就业机制。
参考
【1】齐爱民。个人信息保护法研究[J].河北法学,2008,4: 16-17
[2]胡拥军。论大学生的平等就业权[J]经济师,2008,11:124-125
作者简介:赵晓平(1977-),女,籍贯:河北邢台,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讲师,本科,教学管理与机械设计教学专业。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第44期。
转载注明出处:/2/view-46138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