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名人都有哪些?

1,石涛(1642-1708),清初画家,原姓朱,名若吉,广西桂林人,祖籍安徽凤阳。小字是阿昌,有很多昵称,如迪达子,青香老人,苦瓜和尚,盲人老人。明朝靖江国王和南明元宗皇帝朱恒嘉的儿子。他们与弘仁、坤灿、朱耷并称“清初四僧”。?

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不仅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和革新者,也是一位艺术理论家。

童年后出家,住在安徽宣城敬亭山广教寺。他后半生四处游历,以卖画为生。早年师从宋元,画风疏朗,清丽干净。晚年用笔竖,墨法淋漓,风格多变,尤其是画册散文。花是潇洒的,天真的,清爽的;人物笨拙,简单,独特。

书法,诗歌。现存作品有《石涛罗汉百叶集》、《寻奇峰稿》、《风景与声音》、《竹石》等。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名言有“一画论”、“寻奇峰拟稿”、“笔墨当与时俱进”。

石涛的画构图新颖。无论是黄山的云烟,江南的水墨画,绝壁、枯树、西方寒鸦,还是平坦、深远、高远的风景,他都力求布局新颖,意境翻新。他尤其擅长用“截取法”,用特写镜头传达深刻的境界。石涛也讲气势。他的笔法奔放、淋漓、洒脱,不计较小瑕疵。他的作品有一种奔放的气势,以奔放的气势取胜。它产生了中国绘画在清代乃至近代的发展。

影响极其深远。有几部传世之作,如《寻稿奇峰》、《淮阳邱杰》、《汇泉夜淹》、《风景清》、《细雨松涛》、《梅竹》、《墨荷图》、《竹菊石》。他撰写了《苦瓜和尚画语录》,阐述了自己对山水画的理解,提出了“借古开今”、“我用我法”、“集奇峰尽稿”的绘画理论,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2.康有为(1858 —1927),原名祖一,本名广厦,本名昌肃,又名伊名、吉梗、西樵山、尤存搜、滑田友,广东南海县丹灶肃村人,号康南海。

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光绪五年(1879)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光绪十四年(1888),康有为再次进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皇帝要求变法,但遭到阻挠。光绪十七年(1891),在广州建立万亩草堂,并在此教授学生。

光绪二十一年(1895),得知签订《马关条约》,邀请1300余人写万卷书,即“写在公交车上”。

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变法开始。戊戌变法失败后,他逃到日本,声称手握圣旨,组织保皇派社团,主张开明专制,反对革命。辛亥革命后,作为保皇党的领袖,他反对* * *和谐制度,一直策划恢复溥仪。

民国六年(1917),康有为、张勋发动复辟,立溥仪为帝。不久,他们在当时的北洋政府总理段的讨伐下失败了。康有为晚年一直宣称效忠清朝。溥仪被冯玉祥逐出故宫后,曾亲自前往天津,参观溥仪居住的静园。

民国16年(1927)卒于青岛。作为晚清活动家,康有为倡导维新运动体现了历史进步的方向。但后来,他和袁世凯成了复辟运动的精神领袖。

3.谭嗣同(1865 . 3 . 10—1898 . 9 . 28),男,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他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

谭嗣同早年在家乡湖南倡导创办时事学院和南学研究所,并主办《湖南日报》。他还主张开矿,修建铁路,推动政治改革,推行新政。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他年仅33岁,是“戊戌六君子”之一。

谭嗣同一生致力于维新变法,主张中国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才能强大起来。公开提出废除科举、发展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主张。,是改革派中最激进的。

他早年在湖南推行新政,利用时事学堂培养了一大批维新派。后来参加并领导了戊戌变法(光绪二十四年),期间协助光绪皇帝进行变法,整顿吏治,革除坏政。最后,他以“甘愿用鲜血涂抹政治”的决心为改革而牺牲,传播新的资产阶级文化和思想,批判旧的封建文化和思想。

虽然资产阶级的博爱、平等、自由是假的,但他用博爱、平等、自由粉碎了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礼教。在旧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它在激烈的反封建专制主义中有其突出的进步性。

4.纳兰性德(1655 65438+10月19—1685 7月1),叶腊市人,郎家山人,清初诗人,原名纳兰成德。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爱新觉罗切,英国阿齐格王子的第五个女儿。

纳兰性德从小读了很多诗书,文武双修。他17岁进国子监,得到许的赏识,请他喝酒。18岁那年,他中考,次年成为龚氏。康熙十二年(1673),因病缺考进宫。康熙十五年(1676),宫考中举,考中第七名,出身秀才。

纳兰性德曾拜许为师。两年间,他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文集《通志堂释》,深得康熙皇帝赏识,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纳兰性德死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六月65438+七月1,65438),年仅三十岁(虚岁一)。纳兰性德词以“真”取胜,景物生动传神。其词的风格是“清丽婉约,哀婉倔强,飘逸深远,别具一格”。著有《通唐智集》、《方帽子集》、《饮水词》等。

纳兰性德的诗有348首(一个故事342首),涉及爱情友情、江南边塞、咏物咏史、杂感等。他写的是水荷,虽然作为作者经历过,诗作数量不多,视野不广,但他因诗而迷人,纳兰性德是个很有气质的人。

“纳兰词”不仅在清代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耀眼的地位。看纳兰性德的词风,清新秀丽,哀婉倔强,颇接近晚唐。而且他本人也非常欣赏李玉。他曾说:“花间之言,如古玉,贵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价值较低,李后主同时有其美,更令人迷惑。”此外,他的词还受到了花、颜等人的影响。

5.曹雪芹(约1765438+200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65438),本名詹,本名,本名,本名,本名秦普,是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祖籍辽宁铁岭,祖籍江宁。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院经历了奢华浪漫的生活。曾祖父曹被任命为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是康熙皇帝的保姆。祖父曹寅是康熙皇帝的班督和侍卫。后来被任命为江宁织造,还兼任淮河盐务巡察监台,很受康熙的欢迎。

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亏空被劫家产,曹雪芹随家人搬回北京旧居。后来,他搬到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帮助朋友为生。从此,曹家一蹶不振,日渐衰落。经历了人生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感到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

他鄙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清贫的艰苦生活。曹雪芹思想开放,爱好广泛,学过金石学、诗歌、绘画、园艺、中医、织补、工艺、饮食。他凭着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多年的艰辛,终于创作出了一部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乾隆二十七年(1762),他的小儿子早逝,他陷入过度的悲伤和悲痛之中,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除夕(12年二月)因贫病死。关于曹雪芹的卒年,还有乾隆二十九年(1764二月1)除夕和沈嘉初春(1764)的其他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