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程学院的历史沿革
1915,同济医学工程学校(有试点师)成立;1933同济医学工程学校(带试点系)改建为同济高级职业学校;
1949,学校解放后划归华东工业部领导;
1950,同济高级职业学校更名为同济高级工业学校;
1951年,从上海迁到南京;
1953同济高级职业学校在机械工程基础上成立南京机器制造学校。土木工程系迁出组建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南京建筑工程学院);
1958,南京机械制造学校升格为南京机械学院;
1959,南京机械学院转制为南京机械制造学校;
1983,升格为南京机械学院;
1993,南京机械学院更名为南京机械学院;
1998年4月由机械工业部划归江苏省管理;
2000年6月,南京机械学院和南京电力学院正式合并升格为南京工程学院。
上海开办学校
同济大学附属试点事业部(1915~1933)
1915,同济医学工程学校(有试点师)成立;
1933同济医学工程学校(带试点系)改建为同济高级职业学校;
同济大四工程期(1933~1953)
1932,“11·28事变”发生时,劳动大学江浦校区被侵华日军轰炸,劳动大学倒闭,其在校区附近的房屋、设备、房产全部被同济大学接管,并被勒令创办高等职业学校。当时学校名为“国立同济大学附属高级职业学校”,历时三年,招收初中毕业生,临时设置机械、土木科目。
1933年8月,招生。原计划招收50名机械类和土木类学生。后来由于考生多,成绩好,学校舍不得放弃优秀学生,最后交了54名机械专业新生,50名土木专业新生。
1935年5月,教育部增加学制一年,四年毕业,并将学校名称改为“国立同济大学附属高等工业职业学校”,简称“同济高工”。全国解放后,学校由工业部1950领导,正式命名为“同济高级工业学校”。
同济老年专科学校创建于1933,解放后脱离同济大学系统,1951迁至南京,可分为四个时期:江湾时期;抗日战争期间;回迁上海时期;搬到南京。
搬迁至江湾
当时学校位于上海江湾火车站劳动大学工程学院原址。学生人数:104 1933招生,1934、1935、1936每年秋季每科招生50人。中专四年制兼职教师主要有、薛志浩、向、陈一典(女,德)等三位博士,教授10人。据《同济大学校史》记载,“高级教师和教职员工由在德国留学的同济毕业生担任。他们致力于教学,教学质量很高。高职高专教材(唐颖、薛志浩、王守宝等主编)。)是一些国家职业学校的教材蓝图。”有些是德国技校的德语,参考手册也是德语的。
抗日战争与学校搬迁
抗战时期,同济高工六迁同济,千里穿千山,冒着敌机轰炸扫射,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在混乱中坚持开展教学工作。有些人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搬回上海
抗战胜利后,同济高工迁回上海市新城区江湾威德麦路370号(现邯郸路),在校学生约200人。这一时期是解放战争时期,也是学生运动风起云涌的三年。大四工科生齐聚同济大学爱国学生运动,奋勇抗争。1949上海解放后,同济高级工程师改为华东工业部领导,正式命名为“同济高级工业学校”,朱振德任校长。
搬回南京
1951同济高级工程师迁至南京中山北路200号。1953同济高工在院校调整中分为两个学校:在机械科学基础上成立南京机械制造学校;南京建筑工程学院是在土木工程的基础上建立的。1955以上两校毕业生仍持有同济高级工科毕业证。1954年,南京机械工业学校更名为南京机械制造学校,1童家山新建教学楼和学生宿舍竣工。此后,南京童家山1号(现江苏省委党校宿舍)一直是南京机械学院的校址。同济高工成立于1933,1953从同济系统退市。走过了20年,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同济高三学生不忘自己是同济人,但依然珍惜和怀念母校,他们积极参加学校重大活动。2002年,同济大学附属高级技工学校校友通讯编辑完成,提交母校备案。百年校庆期间,众多同济高科毕业生返校为母校庆生。
南京机器制造学校
1951年,同济高级工业学校从上海迁至南京市鼓楼区中山北路200号。
1953同济高级工业学校发展为两校:南京土木工程学校,在土木工程基础上成立,仍位于南京中山北路200号,1980升级为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在机械工程基础上成立的南京机器制造学校,位于南京市鼓楼区佟家山1号。学校于1958升级为南京机械学院。
南京机械学院
这两所继承同济高工衣钵的高等学府分别发展成为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和南京机械学院。之后,南京建筑工程学院于2001年5月与南京化工大学合并组建南京工业大学,南京机械学院于2000年6月与南京电力学院合并组建南京工程学院。2006年8月10日,江苏省委党校正式接管南京工程学院东校区,南京工程学院由此开始了江宁大学城的新阶段。从1954到2006年,学校在童家山经历了辉煌的52年历史。南京工程学院的前身南京机械学院与康斯坦茨工业大学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共同推进学校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并且是国内第一所数控技术专业大学,奠定了自动化领域的领先地位。康妮公司就是在这个时期诞生的。在机械工业部和德国巴伐利亚-福州市政府的支持下,南京数控培训中心成立。电气工程学院的历史沿革
1946江苏省成立苏州工业学校(“苏”);
1953,更名为苏州电力学校;
1954年更名为南京电力学校,校址由苏州迁至南京。
1986,南京电力学校升格为南京电力学院,创办江苏电力职工大学(联合办公);
1992,更名为“南京电力学院”;
2000年6月,南京机械学院和南京电力学院正式合并升格为南京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学院历史概述
苏州市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成立于1946年9月,简称“苏”,江苏省松江高级应用化学职业学校于1950年6月并入苏。徐乃馨等人先后担任苏的总裁。后来苏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更名为苏南苏州高级工业技工学校,随后学校又更名为江苏省苏州高级工业技工学校。1952江苏省苏州高级工业技术学校(机械系的一部分)参与了南京机械制造学校的合并组建,后发展为南京机械学院。65438-0953苏州高级工业技术学校(化学工程系的一部分)参与了重工业部杭州化学工业学校的合并组建,后发展为浙江工业大学。土木工程转入苏州建筑工程学校(苏州工学院),江苏省苏州高级工业技术学校于1953更名为苏州电力学校。同年65438年6月+10月,南京市征用土地233.5亩,建设新校区(即原南京工程学院草场门东校区)。1954年6月,苏州电力学校(部分)迁至南京,改建为南京电力学校。此后,南京市鼓楼区北京西路74号为校址,学校在这里历经了51年的风风雨雨。1983南京工业学校成立,隶属于国家核工业部。
2001,并入南京工程学院。2000年6月,南京机械学院与南京电力学院合并,组建南京工程学院。
2001年3月,原核工业部直属南京技工学校并入南京工程学院。
2003年,南京工程学院江宁学院主校区开工建设。
2005年6月,165438+10月,南京工程学院与南京艺术学院举行老校区置换协议签约仪式,结束了南京工程学院在石头城下的时期。
2006年8月10日,江苏省委党校正式接管南京工程学院东校区。
2010,南京工程学院成为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110 6月10,南京工程学院正式获批硕士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招收机械工程和电气工程专业工程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