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哲学史上,代表人物有哪些?简要描述他们的观点?

一、戴震的学术思想戴震作为我国18世纪中期著名的学术大师和思想巨人,他在对传统经典诠释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的《正义论》思想体系。他一生著述甚多,哲学方面最重要的著作是元山和孟子的《字义解》。戴震的学术思想,随着他对宋学态度的转变,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他虽然主张汉学,但并不排斥宋学;后期独标经学新义,以攻宋学。他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最后一位大师,成为中国传统思想向现代思想转化的重要桥梁,照亮了现代启蒙思想的曙光。戴震在《孟子字义上略解》中所阐述的自然哲学,以气为世界之本,以道为世间万物之根本规律,区分道与理的范畴,以道为万物之根本规律,以理为万物之质。在此基础上,戴震还批判了理学的社会功能。他指出,“理”从宋代开始就成为尊者、长者、贵人压迫卑者、幼者、低微者的工具。他批判了某些新儒家的“理欲之辨”,提出了“理在欲中”的观点。在《人性论》和《认识论》中,他指出人的认知功能是以人的生理机构为基础的。“若有血气,则夫必知”(《原善论》)。所谓“血气”,是指人类的生命体,是人类认识的基础。所谓“知”,是指人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戴震还谈到了加深理解的必要性。论述了“必然”与“自然”的关系。二、浙东学派与王中学术思想是指清初活跃于浙东的学术流派,其主要成就在历史上。黄宗羲之后,浙东学者如万斯达、(均为黄宗羲的弟子)、全、章学诚等,形成了所谓“浙东学”。总的来说,他们主张学习要以拙劣的经典为基础,再经历史验证(黄宗羲),提出“六经皆史”的命题(章学诚),倡导一种重视史料研究、运用经典的风气。其主要特点是学术研究要以“人事”为中心,反对求“人事”之外的任何“义”。虽然王中不属于浙东学派,但他与章学诚是好朋友,也擅长历史。他的学术也受到了汉学的影响。王中的社会思想表现出对下层人民,尤其是妇女的同情,并提出了一些乌托邦幻想,这些都具有公民意识的特征。王中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压迫,写下了“女子可以嫁人,但丈夫可以死,遗嘱可以守”,主张寡妇可以再嫁,男女应有一定程度的社会自由。王中对传统思想的批判突出表现在对大学的怀疑上,这与清初思想家陈确十分相似。他还批评了明代以空谈心性为主的“讲学”风气。王中的思想特点与傅山相似,集中体现在对先秦诸子的研究中。在《荀子》研究中,他认为“之学来自孔家,对经学有很大贡献。”这种说法不同于传统的孔孟之道,贬低荀子的观点,而是大胆地把荀子说成是孔子学说的真正传播者,否定了宋儒学的“道统”论。在墨子研究中,王中认为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派之一,并特别驳斥了孟子对墨子的指责,从而为墨子平反。在其他哲学家的研究中,他也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不拘泥于前人的旧理论。诸子百家之学开创了清代诸子百家的复兴,对晚清乃至近代思想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三、焦循和阮元的思想焦循精通经学、史学、历算、音韵和训诂,以及诗歌、戏剧和医学。著作甚多,编为《焦遗书》,其中《易经》、《论语》、《孟子正义》三书为人所熟知。焦循思想中最有特色的部分是他的数学研究、易学研究和人性论。焦循的数学研究中体现的哲学思想,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名始于立法之后,理存在于立法之前”(加减乘除第一册)所谓“立法”是指数学上的法规,“立法”所产生的定义和概念就是“名称”。而法律法规早就存在于天地之间。焦循用数学的方式理解生活,用这种方式理解其他一切。焦循易学的基本精神是试图找出事物变化之间的数量关系,并以此关系作为其哲学的出发点。他提出了《易》卦爻辞的三个基本原则,即:(1)旁通;(2)相位错误;(3)时间线。“变通”的哲学思想贯穿于焦循的易学研究之中,上述的绕道、互错、适时之举,本质上都是关于“变”的。焦循的人性论也贯穿着“变”的思想。认为人性的变化具有* * *,反对宋儒认为人性与情、欲对立的观点,认为性、情、欲三者互不可分。它揭示了现代人类觉醒的朦胧曙光。阮元是一位学者和思想家。他的学术活动主要以解释经典为主,有些思想是通过经典的训诂,曲折委婉地表达出来的。他的学术和思想贡献是汉学的总结和文化史的研究。在汉学的总结中,他的成就之一就是在文集的编纂上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学术文化遗产,如106卷的《经典汇编》,校注重刻的《十三经注》,《御经释》等。阮元对国学的总结,更重要的是他对国学学术方法和学风的总结。他研究的基本方法是用训诂来理解经典的意义,基本论点可以概括为:(1)从训诂中求义。(2)训诂学以汉儒为基础。(3)训诂要实事求是。在训诂过程中,阮元注重“义”的发展,这是他对戴震思想的继承。在他所阐述的“义”中,“行”是一个重要的内容。阮元的文化史研究主要是对文化史资料的校勘和考证,通过古文字的解释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例如,他试图通过对古文字本义的分析来了解古代的社会制度和思想,阐述了古代语言和古文字的关系。他通过器物考证古代制度的方法,为现代人研究古代史开辟了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