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山大学
郑玄故里的巩峥寺始建于汉末,历代屡毁屡建,清代有99座。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九月初九,这里都会举行盛大的庙会,当地县官每年都会前来祭祀。后来由于沙灾,寺庙被淹没。现在,这座巩峥庙重建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每年清明节前都有游客前来祭奠。巩峥寺很大,有同德门、赏殿和附属殿。几经破坏和坍塌,过去又多次重建。建国后1987重建,1993翻修,院墙环绕。院内有3座祠堂,高8.1m,长9.6m,宽5.7m,砖石结构。从地面到寺庙入口有台阶,里面有泥塑。龛门之上,横批“海岱大师”,左右对联为“海岱之纯异,雅正之洪水原理”。庙东南有一亭,1987为修复巩峥庙碑刻而建。神社前有两块石碑,东边一块是金成安五年重修的巩峥寺石碑,额上刻着“大金重修巩峥寺”,记述了郑康成的履历和功绩;西面的是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重建的巩峥庙纪念碑。
三祠堂高,爬灰砖二十二级台阶,进祠堂门,正选彩绘塑像迎面而坐。这位经学大师心地善良,手里拿着一本简体字的书,好像在深思,给人的感觉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大学者。祠堂相对简单。在郑玄雕像的上方,有四个金色大字“海岱大师”。墙上镶嵌着赞扬郑玄功绩的石雕。神社门上镌刻着一副苍劲有力的对联:文章以人为本,经学靠大众。祠前著名的古柏名为“郑祠古柏”,相传为郑玄所植,曾是高密八景之一。古人曾写过一首诗赞美:“露珠出浪,云淡风轻;:树很远,坐在上面很爽。“我不知道库珀是什么时候去世的,但他仍然努力工作,而且看起来像一条龙。到目前为止,他还没有腐烂,游客们惊叹不已。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公元127-200)就诞生在这个地方。郑玄年轻时,学习勤奋。他不仅研究现代经典,也研究古代经典,到处求教。23岁西行函谷关,师从扶风经学大师马融。马蓉当时名气很大,弟子千余人。三年不准郑玄面授,但他仍努力学习,日夜孜孜不倦。三年后,他精通了马融的中国古代经典理论。此后,郑玄游历幽州、滨河、兖州、河南等州,四十二岁回乡,聚众讲学,弟子数千。郑玄一生不求仕进,只重视经学,教导弟子,最终成为东汉经学大师。他在整理古代历史文献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儒家经典中很多著作都是他注释的,有些书还很详细。他注释了《周易》、《尚书》、《石矛》、《仪礼》、《礼记》、《论语》等经典。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也是由郑玄注释的。《十三经注》中的“三礼(周礼、易礼、礼记)”注,今为郑所采用。他还著有《六艺论》和《驳五经异义》。注解和著述* * *约654.38+0万字,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郑玄当时还挺出名的。他的著作被称为“郑雪”,以郑玄为代表的学派被称为郑玄学派。北海宰相孔融很欣赏他的渊博知识,专门下令为他设立巩峥镇。史书中有很多关于郑玄的记载。东汉舜帝永建二年(公元127年)农历七月初五,郑玄出生在北海高密的一个贫苦家庭。他从小就喜欢阅读和算术。"他八九岁就能计算乘除法了。"。到他十三岁的时候,他已经能背诵《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等五经,还会研究五行星象、星象、风角、秘术等。到了十八岁,他已经成了一个农村守财奴,一个负责诉讼和收税的农村干部。尽管如此,每当我有休息的时候,我总是去龚雪学习。到了二十一岁,我已经成为一个“藏书丰富,精于数字数图,精于算术”的青年学者。永嘉崇元年(公元145),北海宰相杜密到达高密。听到彝族人的称赞后,见了他,认为他有奇特的才能,于是调到县里,推荐升国子监。毕业后,他开始出国留学。先是拜访了在位的、隐居的、并州的、兖州的、河南的大学者,然后去了西边的长安,师从著名的国学大师马融,学习了七年。经过十余年的游学,他已经“学了六艺,学了传记,体验了秘书的读书智慧”。回到村子后,他的知识和名声受到了广泛的期待。很多儒生都来这里拜他为师。家里和山脚下有几千个学生,但由于缺乏资金,他们向富裕家庭借田,让弟子们种田供养父母,同时讲学。
建宁四年(公元171),因“党同伐异之祸”被捕入狱。在入狱的十四年里,他“置身于门外,潜心研究经典”,“收录大典,网罗多家,删改书刊无数,改疏漏”,处处关注儒家经典。黄巾起义,党派之争解除,老头被囚禁十四年后重获自由。在他的一生中,他读了很多书。先后出现了《礼记》、《周易》三种注释,《易》、《舒威注》等四种书的注释,《刘一论》、《法墨守》等七十四种百万字。他在经学、文字学、教育学、法学、自然科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广泛的成就。他继承了孔子以“仁”来解释礼的哲学思想,认为礼是治国之本,维护孝、忠的伦理观念,强调“仁贤”、“顺民”的政治主张。将经学与学术统一起来,对后世的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抱着“述圣贤玄意,思全百家之不平”的志向。解除禁锢后,他一直受到儒生的景仰,享有很高的影响力和崇高的威望。统治者多次招他为官,他却总是采取回避的态度,维护着士人的荣誉。他先后被征用和宣布为医生,助理,赵翔,并离开兵团司令在将军府十四次没有援助。其中,他被布雷兹将军招募到他的部门做官员,只在将军的办公室呆了一晚就逃走了。后被汉献帝招为兴农,因病辞官回乡,但并未赴任,后人称其为“郑兴农”。
汉武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绍和曹操准备在官渡决战。袁绍深知这位老人的德行对时代的重要性,于是青州刺史的儿子袁谭强迫他参军。可怜74岁老人六月死于元城,先葬于东。由于郑母亲的地名,他被重新安葬在他的家乡,即孔融禅卫寺人设立的乡。
《后汉书·郑玄传》记载北海丞相孔融“深尊玄学,以履造门。告高密县为宣专乡”并“称乡”。这是巩峥乡的地名。他的家乡一直被称为巩峥乡。后人为了纪念他,在他的墓旁修建了祠堂,并享用了历代统治者、文人墨客、诗人、百姓祭祀的孔庙。巩峥乡不应该只是一个地名。因为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品牌!它象征着永恒的传统道德!是儒家经典学术成就和发展的里程碑!
渭水南来,游龙北滚;岸沙严阵,千顷稻浪飘香;登高励志,区域平坦绵长;茫茫古道,古柏祠堂。这是古代文人骚客笔下的巩峥庙形象。郑玄和巩峥寺是他们家乡的骄傲,也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留恋过去,追求门派。2008年,潍坊市设立霞山生态经济开发区,将巩峥庙及其周边地区划入霞山区巩峥社区。巩峥寺代表了我家乡丰富的文化遗产,永远值得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