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邮政编码,带地址和介绍
二、河海大学简介
河海大学是一所具有100多年历史的全国重点大学,以水利为特色,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是一所实施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一流学科建设和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百年来,学校在治水兴国的历程中发展壮大,被誉为“培养水利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摇篮和水利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学校在南京、常州设有西康路校区、江宁校区、常州校区,占地2462亩。
河海大学,起源于近代著名教育家、实业家张謇于1915年创办的河海工程学院,是中国第一所培养水利人才的高等学府,开全国水利人才培养之先河。张闻天、沈泽民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何海学习,从这里走上革命道路。1924年与东南大学工程系合并组建河海工业大学,1927年并入第四中山大学,后更名为中央大学、南京大学。65438年至0952年,南京大学水利系、交通大学水利系、同济大学水利系、浙江大学水利系、华东水利学院成立华东水利学院,钱任首任校长。1960,学校被* * * * *认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85,恢复传统校名“河海大学”,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校名。
河海大学有以下学院:水文水资源学院、水利水电学院、港口与海岸工程学院、土木与交通学院、环境学院、能源与电力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物联网工程学院、力学与材料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农业工程学院、海洋学院、理学院、商学院、企业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截止2018年9月底,各类学历学生51499人,其中研究生17142人,普通本科生198465438人,成教生13052人,留学生65438人。
河海大学现有教职工3433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401人,博士生导师535人。目前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双聘院士16人。教育部*奖励计划特聘教授7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7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9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23人,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2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0人,300多人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江苏省高校“蓝色工程”等省级人才培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创新群体1个,创新团队*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5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6个,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2个,江苏省创新团队3个,“蓝色工程”创新团队8个,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2个。
河海大学是中国首批授权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大学之一。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入围一级学科建设名单。工程、环境/生态、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在第四轮国家学科评估中,水利工程学科以优异成绩获得A+;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为A类,全国排名前65,438+00%。马克思主义理论、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获B+,位列全国前20%。拥有1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水利工程),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15个一级省级重点学科。15博士后流动站。* * *现有41个学位授权点,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9个学科,其中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7个(含一级博士覆盖点),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不含)1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类别;58个本科专业。
河海大学秉承务实育人的传统,培养了25万多名毕业生。2005年温家宝总理视察学校时指出,“全国水利水电战线的技术骨干中,有许多是河海大学的学生。新中国水利水电的发展,离不开我们这里输送的大批人才。学校始终坚持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以“宽基础、强实践、强创新”为导向,大力推进本科教学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0项,省级教学成果奖73项,建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个。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科5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4个,国家级专业建设点13个,国家级精品视频开放课程9个,国家级精品资源12个。多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2005年以优异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研究生教育规模快速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河海大学充分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面向国家重大工程关键技术难题,强化科研特色和提高集成创新能力,推进协同创新,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学校拥有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9个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18个国家级和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高校学术创新和智力引进基地。紧密结合三峡、黄河小浪底、南水北调和西部水电开发建设,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级重点、重大研究计划和重点、重大工程研究项目。2000年以来,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40余项,省级科技成果奖760余项。面向国家水安全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学校积极培育国家水安全和水科学协同创新中心,在江苏省建立了4个高校协同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