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的主要经历
商,男,汉族,出生于1956。他出生在河南,在Xi长大,拥有研究生学历和博士学位。武汉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975参加工作,1982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1984、1987攻读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95被授予教授,次年担任博士生导师。曾在北京大学、名古屋大学、京都大学、大阪大学、早稻田大学、德国泰勒大学、巴黎七大、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台湾省立大学、台湾省立师范大学、中央大学、铭传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进行学术访问和讲学。
中文名:尚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56
职业:教师
毕业学校:陕西师范大学
主要成就:长江学者,武汉大学二级教授。
代表作:《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唐五代贬谪大臣与贬谪文学研究》等。
个人简介
商,男,汉族,出生于1956。他原籍河南,在Xi安长大。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委员,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柳宗元研究会会长,中国诗词教学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屈原学会副会长,国内外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汉唐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出版《贬谪文化》《贬谪文学》等个人专著、合著、译著20部,主编多部教材、丛书,在文学批评、文学遗产、文学研究等方面发表学术论文、译著180余篇,完成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多项成果获得省部级学术奖励。曾获五才、杰出中青年专家等奖项和称号。
当前位置
现任武汉大学二级教授,珞珈学院特聘教授,武汉大学学位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汉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席。他是日本京都大学、德国特里尔大学、法国巴黎第七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柳宗元研究会会长,中国诗歌教学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屈原学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入选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成就和荣誉
讲授《唐代文人的生活与创作》等课程,出版专著十余部,主编丛书、教材若干部,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其中数十篇被各类报刊转载、评论,还多次被国内外学者引用,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承担多项国家、教育部、陕西省、湖北省及211工程社科基金项目、横向课题,作品先后获得陕西省、湖北省人文社科研究一等奖1、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奖1三等奖,武汉_人文社科优秀奖。由他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获第六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第五届国家图书奖、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主要作品和翻译
1980-1989的作品
1,人生在西风中激荡——中国古代文人与自然之秋双向考察,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十年生离死别——100首古代悼亡诗的翻译与分析(合著),Xi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李白诗歌赏析(合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1990-1999的作品
4.元和五诗人及流散文学考,台北,金文出版社,1993。
5.《唐诗之观》(编者),Xi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作品从2000到2010
6.《庄骚传播与接受史概要》,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
7.《唐代文人精神》(合著),台北,金文出版社,2000年。
8.《唐代文人的仕途》,台北,金文出版社,2000年。
9.《唐代诗学》(合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10,李白的居家意识及其诗学思想(合译),中华书局2001。
11,《司马相如传》(合著),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12,《人与自然的对话》(合著),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13,《柳宗元诗选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14,《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
15,《唐代诗歌多元观》,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16,《中国文化奇观传》(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17,《李东阳的故事》(合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18,《唐宋诗词分类选讲》(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19,《唐五代流放大臣与流放文学研究》(主要作者),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20.《柳宗元文集》(合著),凤凰出版社,2007年。
21,《唐诗艺术讲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22.《先秦两汉魏晋六朝诗选》(主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23.《中唐诗歌传播与接受史的文化考察》(合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主要论文和翻译
1980-1989的作品
1,论《伤逝》的创作与屈原的流放时代,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0(4)。
2.刘勰对屈原及其辞赋的态度,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2(1)。
3.“人间词话”真伪辨,江汉论坛1983(2)。人大报刊影印资料《中国古今文学研究》1983(2)。
4.庄子研究三十年,国内哲学动态1983(11—12)。
5.评徐迟《九歌——古代社会阶层画廊》,长江文艺,第1983期,第1期。人大报刊影印资料《中国古今文学研究》1983(3)。
6.孟郊诗歌风格及其成因初探,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5(2)。
7.《庄子的浪漫主义特征及其成因》,中州学术期刊1986(1)。
8.闻一多对庄子的推崇、解剖与扬弃,江汉论坛1986(11)。
9.天人感应与玄思,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8(增刊)。
10,悲秋意识初探,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8(4)。
11,论屈原的生年(合著),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88(3-4)。
12,黄中泽的心态及其诗歌的深层意蕴,文学评论1988(5)。人大报刊影印资料《中国古今文学研究》1989。
13,中国古代悼亡诗初探,江汉论坛1989(4)。
14,两种思维的冲突与历史学家的抑郁(合著),人文学报1989(1)。
15,论古代文人的悲秋生活方式,宝鸡师范学院学报1989(3)。
16,《蒋士铨传》(合著),《中国著名作家传》,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
1990-1999的作品
17,论悲秋意识与忧患意识的异同,社科1990(2)。
18,论元和贬谪的文艺特征,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0(4)。人大报刊影印资料:中国古今文学研究1991(3)。
19,冷桥:柳宗元审美趣味与悲剧人生的结晶,江汉论坛1990(9)。
20.《论元代及被贬谪诗人的后期心态》,文史哲1991(3)。
21,白居易对自然的态度及其内在矛盾,漳州师范学院学报1991(3)。
22.愤慨:元和被放逐文学的灵魂,固原师范学院学报1991(4)。
23.《刚强:刘禹锡诗歌的风格主题》,《中州学刊》1991(4)。
24.论元和的参政意识与五诗人的政治悲剧,人文杂志1991(1)。人大报刊影印资料:中国古今文学研究1991(5)。
25、《元和诗人与被放逐的文学》,《文学遗产》1992(2)。
26.《赋(合著)的主要特点及调式功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2(1)。人大报刊影印资料《中国古今文学研究》1992(5)。
27.《论元稹的断片》,《唐都学报》1992(2)。
28.关于柳宗元与佛教,文献综述1992(5)。
29.论白居易对屈原、陶谦的态度及其思想倾向,《中州学刊》1993(2)。
30.论白居易受佛教的影响及超越之路,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3(2)。
31,《论贬谪与贬谪文学》,漳州师范学院学报1993(3)。《贬谪文学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
32.《被剥夺诗人的人生颓废初探》,延安大学学报1994(1)。
33.论元、君王朝与政治兴衰,文史哲1995(4)。人大报刊影印资料《中国古代史研究》1995(9)。
34.忠奸之争与不幸之感——论屈的意识倾向及其在贬谪文化史上的意义,《社会科学战线》1997(4)。NPC报刊册《文化研究》1998(1)。
35.《牡丹亭》的情感变化与表达差异,淮阴师专学报1998(2)。
36.《挣真功者,常居西北——近十年陕西史记研究的新进与新特点》,《百年学科沉思》,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37.柳宗元、刘禹锡三贬考,《唐代文学研究》第7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8.现代化进程与自我迷失,日本学报1999(3)。
2000年开始工作
39.《庄子二十年文学》(合著),中州学术期刊2000(1)。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今文学研究》2000年第6期。
40.东汉楚辞解读与屈原之争,天府新论2000(3)。
41,隐含山水的个体悲哀与审美追求,文学遗产2000(3)。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今文学研究》2000年第9期。《贬谪文学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
42.刘禹锡咏史诗的类型与特点,东南大学学报,2000(3)。
43.论王集团的创新困境及其失败原因,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0(4)。
44.论柳宗元的人生悲哀与人格变异,文史哲,2000(4)。
45.蝉意象的生命体验(合著),《江海学术期刊》2000年第6期。
作品2001
46.论魏晋名士邵庄的作品,社会科学学报2001(1)。
47.司马迁对庄曲的接受与《史记·列传二》的文学价值,《文学边疆》第3期,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48.庄子与庄子的悖论,苏州大学学报,2001(1)。NPC报刊复制资料《逻辑学》2001(4)。
49.庄子在汉代的传播与接受,文学评论2001(3)。
50.人生困境中的坚持与超越,社会科学前沿2001(4)。
51,论唐代诗学思潮,光明日报,2006年7月25日,5438+0。
52.专制政治压力下的人生体验与心态变化,武汉大学学报,2001(5)。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今文学研究》2002年第4期。
53.庄子与名人,古典文学知识,2001(6)。
2002年工作
54.《论庄子的个体关怀与生命思考》,东南大学学报,2002(2)。
55.《从接受屈看唐代诗人心态》,《唐代文学研究》第九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56.评陈友冰先生的《海峡两岸唐代文学史研究》,《文学评论》,2002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今文学研究》2002年第9期。
57.《唐代诗学论纲》,长江学术第一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今文学研究》2002年第8期。
58.《魏晋名士笔记对庄的解读及其误读》,《湖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文学传播与接受文集》,中华书局,2006年。
59.玄学与魏晋庄学的新变,《中州学刊》,2002年第4期。
60.魏晋人物专名现象的文化分析(合著),《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6期。
2003年工作
61,《圈外:柳宗元被贬后的心灵设计与主客观矛盾——以杨惠芝《谈车》为中心》,《江海学刊》2003年(1)。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今文学研究》2003年第5期。
62.孤独情结:苏轼及其词新论(合著),《词屈研究的新拓展——首届中国词屈比较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收入《中国苏轼研究》第二辑,学苑出版社,2005年。
63.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五个方面,《光明日报》,2003年7月30日。
64.《钱钟书对李贺韩愈诗歌的艺术评价》,《中国诗学》,第八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2004年工作
65.柳宗元及其诗歌简介,《古典文学知识》2004(1)。
66.唐代著名诗人阶层分布与世代发展的定量分析(合著),文学遗产,2003(6)。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今文学研究》2004(2)。
67.八代诗歌分布与发展的定量分析(合著),东南大学学报,2003(6)。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今文学研究》2004年第3期。
68.诗画空间的营造与追求——论苏的《灯前诗》(合著)的艺术,武汉大学学报2004(1)。
69.《接受视野中的钱钟书韩愈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今文学研究》2004年第9期。《古典文学研究丛书》第二辑,学苑出版社,2003年。
70.王维与孟浩然隐居之辨(合著),《江汉论坛》,2004年第8期。
71,唐朝的后院——从唐诗中的药看唐朝的生活与创作(合著),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5)。
72.柳宗元研究的百年回顾(合著),文献综述,2004(5)。
73.《论“违心”说的内涵、价值和涵盖范围》(合著),《文艺研究》2004(6)。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1)。《文学传播与接受文集》,中华书局,2006年。
74.柳宗元对诗歌主流的接受及其嬗变——从另一个角度看苏轼“第一读者”的地位和作用(合著),《人文杂志》,2004(6)。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今文学研究》2005年第3期。
75.《皎然诗学及其新变》,载《唐代文学研究》第十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76.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二十年,《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高层论坛论文集》,中华书局,2004年。
2005年工作
77.《长河》与王维《走上边疆》中的几个问题,长江学术第7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1)。
78.田凯、元和两位诗人交游诗创作变化的定量分析,《江海学刊》,2005(2)。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今文学研究》2005年第7期。
79.欧美对韩萌的群体接受及其深层原因(合著),四川大学学报,2005(4)。
80.日本汉学研究的若干特点及其启示,《中州学刊》,2005年第5期。人大报刊影印资料:中国古今文学研究2005(12)。
81,《楚辞在西汉的传播区域与接受群体》,《中国诗歌研究》第三辑,中华书局,2005年。
2006年作品
82.“元和体”的原始内涵考辨(合著),文学评论,2006(2)。人大报刊影印资料《中国古今文学研究》2006年第7期。《文学传播与接受》第二辑,中华书局,2007年。
83.《湖田境界与中晚唐学风的演变》,《东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人大报刊资料影印《中国古代现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8期。
84.汤怡·周信·杜甫的接受,第70卷,中国文学报,日本京都大学,十七年十月。
85.论元和风格的形成与接受研究的关系(合著),《福建论坛》,2006年第6期。《古典文学考释》,台湾省学生出版社,2006年。
86.选题与视角:古代文学研究中值得注意的重要问题,ISSUESOFTAREASTERNLITERATURES,SaintPetersburg2006。
87.《唐代送别大臣诗》(合著)中的回归情结、艺术表现及成因分析,《文学评论丛刊》第9卷(1)。
88.论早期巫山文学对杜甫诗歌的接受与嬗变,《中国文史研究》,2006(4)。《文学传播与接受》第二辑,中华书局,2007年。
2007年工作
89.《自然与时空——论中国古代时空观及其文学表达》,《珞珈论坛2》,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90.唐宋贬谪诗的发展、演变及其特征,《山西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91,接受美学视野下的元和诗歌及其研究进路,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5)。
92.唐五代贬谪官员时空分布的定量分析,《上海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K22《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08年第2期。
93.数据库,定量分析与古代文献研究的现代化进程,《文献综述》,2007年第6期。NPC字帖
预计J2的《中国古代现代文学研究》将于2008年第2期再版。中国文学年鉴(2008)综述。中国社会研究。
学术文摘,2008年第4期。
94.《唐五代文人分布时期和地域的计量考察》,《东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大学文学
2008年第25卷第1期《科学文摘》
2008年作品
95.《唐五代罢官的规律及特点研究(上)》,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2008。《中国教育报》,2008年第4期
2008年6月65438日第四版简介
96.论白居易的政治体悟、人生体悟与关怀——以《白的没落与超越意识》为中心
中国科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97.《论中国诗歌的意义、意象及其表达》,《云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2009年作品
98.20世纪以来刘禹锡研究综述——以其生平、著作及文集(合)、文学考证为中心。
2009年第二期。
99.《清代方言的魅力》,《中国文化研究》,2009年第2期。
100,袁一山与白乐天的诗学关系及其接受背景,《文学遗产》,2009年第4期。NPC抄J2的《在
《中国古代与现代文学研究》2009年第11期再版。
101,《论宋初诗人对白居易的模仿与接受》,《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NPC抄袭J2的《中国
《古代现代文学研究》转载于2009年第12期。
102,《论王若虚对白居易的接受及其得失》,《社会科学》2009年第9期。
103,《论方回的白诗崇拜及白诗评论》,《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罗宗强先生八十寿辰
《纪念文集》,中华书局,2009。
104,《日本汉诗对王维诗歌空灵玄妙之美的接受》(合),《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8期。
作品2010
105,《诗中有画》之辩——聚焦王维诗及相关误解,《社会科学研究》,第65438期+0,2010。
106,苏轼与白居易的文化关联与差异,《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1期,2010。新华文摘2010
转载于12期。
109,明代初评人的唐诗观及其渊源——以陕西师范大学元和诗人选本高《唐诗别集》为中心
范大学学报第2期2010。日本《中唐文学学会会刊》第16期收录。
110,宋代“白俗”理论的演变及其深层原因,《学术研究》第5期,2010。
111.中唐乐府讽刺诗与白元《王璋》价值判断的异同——接受学视角下清人相关论述的梳理
和评论,北京大学学报,第4期,2010。
112,20世纪以来刘禹锡思想与文学研究论文集(合),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第4期,2010。
113,明清之际的论争与元和诗选——以元和十家(合)社的选诗及其体裁分布为中心
理科9号2010。
114、北宋贬谪文化的演变及其文学影响——以袁为中心_贬谪文人(一),《中国文学史》
上丛,3号,2010。
115,从否定“浅俗”到多元阐释——白居易接受先秦诗歌的阶段性变化及其原因,复旦研究
报纸,5号,2010。
116,论元和诗在唐宋金元时期的传播与接受——以元和十家诗人作品入选率及变化为中心。
(Co),《求是学刊》第5期,2010。
117,名著与选书——以元和十家诗人选诗为中心的定量分析(合),《学术论坛》第9期,2010。
句号。
118,论吴梅村对白元小说的接受——兼论梅村体与长庆体的异同,《文史哲》第6期,2010。
119,白居易诗歌在明代中后期的接受与转化,《人文中国学报》第16期,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9月。
翻译
1,白居易与陶渊明(译),《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87。
2.《民间故事形态与变形论》(已译),结构主义神话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3.《中国古典诗词春秋》(中译本),日本学者译《中国文学研究》(5),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4.《史记》司马迁的因缘思想与命运论(译),司马迁与史记,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5.读《刺客列传——主题与变奏》(已译),司马迁与史记,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6.客家住宿的诗学思想——理解李白的基础(译),湖北大学学报1999(6)。
7.《李白的长安经历——对其两次进京的质疑》(译文),《漳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4)。
8.“谪仙”的称谓及意义(译文),《荆州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2000。人大报刊影印资料,中国古今文学研究2000(10)。
9.《作者的梦和读者的梦》(译),《长江学术》第9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
编制
1,《楚辞研究集成——楚辞评论选辑》(合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
2.《司马迁与史记集》(编者),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3.《中国古典名著精粹》,6卷(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版。
4.《少年史》(10卷),未来出版社(1994版)。
5.《明代诗话全集》(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6.《宋诗全集》(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7.中国古典文学丛书,10卷(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版。
8.《唐诗之观》(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9、《先秦汉语观》(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10,百家金燕词典(主编),巴蜀书店,8月1999版。
11,《中国文学史》(主编,撰写《隋唐文学卷》第六、七、八、九章),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版。
1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魏晋南北朝隋唐卷》(主编),武汉出版社,2003年。
13,高级汉语(已编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14,《中国文化奇观传》(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15,《论文学传播与接受》(编),中华书局,2006年。
16,《唐宋诗词分类选讲》(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17,《先秦两汉魏晋六朝诗词选》(主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18,男性唐诗三百首(合编),岳麓书社,2010版。
19,《大学语文》(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版。
20、《大学语文教学参考》(编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九月版。
此外,我还参与了《唐诗鉴赏词典》、《写作词典》、《楚辞鉴赏词典》等十余本书的写作工作。
获奖
1,论《伤逝》与屈原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