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顿下来,继续自己的生活
想安定下来,得先说“安全”、“身体”、“生命”。
先说“定居”。顾名思义,什么“身”是“定身”?这里的“身体”不仅仅是物理性质的,而是物质和精神的融合,也就是一个完整的人。“安身立命”就是整体的安身立命,是多方面的,是精神和物质的。
但是,现在的情况是,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偏颇的认识。他们认为“安顿下来”只需要物质上的安顿,不需要精神上的安顿,或者他们认为物质生活上安顿下来,精神就会逐渐安定下来。这种想法其实是合理的,但也只是合理而已。追求物质上的安顿是每个人最原始的追求,是人类诞生以来就有的生命本能。还不如好好吃喝玩乐睡个好觉,让自己过得富裕无忧无虑。这种简单朴素的追求,是大多数人的人生目标。但坦白说,这样的目标太简单了,我几乎可以断定,如果那个时候来了,还是一样的苦恼和迷茫。原因是大部分人在物质上懂得安顿,但在精神上却无处可去。物质的丰富并不能完全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因为精神苦恼的根源还是在于不知何去何从,也就是精神上的安顿问题。
我常说现在社会的根本问题在于精神家园的缺失,用官方的话来说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发展”的基本矛盾,看这句话,“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涉及两个方面,物质和精神;“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指各个方面,包括地区、阶层、精神和物质。其实说白了,既有物质问题,也有精神问题,但更迫切或者更根本的是精神问题。
我们国家不是宗教国家,或者说我们的民族信仰从来不去宗教。为什么?因为中华民族的信仰只在“中国”二字,中国人只相信自己。所以,中国人民是最务实的,总的来说,相信一切有益的东西,抛弃一切无用的东西。与世界上其他文明不同,我们有幸早在公元前2000年就开始了对生命的哲学思考,并在春秋、东汉至唐朝、魏晋南北朝三次开启了儒释道的大发展,最终达到了中国哲学的大融合——阳明心学。中国人有人生哲学,所以不需要耶和华神的角色。中国人是有信仰的,他们也信仰崇拜神灵,但那只是尊重和崇拜,与西方文明的虔诚信仰相去甚远。中国人信上帝,信宗教是务实的。在他们骨子里还是“人神平等”的意思。在很多故事里,神一开始是人,后来却成了神通或觉悟很大的神和佛。如果有一个神对人不好,就会有反抗和挣扎,甚至把这个神踢到一边,不理它。这甚至可以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中国的缓慢传播中得到证明。中国大多数人信仰上帝只是为了内心的平静。愿上帝保佑他。这是一种信仰的形式被打破和被主张,本质上是平等的。
我们不缺哲学。中国的哲学讲究人生境界,要求人们思考如何生活。这种人生哲学现在应该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信仰图腾了。但遗憾的是,在清朝数百年的动荡和屈辱中,这种人生哲学几乎过时了,现在的中国人几乎无法直接理解和运用中国的古代哲学。所谓“安身立命”也只是学了一半,“灵体”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我个人认为,儒释道加上理学和心理学,每个人至少应该有一本中国人都应该读的书,即《论语》、《坛经》、《道德经》、《手记》。通读之后,你会发现,其实殊途同归,只是侧重点不同。儒家强调“自强”,佛教强调“自由”,道家强调“自然”,阳明学强调“自我”但每个家庭的根本问题都在于“安身立命”的问题,尤其是讨论如何“身心安身”,中国人如何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建构自己的境界。一旦他们这样做了,他们就可以安顿他们的灵体。你有什么样的身体,你就会有答案。每个人都不一样,但大体就在于两个字:“健康”和“独立”。“健康”的要求是一切以身体健康为基础,物质决定精神的生存。“健康”二字足以涵盖一切。至于享受生活的物质条件,可以倒回去一点。它内在要求“独立自由”。人在世上应该是独立自由的。他是一个完整的人。他应该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园。前提是自我独立。只有能够自由而全面地吸收精神食粮,他才有足够的动力和物质来安顿自己的心。
知道住在什么里面,那么如何住在里面是一门更大的学问。可以说,千百年来,无数哲学家都在苦苦探索这个问题。我为阅读和理解那些中国哲学名著指明了方向。但是别忘了,你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也不是为了炫耀而读书。人对精神安全感的追求就像爬山,儒家和释道心就像不同的道路,而读书就是看地图,了解爬山的路径和方法。但是要登顶,还是要看自己的修行和本性。开悟是一个积累和心智的过程。大部分人不求开悟,但是头脑清醒,心态平和,还是很好的。当你真正到达山顶时,你会发现“一切方法都返璞归真,随命运而显妙用”,一切方法都是一样的。不求安身立命,但求心安,应该是每个人的必修课。
再说说“生活”。
如果一个人到了四十岁还不相信生活,那他就太精明了。
为什么这么说?先说“缘分”。
什么是“缘分”?这又得从缘分说起了。
命运其实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缘分”,一部分是“运气”。
“命运”是人类所有的背景和客观条件的总和,它们形成了一种推动事物发展的秘密合力,如人的起源、人的先天条件、人的智力、人的父母和家庭等等。举个例子,如果你在高考前疯狂学习后病倒了,最终高考失利,你本来可以去清北,但只能去普通大学。其实你想明白了就知道,那是你当时的头脑、性格、身体素质弱决定的。已经注定了这样的结局,你不能怪任何人。毕竟,过去是无法改变的。
“运气”更形而上。“运气”代表的是人的运气,更严格的说,代表的是人的顺利。这个好理解但不容易理解。很好的理解在于,大多数人都向往好运,这自然意味着运气是个好东西。很难理解,人们常常幻想天上掉馅饼,很少有人能全面客观地看待“运气”。“运气”其实是和概率紧密相连的,而且从大数定律来看,大部分人的运气程度是一样的,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但奇怪的是运气是可以叠加的,运气可以在合适的时间出现。这本身就是一种运气,一定的运气用在人生的关键时刻。这叫“好运”。比如高中不急于学习,最后会认真复习一些东西。等你高考完了,你没复习的一个字都不会问。最终你会考上清北,你的老师,同学,家长都会震惊。这叫“好运”。“运气”本身是肯定的。毕竟偶然性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关键还是要看什么时候出现。
很容易进行比较。“命运”受先天和后天的影响和改变。“运气”是无法改变的,它是一个完全随机和偶然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确立命运”,因为“命运”是不可控不可知的,“命运”有先天的因素,但后天还是可以影响的。
可以说,“安身立命”是中国古代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安身立命”是中国古代人一生的追求。“终身”代表一种人生目标,即以自己的“命运”为基础,结合个人的志向,通过后天的效果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天命”是先天与后天的合力,要站在上面,达到“立命”的功能。
什么是“生活”?马上有人说“坚决”就是“下定决心”的意思。这句话是对是错。只说表面的东西,太简单了。如果只是一个简单的认定,那么多圣贤就不用一个接一个去研究了。“为生命而立”是为自己的生命而立并为之奋斗的指标,它隐含着三层含义,一是“认识生命”,二是“服从生命”,三是“为生命而奋斗”。“知命”就是要明白和明确自己与生俱来的“命运”,这种命运本来就很难改变,所以要“听天由命”。“顺从”就是客观认识现有条件下个人发展的上下限,这是人的最终归宿和出路。古人把这叫做“天命”,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论语》说“不知天命,不以为君子”,孔子的“知命从命”就是孔子尊重和顺应客观条件。“追求自己的生活”是在“知生活服从自己的生活”的基础上提出的,最能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是知道自己的命运的,也是顺应客观命运的,所以自然会想着通过后天自己的努力达到甚至突破上限。这叫“为自己的命运奋斗”,通俗点说就是为自己的命运奋斗一生。
儒家强调“自强不息”,这是儒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古代正统学说的基础。其余各派都强调自己是向内生的,要达到个人开悟的境界是极其困难的。从古至今能做到的人不多。儒家强调个人努力争取自我完善。只要我们不懈努力,积极进取,最终就能向“谋生”的目标更近一步。
要“确立”什么样的“命运”是另一个重要的话题,关系到个人以后的路该怎么走。从生活的全貌来看,“谋生”就相当于为它定下了基调。这就是人类自我的自由,其根源就在于前面提到的“庇护”。“安身立命”是“安身立命”的前提,也就是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园,找到自己的归宿,这就涉及到全面客观的自省和自省。只有在全面“知命”的条件下,才能“顺从天命”,最终成就“命”。这两者相互促进发展,共同前进。
人们想要设定什么样的“命运”是没有限制的,但他们之间会有差异。这里的竞争是和精神境界相匹配的。比如一个人,如果生来就以吃好睡好的香味为“命”,那就很容易成就,他就成就了他的“命”。但如果有人以全世界的幸福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境界就会高得多,他可能一辈子都难以达到这样的“人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我们常说儒家入世,是因为它讲“兼济天下”,是为他人的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