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阻止孩子在大学里借钱?
参见案例:
最近有一则震惊社会的新闻,就是一个大学生因为负债累累无力偿还而跳楼自杀。因此,边肖分析了大学生校园贷款的案例。对于这类案例的分析,想了解的朋友一定要看看边肖为你精心准备的文章。本文以大学生校园贷款为案例,由管理数据下载站分享提供。
校园贷锁定大学生的案例研究
前不久,河南郑州一大学生因无力偿还数十万网贷跳楼自杀。这是校园网贷的一个极端案例。悲剧背后,疯狂的校园“网贷”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从2014开始,大学生网贷这个庞大的群体开始“跑马圈地”,“XX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现如今,校园网贷到底有多火?学生们将如何花费借来的钱?不同贷款平台的审核是否存在疏漏?据说“月息低至0.99%,最高贷款5万,5秒可还”。真的是这样没有门槛的“低利率”吗?对此,北京青年报记者展开了调查。
现象:个别校园贷平台申请人数已超过75万,且多来自三本院校和高职院校。
方明(化名)是某著名工科院校的大三学生。他通常对电子产品很着迷。去年6月,他在某著名电商平台开始了个人贷款支付业务,还有两笔大学生网贷,加起来有2.5万元。毕业时,方明“购买”了一部苹果手机和一台笔记本电脑,他成了“月光族”。“每月需要还款1.370元,学校发的生活补助是1.500元,基本只够分期。毕业后找父母不合适,找点兼职吧。”方明自嘲道:“再买就要挑手了!”
多位随机采访的同学坦言,身边有使用“网贷”的同学,“像是在某个时间不知不觉间流行起来的”。北青报记者搜索了名校贷平台的官网页面。平台申请人数已超75万,举报某校同学申请贷款,贷款金额1,000元至2万元不等。北青报记者还注意到,滚动院校多为地方三本院校和高职院校。
高学历人群、消费娱乐需求旺盛、信贷消费意愿强烈,都成为众多互联网金融公司瞄准高校市场这块“大蛋糕”的原因。大三学生谭薇(化名)也是“校园网贷”的常客,但与方明的“电子产品人才”不同,“我找平台贷款主要是为了创业的资金周转。一般男生借钱买数码产品,女生更喜欢买化妆品和旅游。我们创业花的钱不是几万。肯定是不可能从银行贷款的。这些平台都是在紧急情况下使用的。我一次借了1.9万。幸运的是,我们的合作伙伴不太担心资金问题。这钱是小菜一碟。”
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对全国252所高校近5万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撰写了《中国大学生信用认知调查报告》。调查显示,8.77%的大学生在弥补资金不足时会使用贷款获取资金,其中网贷几乎占到一半。据北青报记者了解,学生网贷渠道大致有三种:一种是简单的P2P贷款平台,如名校贷、我来贷等;二是学生分期购物,比如趣味分期;三是JD.COM、淘宝等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的信贷业务。
调查
北青报记者就日益失控的校园贷平台如何操作并一步步锁定大学生展开调查。
第一步:金融平台招聘学生干部推拉学生安装每月5000元。
这些遍地开花的校园贷是如何推广的?
“我的同学就是我的客户。”在北京某高校就读的学生王安(化名)一直是学院学生会干部。去年,他成为互联网金融公司放贷的校园代理,加入了“二维码”销售队伍。“去年下学期,公司举办了一场校园推,提高APP '装机量',那段时间也是从事这份兼职最赚钱的时候。"
王安说,公司要求用户下载APP后填写姓名、手机和身份证号。如果用户选择绑定银行卡,每单可以获得40元的佣金。如果他们选择留照片不绑定卡,每单可以获得30元的提成。“这些收入可以按天结算。身边有同学一天赚5000。为了多赚钱,我们还去宿舍‘刷楼’,绑同学朋友,鼓励大家借钱,还做了一个贷款单子的提成,除了安装也算。”
第二步:不需要视频网签,有的网贷只需要学生证就可以办理。
据此前媒体报道,河南大学生编造借口获取班上近30名学生的个人信息和家庭信息,并成功从多个平台获得贷款。其中负债最多的一个达到了11万元。死者的室友说,网上很多和他有关的借条都不是他本人签字拍照的,但最后都被成功受理了。时至今日,校园网平台上“最快3分钟审核,次日放款”“只需提供学生证”等广告依然铺天盖地。
一位校园贷平台的技术人员告诉北青报记者,“我的贷款并不是都能过,这个平台的风控并不严格。据我所知,一些技术差、实力弱的公司不需要视频网签和人脸识别技术,很容易导致审核问题,客户的身份信息被他人冒用。”
北青报记者尝试向另一家校园P2P平台APP借款。在填写贷款资格时,除了填写包括个人学籍、家人朋友联系电话等信息,在线上传身份证、学生证照片,平台无需线下面对面、视频审核即可完成贷款流程。“有些公司为了吸引顾客,会主动放水。”这位技术人员补充说,“去年,当市场迅速扩张时,一些公司一个月的放贷量就突破了二三十亿元。”同行业混合竞争加剧。一些平台为了拓展业务,降低申请门槛,审核不严,以至于学生个人信息被冒用。
采访中,也有主要依靠线上渠道完成授信的贷款平台。在填写了多项个人信息材料后,他们主要通过远程视频等渠道确认信息。即便如此,还是出现了平台审核人员与借款人串通,冒用他人信息骗取贷款的情况。“纯线上业务不是特别好做,也不安全。大公司通常强调严格审核,建议大家量力而行,少借。这是对客户负责,也是对公司负责。”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从业者坦言。
第三步:鼓励大学生借钱消费,甚至推广大学生分期购物节。
那么,大学生用这些平台借的钱做什么呢?北青报记者下载了某校园网贷平台的APP。申请贷款时,系统自动显示贷款用途选项:消费购物、应急周转、培训帮扶、旅游、微创业、就业准备等。在电脑端官网上,披露了一些刚刚成功的助学贷款的金额和原因:“借6800元,24期,给女朋友买iphone6万元,36期,毕业后自己创业”。
因欠网贷而自杀的河南大学生,后来被媒体证实,之所以欠下60多万,是因为同学们网贷赌博。公开资料显示,学生各种贷款需求平台均得到满足。那么,平台会追踪借款后的资金流向吗?北青报记者带着疑问拨通了该平台客服的电话。工作人员说:“钱花在哪里了?我们没有办法监控和验证它。你在系统选项里填什么?我们将默认这一点。”
几个跟进的大学生说,网贷用户借钱大多是娱乐消费,比如旅游、买大件、化妆品、衣服。在大学生常用的分期网站“分期乐”中,这个网站不仅列出了种类繁多的商品,还打出了“免息,直降5亿”的诱人字眼。据网站介绍,9月1日2065438推出活动营销栏目,推出“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分期购物节”。21小时内订单金额突破1亿元。此外,网站还特别开辟了热门端游优惠券的分期付款,页面显示限时抢购的满减电子优惠券当天就被抢光。
记忆:曾经风靡一时的大学生信用卡被“叫停”
“铁打的营盘,流动的兵”,这句话形容校园信贷市场比较贴切。2004年9月,金诚信与广东发展银行联合发行了首张“大学生信用卡”。此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中信实业银行纷纷跟进,大学生信用卡市场一度火热。其间,很多同学通过刷卡“冲动”消费,一不小心就成了“卡奴”。有些学生甚至靠申请助学贷款来还卡。正是因为大学生没有固定工作和稳定的收入来源,才成为校园信用卡业务的“高危人群”。
2009年,银监会发文禁止银行向18周岁以下的学生发放信用卡,向18周岁以上的学生发放信用卡需要父母书面同意等二次还款来源。此后,包括招行、兴业在内的多家银行停止了大学生信用卡业务,其他银行也提高了大学生信用卡办理的门槛。
核心:月息0.99%,实际年利率20%以上。
据媒体报道,“网贷平台往往以较低的分期利率吸引学生,月息一般在0.99%-2.38%之间”,但实际网贷并非宣传的“低息”。在采访中,大学生方明自称仔细对比了多种网贷产品,最终选择了月息最低0.99%的网贷平台进行贷款。“通过这家公司,我借了10000,分12期还款,因为平台扣了2000的咨询费,最后还了8000。当时客服说,如果不是逾期,这2000元就给。但是,我被扣了2000块钱,感觉很不划算!”
据方明介绍,北青报记者通过该平台的还款计算器进行了核算。计算结果显示月本息为932.33元,期限为12,月息为0.99%。计算器还显示了每月还款时间表。随后,北青报记者向从事财务工作的工作人员索要了结算结果截图。很多财务人员说,“每月本息932.33元,然后对比还款表,好像这是通常的等额本息还款方式,但是等额本息还款,每月本金是逐渐减少的,但是这张表其实是等额的。平台算法,其实并不是标准的等额本息还款,每月利息按照本金10000元计算。按照正确的公式计算,从每月932.33元的本息来看,这笔贷款实际年利率超过20%,月利率为1.77%,远超声称的0.99%。”
这0.99%的月息是怎么得来的?从金融的角度看有什么秘诀?财务人员进一步解释:“用932.33×12-10000除以12得到0.99%的数据,但这0.99%与实际还款产生的利息无关,只是普通人找不到其中的玄机。说白了,这也是骗局外人的营销伎俩,可以说是这个行业的规则。”
针对这笔贷款的2000元咨询费,多名财务人员表示,如果逾期,这2000元咨询费将无法收回。一年后,你借了8000元,最后还款达到11187元。这个其实年化30%以上。“这2000块钱,贷款的年利率特别大,也就是说你没有花这2000块钱,但是你一直在承担这2000块钱的利息。”
在知乎网站上,也有不少金融大学生网友匿名爆料称,贷款平台利率有猫腻。利用Excel中的IRR函数可以计算出年利率超过20%。“提醒大家不要忘记咨询费是隐藏的。”
后果:还款困难的学生面临“拆东墙补西墙”的风险
不仅如此,北青报记者还发现,一旦还款逾期,随之而来的“滚动利息”更是惊人。“名校贷”收取逾期金额0.5%/天的违约金,“有趣分期”收取贷款金额1%/天。也有少数小贷公司会收取贷款金额的7%到8%作为违约金。不仅违约金吓人,有些平台还收取一定的押金和服务费。比如表面上是月息5%,但也设置了5%的服务费。这些还款细节在学生前期咨询的时候含糊不清。北青报记者致电某平台咨询该业务时,得到的回答是:“具体逾期还款方式要看合同明细,而且你还没有贷款,我也解释不清楚。”
大学生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一旦资金紧张,很容易不还贷款。曾贷款逾期的一位同学告诉北青报记者,“我当时确实没钱,过了期限第二天催款的短信和电话就来了。对方是陌生的催款声音。我来了面子,说,我先联系你们学校老师。我一想,大家都知道了,吓得我一身冷汗出来。我编了个理由要钱还债。”
除了寻找家庭的“坚强后盾”,一部分“疲于偿还”的同学选择兼职,另一部分则选择“拆东墙补西墙”的冒险——借平台弥补家里的亏空。北京某高校一位女家长对“透支”网贷投了反对票:“孩子打工是为了还钱,但打工收入不够还贷款,就得还债务,耽误学业。”也有家长对网贷平台上的不良记录是否会影响以后的个人信用表示怀疑。
对话:P2P借贷目前缺乏监管主体。
对话:中央财经大学互联网金融与民间融资法治中心副主任孟祥一博士。
针对目前校园网贷,尤其是P2P领域的行业乱象,北青报记者采访了中央财经大学互联网金融与民间融资法治中心副主任孟祥宇博士。
北青报:此前,河南曾发生过大学生因网贷巨额债务跳楼自杀的极端事件。如何看待大学生使用互联网金融产品借钱?
孟祥一:从消费信贷的角度来看,这个金融产品的初衷是没有错的。这是一种金融创新,也是为有需要的人服务。但问题是,这种普惠金融的基石是负责任的金融,也就是说,你要负责任地借贷。什么是负责任?你贷款的对象是有偿还能力的,不能让他陷入过度借贷。在普惠金融,像这样的小城市,也出现过因为过度借贷而跳楼的极端案例,尤其是在个人征信平台还没有建立的情况下,有人向多个平台寻求贷款。
北青报:有人质疑这种过度借贷可能导致或诱导学生过度消费。
孟祥宇: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太快了,我们对大学生的相关金融教育相对缺乏。学生不知道过度借贷的后果是什么,尤其是借钱,可能是冲动消费,尤其是现在借钱的方式是如此的方便快捷。综合多种因素造成了你说的那位同学的悲剧。
北青报: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金融专业人士测算的“月息最低0.99%”的网贷宣传,实际上年利率高达20%以上,但很多消费者对此并不知情。
孟祥一:你提到的资本利息在整个行业中是比较低的。这种网贷产品,加上它的成本,这种短期小额贷款的实际年化是很高的。在国外对同类产品的监管措施中,明确要求必须告知消费者整笔贷款的综合总费用,而不仅仅是“每月利息多少”。这一块,我们国家的监管是比较欠缺的。
北青报:目前是哪个部门负责这个监管?
孟祥宇:我国实行分业监管。P2P,你也提到了,目前是银监会监管的,但是指导意见之前已经出台了,但是还没有正式监管。只出了意见稿,还没有正式实施。目前监管主体缺失。但是合同法等法律中有一些关于借贷的规定。
北青报:大学生使用P2P借贷是否被纳入央行个人征信系统?
孟祥宇:还没有。正规的P2P公司其实不欢迎重复借款和逾期的客户,尤其是借新债还旧债的行为,对公司来说也是很大的财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