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军旗的职业是什么?
冯军旗,男,1976出生,河南驻马店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017调入中国政法大学,现为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他在基层工作两年多,研究县级基层政治生态,在《南方周末》发表《忠县“政治家族”现象调查》,随后他的博士论文《忠县干部》浮出水面,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中文名:冯军旗。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河南省驻马店市
出生日期:1976
职业:教师
毕业院校: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大学。
代表作品:《忠县干部》、《新华复印业生活史》。
性别:男
学位:博士。
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个人简历
1995年9月—1999年7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学学士。
1999年9月-2002年7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学硕士。
2005年9月-2065年7月438+00,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法学博士。
2002年9月至2005年9月,我在一家文化公司担任图书编辑。
2010年7月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
2017调入中国政法大学,现为副教授。
早期经验
1976,冯军旗出生在河南驻马店的一个村庄。很小的时候,他就经常跟着父亲看《人民日报》和《河南日报》。从那以后,冯军旗逐渐对政治,尤其是政治家产生了兴趣。他最大的爱好是在书店看领导人传记。
他读研究生的时候,专业是世界史,硕士论文题目是《中世纪英国贵族的家仆世界》。
他是在导师刘新程(时任首都师范大学校长)的推荐下进入忠县的。冯军旗认为,“如果我们能深入到中国基层的政治团体中去,那将是一次千载难逢的田野调查经历”。半年后,在刘新程和北京大学组织部的帮助下,冯军旗成功地获得了到某省、市、县工作两年的机会。按照计划,第一年,他做一个副乡长,第二年,在县政府做县长助理。
他的北大导师郑也夫也给予了最大的支持。2008年3月7日,冯军旗带着一个装满政治学和社会学资料的箱子登上了开往某县的火车。“不要有什么固定的观点,不要有什么框框,睁大眼睛多观察,在实践中发现事实,找到论文的主题。”临行前,郑也夫反复解释。
下到村里,连续两个星期,村领导班子十几个成员轮番给新副乡长弄酒,只喝了一两杯的冯军旗呕吐了半个月。有人塞给他两盒“速效救心丸”和“丹参滴丸”,并解释说是“官场必备药”。
刚到县城时,每月只领1000元补贴的冯军旗衣着朴素。一个同事提醒他:“当官的,要戴牌子。”冯军旗为此专门买了两件“七匹狼”的t恤,在尴尬中渐渐融入当地官场。村里的大部分领导干部也乐于和这个“北京来的医生”聊天。
第二年,冯军旗被任命为县长助理。挂职两年间,冯军旗走访了县乡干部161人,其中包括26名从1978开始就在忠县工作的老干部。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基层的政治精英是一个怎样的群体,这个群体内部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他们内部有怎样的政治生态和游戏规则?”冯军旗在论文的引言中写道,“县乡干部作为中国最大的干部群体,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改革的推进。”
回京后,冯军旗参加毕业答辩,博士论文在忠县完成。“作为一名曾经的忠县干部,我确实应该唱一首忠县的赞歌,但唱赞歌不是学术研究,对现实和改革没有帮助。希望忠县的干部能理解我的调研。”冯军旗说。印好的纸扉页上,只有一句话:“献给忠县干部。”
研究成果
论文
曾撰写博士论文《忠县干部》,在《党的文献》、《北京社会科学》、《江汉论坛》等刊物发表多篇论文。
研究的主题或问题
新现象的形成;参与当代所“五年科研计划”重点课题“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及其在我国党治国理政理论中的地位”。
研究领域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和地方史;为了写博士论文,他从2008年初开始在中部某县工作了两年多,分别担任了一年的副乡长和县长助理。在挂职期间,他从学术研究的角度,从内部仔细记录了一个县级政权的人事构成、结构、升迁方式和相互关系。完成了毕业研究论文《钟县干部》。
人物轶事
博士论文
冯军旗,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在中部一个农业县工作两年,写了一篇25万字的博士论文,试图在某种程度上还原这个县乃至更广泛意义上的基层官场生态。他收集官员年龄和教育的虚假证据;揭露改革开放以来该县虚假政绩;我甚至收集了这个县1013个副科级以上干部的简历,寻找他们升迁路上的“玄机”。“政治家族”现象也在这次搜索中浮出水面。他还试图恢复官场升官路上隐秘的“朝贡制度”和“买官卖官”,多次接近“最隐秘”的纪委官员,考察“脱帽措施”。
随着部分章节被媒体引用和披露,这篇历时一年多完成的论文进入公众视野。有评论说:郡县治,天下安。这个基层政治研究,从1978开始,为中国未来的改革路径选择提供了一个真实而残酷的样本。
这份报纸变得流行起来
这篇题为《新华复印业的生活史》的文章,呈现了一个迷人的社会学田野调查。通过详实的数据和访谈,展现了湖南娄底贫困县新化如何凭借血缘、地缘和社会结构,发展出覆盖全国的复印行业网络,不断将行业推向新的高度。全国有近20万新增人员从事复印相关工作。
学习的要点
一般来说,研究中的论文很难对社会产生立竿见影的影响。然而,一篇由北京大学博士冯军旗撰写的论文《新华复印业的生活史》却在网上走红,获得了网友的好评。有网友称赞:这才是真正的“良心纸”。这篇发表于2007年的论文,通过社会学的田野调查,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访谈,提出了一个现象,做了一个理论上的解释,对当下中国的社会结构做了独特的观察,探讨了血缘和地缘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事实上,这已经不是冯军旗第一次生气了。几年前,他曾以一篇描述基层官场生态的博士论文《钟县干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与这次相同的是,作者在论文前期的调查研究中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论文内容翔实,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与这两篇论文的“火”形成对比的是,另一类论文近年来也很“火”:要么逐字逐句抄袭他人;要么景色美妙,建在空中楼阁上。都是“火”,但有真有假。前者是“三昧真火”,炼出来的是真金;后者是虚火,体现的是学术浮躁。可惜现在真火太少,虚火太多。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无疑是必修课。毕业论文,一个学习阶段的学术总结,要全力以赴,精心准备。但如今,毕业论文作弊、抄袭似乎司空见惯,写论文成了“存论文”。就算有毕业论文查重软件这种技术,也挡不住复制粘贴之风。的确,如今要扎扎实实地写一篇论文,需要相当大的决心。社会诱惑多,找实习找工作找职称压力大。很多年轻人算“时间成本”,觉得没必要花那么多精力在一篇论文上。但其实一篇论文的收获远不止这些。不仅仅是学术上的阐述,更是心灵上的精心打磨。一篇论文的诞生,从选题、查找资料到论证、修改,都伴随着一个复杂问题的解决,没有一番沉思是不可能的。有人说,写毕业论文就像十月怀胎。清代有学者曾说:“学习的关键在于定心;学之有效,尽在心中。”学习也是一种修行。只有静下心来,脚踏实地,才能做好学习。其实人生道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学习也是如此,做人做事也是如此?人民日报(2015 04 216 1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