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西游记之降妖篇》是烂片(西游记之降妖篇)?

想了解周西游记系列电影的渊源,先从周是如何走上“神坛”说起。

《诸神的分水岭:大话西游》成为网络文化现象

1992年,《唐伯虎点愁香》在内地上映,这是第一部正式进入内地市场的周星驰电影。观众原本是准备看巩俐重演经典电影《三笑》的,却意外地接触到了来自香港的“无头”文化。不适应的看都没看就立马走人,还有人很喜欢。《唐伯虎点秋香》票房正,1993进入上海十大大片名单。但是,当时内地媒体对周星驰并不是很欣赏。有报纸评论说:“该片严重脱离生活实际,内容虚假荒诞,演员表演流于表面,人物形象完全扭曲,恶心镜头比比皆是,缺乏应有的美感。"

1994《大话西游》拟与Xi安电影制片厂合拍。一直拍艺术片的西影厂不喜欢这个剧本,但考虑到商业号召力还是和周星驰合作了。当时的副导演张子恩觉得这部电影不能代表西影厂的艺术追求,只能算是“文化垃圾”。

《大话西游》上映后的商业表现并不好。香港观众普遍认为这部电影乱七八糟,难以理解。最终在港票房2532万港币,在周星驰的作品中低于平均水平。台湾省的电影人也叫苦连天,说他们“亏了很多钱,对周星驰的未来没有信心”。收入最低的是内地,观众反应冷淡,中途退出的也不少。在一些地方,电影院根本不想要电影后半部分的拷贝。

没有人知道,一场狂欢正在萧瑟中酝酿。据《大话西游》考证,最早称赞《大话西游》的是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1996年,一部结束了电影院放映低迷的大话西游,送了一份给北京电影学院,立刻赢得满堂喝彩。习惯了传统电影表达方式的同学们,第一次接触到无厘头和时光旅行,都被震撼到了。他们开始四处寻找剧本,背诵电影台词,研究月光宝盒的含义。一些人开始通过盗版VCD反复观看和琢磨电影。

真正起到沟通作用的是清华大学的理科男。65438到0996入学的清华计算机专业学生肖刚回忆说,当时水木清华BBS上文艺气息浓厚,经常会有一些关于少见的文艺片的影评。1997国庆节后,他发现有人在水木清华贴出了一些无关紧要的话:“曾经有一份真爱摆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当我失去它的时候,我后悔了。”“月光宝盒是个宝藏。如果扔掉,会污染环境。”直到有人告诉小刚,那是周星驰电影《大话西游》的台词,他才明白。小刚赶紧去夜市买了cam-,和几个同学去北京一个有光驱的同学家里看。看完电影后,学生们对周星驰印象深刻。他们认为电影中仍然有许多经典的台语词,所以在周末,大家聚集在一起看cam-并一起写下他们的台词。几个人分工明确,有人负责按播放和暂停键,有人负责听,有人负责速记,写下来的台词必须传到BBS上。这种贴台词的行为连江湖都在争,有几个人在做。一开始是同学们争量,看谁贴的台词多,后来就变成了听写脚本,有人记录台词外的场景和动作。

清华学生对大话西游的痴迷,让他们“逃”到其他大学论坛上继续发帖,普及大话西游。据小刚回忆:“到1998年底,如果有北京的同学说不认识这些台词,很容易被当成妖怪。”

来自清华的疯狂流行,终于让大话西游成为校园里的一种仪式和象征。学生们在校园论坛里都用至尊宝、夏紫、老祖等网名,导致前缀和数字复杂,比如“3号楼拿保温瓶的夏紫”。大学生最流行的说话方式是把大话西游的台词嵌入生活中的每一个场景。突然教室外面打雷了,我想大喊一声“打雷了!下雨了!拿衣服!”当你被要求某样东西时,你会不知疲倦地背诵:“你要吗?如果你想谈,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

1999是大话西游网上讨论的兴盛期。最高峰的时候,有四五十个关于大话西游的网站。2000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班学生观看《大话西游》作为毕业典礼。这就是所谓的“集体回忆”、“一代情缘”,就像80年代的罗大佑的大学校园,90年代初的金庸。

穿着黄袍:“后现代主义解构”

2000年,张立宪(读书图书馆主编)等人编著了一本《大话西游集》,收集了关于大话西游的网络小说(可以算是《儒林外史》)、影评、周星驰电影的文化分析,甚至每个主演的明星档案。编辑们最自豪的是,他们找到了为周星驰提供音乐的石班瑜,并对他进行了一次严肃的《人物》采访。今天,它更像是一个纯粹而疯狂的粉丝剪贴簿,后来成为著名媒体人的刘春和专栏作家连岳的文章都收录在里面。这本书的第一版被抢走了2万册,全国各地的书店都缺货。

张立宪在序言中写道:“有人说新一代是被大话西游毒死的,但这些被大话西游毒死的新人却做出了这样的回答:‘……我们比上一代更聪明,人类在不断更新自己。我们有活力,因为我们是新的。‘当我们老的时候,我希望在我们亲手完成之后,看到一个美丽的中国……’"

对《大话西游》的评价,可以引出“智慧”“美丽中国”等词汇。如何评价周星驰,是世纪之交判断两代人不同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指标。

《中国读书报》2001采访北大学生后,对《大话西游》的流行进行了解释:“学生在中学受老师的影响,有一定的语言模式,进入大学后不可能直接使用成年人的社交语言,所以有一个缺乏这种语言的过程。他们渴望找到一种语言来表达自己和他们在大学的新生活...《大话西游》戏谑荒诞的语言此时与学生们一拍即合?关闭。”

另一种常见的解读是将周星驰的走红与网络时代联系起来:“周星驰随心所欲的说话和行事方式,也与网络人群的审美标准不谋而合:自由至上。同时,影片中所倡导的无等级社会,比如唐嫣对老师的不尊重,恰恰契合了当今网络的生活状态。没有权力话语,每个人都是传播者,都是受众。”在更多的网络影评中,年轻人更看重电影中的情感元素:小人物的奋斗和对爱情的忠诚。

在这股潮流中,一些学院派知识分子也大方表达了对周星驰的喜爱,更复杂的解读也随之而来。2000年6月,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时年56岁)和6个不到30岁的年轻人谈周星驰。他提到了解构的概念:“第一个解构师徒关系,第二个解构人神关系,第三个解构时空关系,第四个解构生死关系。一个没有被解构的是爱,一个是信仰。”

后来被频繁提及的“大话西游是对后现代主义的解构”的观点,此时已经基本成熟。在一篇名为《从周星驰现象看后现代文化》的文章中,周星驰的后现代形象是从西方后现代思潮中写出来的,像是一篇学术论文。但周星驰在接受杨澜采访时,直接说自己不懂复杂的理论:“很多东西我不知道”,“他们看到了我看不到的东西”。

2001,周星驰登上北大报告厅与学生交流。媒体也跟进报道了“无厘头文化”。在海量的媒体和网络讨论中,对周星驰的“过度解读”显而易见。有个笑话是这样的:“周星驰上网,终于知道大话西游是什么意思了。”

慢慢跌下“神坛”

细心的明星粉丝会发现,从《少林足球》开始,那几周的搞笑元素就被夸大了,只是为了搞笑。说到功夫,很简单

这种浮夸我不知道说什么好,一直都有,一直都是降魔美人鱼的西游。就是看的噱头比笑话多。和1996前一周的电影相比,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正因为一部电影的编剧很重要,所以周经典电影的编剧都是别人给他写的。自从《少林足球》开始单干,他就自己参与编剧,风格突变在所难免。因为他65,438+08岁出来打拼,文化素养很有限。如果他能自己做决定,他自然会加上他认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可能他的能力只适合做演员,而做不好编剧和导演,所以看起来很难,平均来说。即便如此,五十多岁的他已经满头白发。把《西游记之降妖篇》作为他的《西游记》三部曲的第三部,贴了很多网文句子,由徐克导演,可见他越来越不知所措了。只是他当时还在演戏,个人魅力支撑着他。每个人都出于对他的狂热热爱而接受了他的电影。周抽身后,不再演戏,做了编剧和导演。虽然一部电影几年前才上映,但是越来越多的人会逐渐醒悟。我等了几年,等的就是一部烂片。这已经不是当初的周星驰了。人们认为他老了。其实他风华正茂的时候并不老,只是太自负了,不敢低头接受别人的剧本,也不再愿意做一线演员,而是做一个凌驾于别人之上的老板和导演。慢慢的,他开始从“神坛”上掉下来——就像他自己说的:我只是个演员。当然,现在他不是演员,而是导演。

说起周星驰,我想你难免会想到他电影的“无厘头”风格。这种风格基本上贯穿了周星驰早中期的电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以至于一提到“废话”,大家马上就会条件反射地想到周星驰。无厘头电影虽然不是周星驰首创的,但却是真正从周星驰的电影中被人们认识的电影类型。“无厘头”也是周星驰喜剧电影中呈现喜剧效果的常用手段。“无厘头”一词作为粤语中的俗语,起源于广东佛山等地。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事件或行为没有原因,即某个人说话做事没有目的性、中心性和逻辑性。总的来说就是胡说八道,疯疯癫癫。所以在周星驰的电影中,周星驰经常会扮演一个看起来有点疯狂甚至疯狂的小人物。周星驰的电影里有一种反英雄情绪。我是无名小卒,消解英雄。对于大量的普通人来说,很容易造成* * *。本来喜剧演员就是一个小丑,类似于马戏团里的小丑为了取悦观众而翻跟头,摔跤,或者做鬼脸,自欺欺人。这就是为什么周有钱,当了老板之后不想做喜剧演员。

周的“无厘头”式喜剧电影没有错,错在对《西游记》味的改编。他的《西游记》三部曲,包括《大话》、《西游记降魔篇》、《西游记降魔篇》,既是对《西游记》原著的不尊重,也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圣僧唐嫣(唐嫣,对中国乃至世界佛教影响深远,也就是唐嫣)的一大贡献。要知道,唐代佛教的兴盛,离不开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去的佛经,而大师带去的佛经又被翻译成了中文。后来,佛教在中国盛行于唐朝。唐朝时期,佛教后来传到东方的朝鲜和日本,北方的蒙古和俄罗斯。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玄奘大师精通《京藏》、《吕藏》、《论藏》。据说三藏圣人有菩萨身份,是佛教法香宗的创始人,中国佛教智宗的创始祖师。据史料记载,玄奘大师临死前预言了佛祖的到来,召集弟子准备丧事,做了一个卧佛。第五夜,弟子问:“和尚会生弥勒菩萨吗?”回答。“决定活下去”。话已经过期了。到现在,两个月过去了,我的身体还像往常一样处于沉睡中。皇帝葬在四十里外的白鹿原白塔里,后来因为白塔离坎迪甸城太近,又重新葬在樊川。棺材一被挖出来,每个人都惊叹地叹了口气。因为长期的掩埋,法师还是一如既往的好。历史上六祖大师清廉,玄奘大师也是菩萨。)

周的《西游记》三部曲,尤其是对唐僧的不敬,可以说是对圣僧的暗化和妖魔化。黑他那三个虚构的弟子,没人会心疼,因为他们都是虚的人,但黑现实中的真圣僧,就太过分了。央视版西游记不敢黑,因为人家尊重原著,因为原著是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吴承恩不敢暗,因为他知道玄奘法师是真正的圣僧,他只敢编三个徒弟做法师,保证唐僧成功。《西游记》全篇以一个修行者为故事,讲述了他摆脱贪痴三魔,化贪痴为戒智,打败外魔,最后拿回真经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真正的心,致力于佛(唐僧)的心,克服猿(孙悟空和其他弟子)和意大利(白)和击败外国恶魔(八十一难怪物)的故事。师徒是一个整体。唐僧作为一个大师,是一个善意和善念的代表。孙悟空是杀外族恶魔的利器,但我们也要停止杀他们(战胜猿猴),不然和恶魔有什么区别?所以孙悟空带着铁环的圈圈是脱不下来的,这也说明他和唐僧是一体的两面。唐僧念咒紧箍咒是为了降服他的心魔(孙悟空),就像一个和尚要把心拉回来一样,要不停的念咒,才能得到安定,才不会被外界迷惑。因为历史上只有唐僧一个人学佛取经,而所谓的孙悟空三大弟子,都是他的心魔代表,只是用小说的形式虚饰而已。猪八戒好色,贪财(贪)。孙悟空凶残倔强(愤怒)。沙僧残忍凶狠(愚蠢)。贪、痴、三毒是修行人想要降服的三条龙。其实他们才是他心中的恶魔。只有降服自己的内心,才能战胜外在的恶魔,最终取得正果。所以吴承恩没有黑唐僧,也没有黑西游,因为唐僧西游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佛教事件,影响了世界几千年,他不敢黑。所以看过周《西游记》三部曲的人,说最能体现原著黑暗本质的,都是周自以为是的曲解,因为《西游记》原著根本没有黑暗本质。如果你能看到黑暗,说明你的内心是黑暗的,所以你会曲解西游记。

正因为周西游影响大,他有黑唐僧之罪,所以他也得到了人间报,他的人间报也被黑了。他被向华强动员,被和他有关系的娱乐圈明星黑他,让曾经的合作伙伴和明星反目成仇。就连和他在一起十几年的女朋友,离开他后也成了仇人,50出头白发苍苍。现在西游记三部曲更加黑暗,这种业力的最终归宿是地狱。所以当明星的时候,有些事你得注意,有些事你能做,有些事你不能做,尤其是在香港这个信神信佛的社会。他太放肆了。难道他不知道尊重圣人吗?还是他没看过西游原著?圣人可以拿来开玩笑吗?这里给六岁小孩贴一个:反对观音和唐僧接吻拥抱。

文学是平面的,变成影视剧后就立体了。改编不是随机的,开玩笑也不是废话。名著的改编是有底线的,不能改变主要情节和这些人物的基本性格。我参与的央视版西游记也改编了。唐僧师徒路过女儿国,女儿国国王爱上了唐僧,在参观禅室时对他深表钦佩。唐僧惊呆了:啊,太美了!然后额头出了冷汗,但一闭眼,“阿弥陀佛”,理智战胜了情感。这些小说里没有的情节叫做改编,但是我们有一个原则:忠于原著,小心翻新。最后,唐僧头也不回地走了,女儿国的国王含泪送走了他。想象一下唐僧和女儿国国王一夜情会怎么样?别说孙悟空和猪八戒了。恐怕连沙僧也要戒了。所以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也不在花丛中。我们在研究和交流如何改编世界名著,而不是讨论孙悟空能不能结婚生子,唐僧有没有浪漫爱情,猪八戒是不是色狼,沙僧可能有一夫多妻的无聊艳遇。如果四男四女对爱情的忠诚大于对经典的借鉴,那就从根本上违背了这部文学巨著的初衷。唐僧的原型玄奘法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佛教徒、翻译家、教育家。玄奘精神一直被推崇和推崇,所以希望改编者慈悲为怀,千万不要取笑甚至恶搞老祖宗的杰作,避免一些影视剧为了商业利益或者一时的所谓收视率来满足少数人的乐趣而丧失艺术道德和人格。

记得有一次去一所小学讲课,有个小同学问我:“孙悟空易* * *有几个女朋友?”我无语了。《西游记》是一部举世闻名的童话,400多年来一直深受国内外读者的喜爱。《西游记》在全世界大约有100种不同语言的版本。2004年,猴年也是小说家和文学大师吴承恩诞辰500周年。为了表彰我们家四代人对中国西游文化的发展和孙悟空精神的弘扬,江苏淮安滁州市政府在吴承恩故居旁(启功先生题写)修建了一座2700平方米的“孙悟空家族艺术馆”。博物馆里展出的350多件文物都是我们捐赠的。在我看来,孙悟空是一个神话人物,是中华民族的偶像。不要以为神话可以扯淡,改编不是随机的。一部好的作品不是迎合所谓的一时潮流,而是跨越时空,被时间所证明。

中国特有的猴戏艺术,独树一帜,自成体系。我们欢迎很多国家关注我们的文学作品,但是我们反对唐僧和悟空的浪漫,或者观音和唐僧的亲吻拥抱。

9月底,38集电视剧《吴承恩》的拍摄即将开始。我出演两个角色,吴承恩和孙悟空,告诉世界:吴承恩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写?为什么只有他会写西游记?同时,电影《西游记》将于明年开拍,可谓中国的“西游记”。

谢谢大家的支持!

昨天的《北京晨报》刊登了对我们中国电视制作中心主任李培森的采访。他说,“我们需要注意拍摄名著。第一,门槛要高,不能想拍谁就拍谁,要有实力。如果把《水浒传》拍成黑社会,我们是看不下去的。我们建议国家成立四大经典小说审查小组,就像现在的重大历史电视剧审查小组一样。第二,不要太市场化。当年央视拍四大名著不是为了赚钱,教育艺术性排在第一位,公司的行为肯定是为了盈利。但也要考虑到名著的巨大影响力,为了钱而失去艺术魅力是不对的。第三,你不能开玩笑说,适当的艺术加工是必要的,但孙悟空变得油嘴滑舌,完全没有意义,那就不是孙悟空了。”我很赞同李主任的观点。早在90年代中期,我就说过,中国的世界名著不多,国家想通过立法保护。现在广电部领导已经开始关注此事,陆续拍摄了一些以戏说名著为主题的电视剧。我认为我们今后应该更认真地对待这个问题。百花齐放不是对原著精髓的改编。希望各位网友朋友关注这一现象。

在不久的将来,我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吴承恩和<西游记>上我要感谢所有给我写信的观众,我会在我完成这部剧后回复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