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毅为落选院士抱怨海归不搞关系,被淘汰
《饶毅为落选院士投诉海归不搞关系被淘汰》6月5438+2月11报道。新增院士名单发布几个小时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写了一篇4000多字的博文,题为《解剖“逆淘汰”社会现象的一只麻雀》,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石鸣不平。
难以理解的“逆淘汰”
“石一定会进入下一轮”,在石首轮评审被淘汰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力挺。
两人都是“海归”,执掌清华,北大。他们在这次院士选举中呼声很高,但都失败了。
在昨晚的一篇博文中,饶毅直言不讳地指出,他所在的生命科学与医学系的选举结果是“逆淘汰”,令人费解。
在谈到石等人落选时,他总结说,在现在的院士评选中,注重的不是学术水平、年龄、学术资历和对国内科学的贡献,而是“在某些人面前低头排队的时间有时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海龟”被打压?
第一轮被“刷”的时候,饶毅认为不是学业原因,而是“没有关系”。然而昨晚,他却把矛头指向了中国的不良文化,认为院士遴选中“逆淘汰”的原因不是科学院的制度设计和程序,而是“排斥人才”、“惧怕人才”、“拒绝人才”的文化。
谈到个人经历,他说,在同龄的科学家中,很多人之前关系很好,但他回国后就“变脸”了。“海龟”为什么挑剔?寨主不看人才,更看重结拜兄弟敲山震虎,是否有“拒才”的习俗?他提出了问题。
史之前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说过“科学是高尚的,但科学家不一定高尚,所以不要混淆这两个概念”。在他看来,国家太注重外貌和头衔了。
“青春”是一把双刃剑。
饶毅之前提到一个现象,国际优秀大学晋升副教授,在国内可以当院士,让国内比较优秀的科研人员提前结束了科研活跃期。
中科院院士在年轻化的同时,也更早面临诸多“诱惑”。因此,工程院连续几年致函新院士及其所在部门和单位,提醒院士避免参加各种与专业无关的评审、鉴定、咨询等活动。
宣布不再竞选院士的饶毅在海外时曾写信建议,将当时的“学部委员”改为“院士”,以示对科学家更多的尊重,现在又建议将“院士”改回“学部委员”,让学术荣誉回归学术圈。
如今,他正在练习今年8月底的“挑战书”,想和十年后当选的院士比一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