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佛教徒?

“国师”是中国封建帝王对一些学而优则仕的佛教高僧的尊称。一般来说,中国高僧被授予佛教大师称号,都是从北齐时期(550-577)的佛法开始的。

目录

基本介绍

佛教教师称号的由来

发音:guóshě释义:1。民族师范学院——现称湖南师范大学“民族教师”。2.国家军队。3.王莽任命的官员。4.姓氏的别称。5.一个国家的模式。6.指向王子敬酒。7.皇帝授予僧侣的称号。始于北齐。8.元、明、清也曾用于封藏佛教地区(西藏、内蒙古等)的上层僧侣。).

编辑本段的基本介绍

“国师”是中国封建帝王对一些学而优则仕的佛教高僧的尊称。一般来说,中国高僧被授予佛教大师称号,都是从北齐时期(550-577)的佛法开始的。

这一段编辑佛教老师称号的由来

据《佛志》第三十八卷记载,北齐文宣帝天然林保护元年(550年),诏入宫讲涅槃经,尊为佛教徒。佛教徒的名字以此开头。同时,萨满被视为统一系统(僧官)并统治天下僧尼,也被尊为国师。但根据唐法麟《论辩》卷三《为佛》的记载,似乎北周就已经有了佛的称号。宋·潘智《佛史》卷四十三记述了佛师称号的由来,说:“自古以来,重沙门之德者,必尊其位,称僧录、僧制、法师、佛师。如果你是正确的,你将不会是一个附庸,你会在寺庙里得到一个很高的座位。如果是,那就合适。”所以一些学德兼备的高僧,往往被当时的皇帝奉为国师。然而,佛教的这一称谓在印度和西域早已流行。《大宋僧人简史》卷中“石国”一文说:“西域之法重人,善恶皆有之。昨天尼子信了婆罗门教,国王封他为国师。内学三藏,达五明,皈依全国。这是张思。”中国阿含经《轮王经》第十五卷记载,沙立定生为王时,佛教婆罗门巡行国界,……这是婆罗门为佛的例子。《三僧集》卷十一《摩诃力传后记序》中也有记载:九百年前佛陀圆寂时,一位印度异端理论家想阻止巴连佛国王供奉三宝,于是来到了王公国。王立即招募国内学者来攻克这一异端邪说。王及其臣民很高兴,即与全国人民视为国师。《慈氏传》卷四也说:印夺军为师,品学兼优。莫杰托国王非常敬重他,于是派特使邀请他成为国师。佛教东传后,西域也有了国师的称号。如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前西域教头王密地访问长安,他的佛学老师Ku莫巴罗提随他一同前来,呈上一本胡俞的《大般若经》(三僧集摩诃壶罗刹波罗蜜多经抄本序)。另一个和尚,莫言(的父亲,从印度来到龟兹,娶了他的妹妹王,生了罗施),聪明而认真,不管他的相,都出家了。声名远播、受人敬仰的龟兹王从城郊出来迎接。请做一个佛教徒(《鸠摩罗什传》卷十四《三个和尚的故事》)。此外,汉代高僧也是当时西域的老师。如陇西高僧,深谙儒家经典,精通数术,是西域芮芮(又名匍匐或柔然国)的佛教老师,俸禄三千户(《高僧传》卷八《法宣传》)。中国南北朝时期,由于统治者的需要和支持,许多高僧开展活动,佛教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当时很多高僧虽然没有佛门的称号,但却受到贵族和王公的信任,被称为家师、门师等等。尤其是在北朝,自北齐文宣帝以来,历代君主往往以佛教徒为宗教领袖的称号。魏受萨摩亚人的师礼,孝文帝称讲师道邓为“我的老师”,北凉举曲孟勋拜,后赵和石虎拜佛图城,前建拜,后兴拜鸠摩罗什,都相当于一个佛教徒的礼遇。当他在北齐到达文宣帝时,他被更正式地称为佛教徒。元代法鸿写的《帝庙碑》(1321)说:“古之君王皆有师于天下,唯道存在,而无类。”于是,以佛图诚为师,秦以罗氏为师。夫二君子之师也是人,以其知足为国,以其言足以兴邦,以其德足以表率,以其道足以褒扬教化,所以尊而行之,不以党之术。”(《佛史》卷二十二)。南朝陈帝曾以天台为菩萨师,帝亦以为菩萨师,故有时称其为佛教徒(《僧尼简史》卷二)。隋朝时皇帝英明(早年亲南越王,修习佛理三昧,隐居钟山),杨迪皇帝多次上书,故想请问法是什么,礼是国师(《佛传》卷九)。当唐高祖充满智慧时,他也被称为佛教徒。唐朝三百年间,很多佛教高僧被尊为国师。禅宗的魔术表演持续了武侯、中宗、宗瑞和玄宗,都被命名为佛教。嵩山老僧惠安叫老安佛,钟会叫南洋佛,芷玄叫武大佛,无业的叫达达佛。在密宗中,金刚之身死后,他成了一个开悟的佛教徒。不空为皇帝灌顶,赐名智者藏传佛教。净土宗有南越法昭为代宗时代国师。华严宗程观于贞元十五年(799)入宫讲明华严宗旨,德宗赐其凉佛称号。法藏被命名为康藏佛教。祖贤在《龙兴年谱》卷十五中说:“我释之盛,非盛唐之盛,三百年以德为天下之主者,不能为全。”从以上数字来看,这种说法是符合事实的。五代时期,虽然有战争,但那些割据的小国,依然流行给高僧封号。西蜀后,大师赐其无业封号为圣僧,吴越王以天台德绍为僧,南唐以文隋为国学导师。福建王以鼓山为圣。宋代佛教是禅宗的全盛时期,有很多佛教高僧被封号,但没有国师的称号。然而,日本天台宗的高僧成勋在宋朝访问中国,去开封府见宗申,开封府授予他“善智大师”的称号。寂后葬于天台山国会寺,建塔名曰“日本善智佛家塔”(《日本佛教研究》第264页总预定)。辽朝信佛,很多僧人担任朝廷高官。《契丹国志》卷八说:“(兴宗)特别强调浮图法,有二十僧在拜三公三司兼作政令。”崇熙十八年(1049),名僧费浊在京师录为僧,清宁二年(1056)升为春晖法师。他的老师是著名的燕京丰福寺荣源国师。别号程远,著有《删繁就阙四部法注详集》十四卷、《柯》三卷,名曰子萨满,烟台丰福寺特护,中学大师(《丰福寺胜达拉尼石楼》、《辽史补》十六卷)。到了晋代,佛教徒的名字更明确了。《大金国志》卷三十六曰:“浮图之教...在京,佛师、帅府、僧录、县、都纲,称为那威。.....佛门,北京旧居,有王者之师般的尊严,主有时也拜他。拿着红袈裟,去厅上问计讲学,与南朝等。”元朝的国师拥有政教大权。由于朝廷过于偏袒喇嘛,造成诸多流弊。《元史·劳传》记载了当时御史的权力,说“是郡县土著之地,官员分职,由御史领导。.....陈帅以下,亦必有僧和俗和军民之分。于是圣主之命,与圣旨并行于西土。.....虽然皇帝的后妃都是因为受戒才被供奉的。.....其徒骄横,新月满地,骄横如焚,伸向四面八方。”中元年(1260),始祖忽必烈以帕帕(1239,1235-1280)为导师,被授予玉玺,统一佛教。至元六年(1269),赐新蒙古字(又称八思巴字),升为皇帝大宝大王,并赐玉玺。至元十七年(1280),四十二岁(或云四十六岁)病逝,皇帝深感悲痛,赐“大圣受教于,帝下一人辅佐,大圣达德普觉,大宝王,西传佛教大宗师”(《历代佛说》卷三十二)。元初,设立佛学总院,任命佛学大师负责佛学僧团和西藏事务。同年,学校更名为郑玄学院。后来被西藏喇嘛特赐或追授为御用大师、佛学大师、三藏佛学大师、启蒙佛学大师的更是不计其数。元代有九位汉僧被尊为国师,世祖时期以海云国师(1202-1257)最为著名。海云是著名的海豹,祖籍陕西顾岚宁远。他孤傲清高,备受朝野器重。卓希言在景庆寿寺。当王子出生时,他通过拜访海云的佛教徒墨锭而出名。沉寂之后,在燕京建塔;元初建都时,监军计划破坏海云国师塔,两雉重合,皇帝欲上其塔。云帝:海云,出家人,筑城围之;高僧之德,永不磨灭(其行为详载于近几年在京出版的《燕京寿寺西殿王婉清海云禅师碑》、《蒙古周年》、《历代佛祖通志》卷三十二、三十五)。大德五年(1301),承宗在五台山修建大万盛祐国寺,请首任方丈开山。加罗巴皇帝推荐洛阳白马寺方丈去学蔡文和尚(号中华,1241—1302),而且成功了。万修是金元时期第一流的禅学人物,深受楚材等名将的皈依。虽然他在佛教史籍中并不被称为佛教大师,但元代日本高僧袁绍所作的《山东灵岩寺Xi庵禅师道行碑文》中说:“大宋万于(修?)佛师之下,有学亭总裁,第三次继任其灯,歇息。”毫无疑问,宋万是元朝的国师(《日本佛教交涉史研究》第98页)。知止三年(1323),天目山顶峰明本禅师沉寂,被封为普英大师。明本延祐四年(1317)在湖州住幻影居时,写下了幻影居的清规,在《续藏》一书中称为普英佛学幻影居的清规。此外,云南大理的左立也被元朝封为国师。左立,滇西人,来京治手疽,被封为国师,回大理(《典史集》卷一)。明初,朝廷为加强与西藏等民族的联系,仍沿袭元制,将喇嘛封为“御师”、“国师”,但声势不如元朝。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上书西番、图凡民族首领,于是有官职者进京受任封侯,以风俗治之;以元朝皇帝南嘎巴藏布为盛世佛宝的佛学大师,赐玉玺、彩币。自然就有一些僧人被封为悟佛和赞王、释王、大乘王、如来王,都是奉了金旨,要在30岁的时候带领族人进贡。永乐五年(1407),西天高僧哈力玛,被封为西天大佛如来,在佛教上领导天下。他的弟子罗罗等。,都被封为大佛老师(《古今图书集成》卷六,佛教部,中考)。六年,清朝头鲁翻和尚来朝贡,他被封为一个充满慈悲智慧的普通佛教徒。八年间,佛教高僧免四吉被尊为纯善妙助之师,班丹藏布被尊为纯情大助之师。十三年,同样被授予Uszang称号的释迦牟尼,也是作为一种奇妙的感觉而失落。永乐以来被加封的西藏喇嘛包括五位阐释者、阐释者、辅佐者、护持者、褒扬者,以及两位住在西方的佛教弟子、九位得道的佛教大师、十八位得道的佛教大师(载于魏源《吴声集》卷五《福绥藏史》)。唐太宗天顺元年(1457),僧衔被降:法王降为太上皇,太上皇为太上皇。成化四年(1468),魏源、康等人写了一篇训诫:“今遇僧,有佛、佛、法王之名,仪态、护卫多于诸侯。.....国内很多人习惯教和尚糟蹋贵的,希望送回国。”成化十二年(1476),大学士等人又写了一篇文章《陈》说:“游手好闲的和尚,往往成为佛门大师、佛教徒、法王等。,并给他们金银印书。它有死,徒弟继承,也求建塔。两者皆侵占朝廷财物,应予取缔。”所以法王、佛、佛的称号都被废除了。到了乌宗,又见到了喇嘛。郑德二年(1507),慈恩、能仁、护国寺禅师晋升为禅师,大贤治所居竹为开悟禅师。郑德五年(1510),武宗自称大清法王,学梵语,背范静,更得国师。世宗信奉道教后,佛教老师的尊称很少(《佛教部会考》卷六)。但穆宗隆庆三年(1569),阐释者、阐教者、辅教者三王仍有朝贡,按洪武制度(明史卷331)令其朝贡三年。明朝汉僧只是在弘熙元年(1425)才获得光山宗师的称号。《明史·外史·季芳传》说:“武定人世子广智、洪武师奉命向乌藏、邦哥、尼巴、狄永塔四国各派遣两名使节。在永乐,他让我们去迎接老师哈利玛。我已入六朝,喜西关僧。”英宗继位,西天禅师加。此外,成化和尚在破晓后,以巫术被封为法王、国师,后被调任为民国师(《佛教部》卷六)。《万历》中还说,漳州仙云石室的和尚乔云,因为超度给了慈禧太后(西方读《龙功夫大师传》),被封为龙功夫大师。然而,从易《乔云律师塔明》(论《灵风宗论》卷八至卷二)的角度来看,乔云不过是一个精通戒律修行的僧人,并无佛门之衔。清初,先人敬禅僧。顺治年间(1644-161),对天性乖巧、木讷陈道、美玉的人,给予紫衣和敬称。汉普顿被称为明觉禅师。慕辰被称为弘觉禅师(尤喜堂集序和清代八指禅诗都称弘觉禅师)。玉林原称大觉禅师,后称大觉普济禅师、大觉普济能仁禅师,俗称玉林禅师。他是清代汉族佛教唯一享有佛教大师称号的僧人。清代虽是喇嘛教复兴时期,但喇嘛被任命为国师的情况并不多见。青海阿嘎旺·罗布桑·查拉旦,清初入藏,受教于五世拉萨喇嘛等。据信,十四世张甲叫图克图后,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进京见清圣人,在内蒙古多伦诺尔修建惠宗寺(东寺,皇寺),并使其在内外蒙古传教。康熙四十五年(1706),赐“大宗师普觉广慈金印”。雍正年间,清世宗在惠宗寺(田春调查内蒙黄教)西为第十五世张嘉建立殷珊寺(西寺、清寺)。清初的皇帝对喇嘛的封号非常谨慎。乾隆专门做了一个《喇嘛说》,刻在雍和宫的四块石碑上,上面写着:喇嘛,又名黄教,元代开始兴盛,延至明代,被任命为钦差和国师。康熙年间,我只封了史一章,此后一直受到攻击。注:我的王朝虽然推行黄教,但是没有一个人崇拜御主的称号。但康熙四十五年,张家呼图克图被封为启蒙佛教徒;雍正十二年,张家被封为普善广慈大和尚,松竹寺方丈。虽然在乾隆时期,张家佛门受到了极大的礼遇,但张家似乎并不太关心政治。据清代李亲王所撰《小婷杂录年谱》(嘉庆年间出版)记载,乾隆三十七年,在西华门设关(满文藏经阁),命张家佛家掌管,借助达天运筏,取得满文抄本,编集部分五线谱,使其翻译成经,一收就是十余年。喇嘛黄教的高僧张家佛,受到乾隆皇帝的宠爱。皇帝试图用司法部的案卷作出判决,司联手回复:这个国家的大政方针,应该是皇帝和大臣们商量的,不是外人预料的。直到清朝末年,张家虽然是世袭佛教徒,但实际上只在蒙古和西藏从事宗教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