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正花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教授。
“老师,补血的方子里除了补血的药,还有什么常用的?”学生问。严正花脱口而出:“血非自生,需药生阳,血自旺。”这句话出自李东垣的脾胃学说,说明严正花对医学经典有很深的认识。
严正花,男,1920,江苏丹阳人。14岁时,师从依桐著名儒医戴雨三学习中医。他从背诵经典文章开始,进入黄绮。戴先生要求弟子熟读四书五经。其间,严正花背诵了《内经》的大部分内容,《伤寒论》的全部内容和《金匮要略》中的方剂,奠定了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据说“一个男孩的工作将使他受益终生”。严正花年轻时背诵过四部经典著作,其中很多都是背下来的。以他一生的医生生涯,他在八十多岁时仍能流利地背诵它们。
回忆起年轻时学医的历程,严正花说:“当时是为了学一技之长,谋生,后来越来越喜欢中医了。”
谈到对他影响最大的人,阎老说杨是最好的。“如果没有跟杨老师学习,我可能要长期摸索积累临床经验,所以直接跟名医学习是学习中医的绝佳途径。”
师从江苏名医杨,17岁。杨是晚清学派著名中医马培智的弟子。他的名字叫镇江、浙江、安徽三省,每天求医的人超过100人。师从杨3年,白天随老师出诊,晚上住在杨老师家,整理病例,背诵医经,练字,学古文。的真知灼见、勤奋好学深得杨赏识,得《派》真传,成为派第四代传人。
20岁的老师,回到李,挂壶求教,在丹阳小有名气。1947参加丹阳县中医统考,排名第一。他发起了两所中医学院的中医学科建设;主编了新中国第一部中医讲义,主持编写了第一版中医高等院校中医教材,主编了第一部中医高等院校中医教学参考丛书。
这位成为中医顶尖学者的民间医生,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大学教授,更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新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中医奠基人之一。
严正花回忆说:“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上大学对中国人来说不是一件普通的事情。只有少数人有幸进入大学校门。”毫无疑问,严正花是幸运的。1955年3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新成立的南京中医学院(南京中医学院前身)深造。
65438-0956留在南京中医学院,在那里任教,任中医教研组组长。当时中国刚刚开始建立中医学院,还没有中医教材。严正花夜以继日地工作,在几个月内编著了适合中医本科学习的第一版《中医讲义》,为南京中医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前身)的建立和中医课程的开设创造了条件。
1957北京中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刚刚成立。在卫生部的要求下,严正花被调到北京中医学院任教。当时学校只有四个老师。严正花一到就开始教授中医课程,并负责组建中医教研组。他是教研组的第一任组长。65438年至0958年,严正花负责筹建中医系,两年后发展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是中国最早的中医高等教育系之一。严正花为中医教研室主任;1985中医研究院成立,严正花任名誉院长。
在中医教学中,严正花以药物的功效和主治为核心,用性味归经理论进行阐述,结合临床实践讲授药物的配伍、剂量、用法和禁忌症。他带领老师们摘抄文献卡片,编写中医讲义,建立了学校最早的中医标本室。他还带领学生在山上采集草药,制作标本。他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为北京中医学院的中医教学奠定了基础。
在中医药领域,20世纪60年代,严正花和成都中医药大学凌义奎教授建立了《中药学》教材的理论框架,并制定了中医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从65438年到0959年,严正花和凌翼逵主持编写了第一版《中国高等中医教科书》。1963年,严正花主持了该教材的修订和审定,以严正花为副主编,被称为“第二版教材”和“第五版教材”。《中药学》教材的出版,确立了当代中医院校中药学教学的基本框架和内容,也奠定了严正花作为新中国高等药学教育的主要奠基人和奠基人的地位。
在53年的教学生涯中,严正花在编写、修订、丰富和完善中国药学教材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65438-0986年,由他主编的《临床实用中医》出版,成为全国各地中医的重要参考书。1991年,由他主编的《高等院校中医教学参考丛书》出版,成为中医权威范式。2008年,由他主编的《严正花中医讲义》出版,奠定了中医临床的基本内容。目前,严正花还担任《中医》教材的主审法官,该教材是新世纪中医院校“十一五全国本科规划教材”的版本。在长期的医学教学中,他坚持写作,发表的作品达600多万字。
严正花高度重视中医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精心培养每一位在身边工作的中青年教师,指导他们备课、讲课、编辑讲稿、撰写文章和书籍、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中医教学整体水平跻身全国领先行列。2007年,这支教学团队获得教育部全国中医教学团队和北京市中医优秀教学团队。
几年前,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经常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做笔记。这位老人就是严正花。几十年来,每一个中医教研室的研究生、博士生、青年教师都尝试过讲课,他都要坐在教室里亲自讲课、指导。53年来,他先后带教了39名徒弟、师傅、博士生,培养了数千名成为杏林栋梁的中医学子。他传播了“黄奇”一词,不愧为中医。
“看到自己的学生成为中医栋梁,是最幸福的事。”当严正花谈起桃李满天下的学生时,他的脸上充满了自豪。
严正花从教53年,致力于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严正花从1962升副教授,1978升教授,1979升硕士生导师,1986升博士生导师。先后在中医学院、本科、西中班、中医研究生班等几十个班级,为上千名学生讲授临床实践。同时,先后带教了5个徒弟(高云燕、常、张兵、、高承启),培养了19名硕士生和13名博士生。
严正花教得好,不仅传授书本知识,还结合科研培养中医接班人。
严正花在药性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医药专家。比如徒弟张兵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郑虎战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他的徒弟高云燕、邓娟学术造诣深厚,研究生王玉洁、周平安、刘玉德、王志斌等成为各高校、科研院所的领军人物。
严正花认为人体衰老与体内阴虚血瘀有关,因此提倡滋补肝肾阴、活血化瘀的学术思想。他指导博士生郑虎展和黄辉从事这项研究,现在黄辉是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副研究员。
在中医防治疑难病的研究中,指导博士生王志斌、苗明三、梦洁及其弟子张兵、邓娟、高承琦进行脾胃病、呼吸系统疾病、高血压等疑难病的中医防治。
秉承严正花教授的学术思想,这些学生都成为了优秀的中医药专业人才,为中医药的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
严正花精心培养学生,学习上力求严格,生活上宽厚仁慈,对待学生像慈父一样。常师从阎老多年,后成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60岁时,他还经常陪着颜老出诊、抄药方。常还记得20年前老师亲手做的美味红烧鱼。“那时候每到周末,阎老的家就成了学生改善伙食的‘大食堂’。”
严正花(1990)被国家人事部和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指导老师”;2007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优秀导师”称号。
严正花因为对中医事业的执着和热爱,成为我国著名的中医、中医学家和中医教育家。“文革”期间,高校停止招生。但为了培养中医接班人,严正花在下放河南工作时,积极与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沟通,要求开设中医班。工作之余,我会给学生们讲中医课程,尽我所能减少文革给中医带来的损失。此外,严正花要求他的后代学习中医,如二儿子从事中医,小女儿从事中医图书管理。2006年,他的孙女高燕以高分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最让严正花欣慰的是,中医事业可以在学校和家里传承下去。
孙女高燕自从上大学以来,每个星期六都跟着爷爷。她告诉记者,我从小和爷爷一起生活。在我的记忆中,爷爷总是抱着书坐在桌前,时而记笔记,时而像古人一样吟唱,时而拿起毛笔练字。得知自己考上了北京中医药大学,爷爷高兴极了,写了陆游的诗:“古人学无所成,长幼始长,纸浅不知所云”来鼓励我。精通药性,勤于临床。用药提倡四两百斤,没有大剂量,也没有大剂量,所以见怪不怪是常事,而药方可见孟河医风。
“我有肾病。两个月前来看过颜老,很有效果。今天,我第二次来了。没想到颜老对我的病情知道的和家人一样清楚。我真的很感动。”一位刚从门诊出来的患者告诉记者。
在教授中医的同时,严正花从未放弃中医的临床实践。他说:“要成为中医名医,首先要成为中医名医,两者相辅相成。”现在他已经89岁了,还在看病人,而且每次出诊都要记录每个病人的病情、诊断和用药情况,坚持写病历。每一个患者,颜老都在我心里。
怎样才能成为名医?严正花回答说:“要想成为名医,必须熟悉药性,合理应用;我们必须要有早期的临床试验,更多的临床试验,努力搞清楚经验,积累经验。”严正花在弱冠之年独立行医,在接下来的70年里从未间断。即使在“文革”期间,他被派到河南商丘工作,工作之余也坚持为当地人治病。勤于临床实践,探索药物的性质,使严正花成为一位医、药兼备的民族救星。
“医学的基础是外科的技术。”严正花遣方药,崇尚和平,平时求变,成就斐然。
内蒙古一位40岁患者,因经常吸烟、饮酒、吃羊肉,咽喉部形成1cm× 1cm的溃疡面,严重影响进食。他被转移到几家大医院,一直没有好转。他经朋友介绍找到了严正花。吃了两个星期的中药就可以吃了,很快溃疡面就神奇的消失了。
还有一个中年妇女子宫出血。在北京某大医院住院三个多月,出血未尽。后来,她只吃了严正花开的一些中药来控制出血。
像这样反复放纵的案例在严正花的医疗记录中比比皆是。
“用药的时候就懂药了,就能好好利用。”严正花总结了开药的经验:巧用多效药,善用温和药,慎用毒性药,同名药分开用,不分处方,按证发药。
为了治疗复杂的疾病,严正花经常根据治疗的需要整合几个处方。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咳嗽痰多、头痛鼻塞流涕、咽喉肿痛痒、胸闷等症,严正花将银翘散、苏星散、止嗽散合二为一,加减应用,命名为《感冒发热咳嗽方》,疗效极佳。
严正花擅长看病、教学和科研。自1986开始研究治疗小儿热证的中药新制剂“黄智华口服液”。该药于1997获得国家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新药证书,上市后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他善良真诚,言必信,行必果。“德接近佛,技接近仙,质技在末,德艺双馨。”人们这样说他。
病人第一是严正花高尚医德的体现。2003年4月,非典肆虐的时候,83岁的严正花仍然坚持走出诊所。学生打电话劝他几天不要去看医生。他说,“作为医生,这个病太吓人了,不敢出去看病。那我们的病人应该看谁呢?”有一天,我们学校一个学生发高烧来看他,他对他进行了认真的辨证论治,使他的病情得到了控制。严正花建议将他转到医院系统治疗(该学生后来被确诊为北师大唯一的非典病人),该学生很快康复,严正花及其家人被药物隔离。
严正花是病人的知心朋友。他不仅给病人心理上的安慰,还试图通过开药来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在治病的前提下,他不开昂贵的药和与治疗无关的检查单。
严正花一直秉承着“精于专业,厚德载物”的大医精诚风范。虽然是名老中医,但他淡泊名利,谦虚团结同事,* * *求发展,学术上不互相贬低,不争地位,在荣誉地位面前一直很低调。
那个时候的小男孩,如今已经成为“中医大师”。他谦虚地说:“我只是做了一个医生和老师应该做的事,没想到会获得很多荣誉。我有责任继续培养学生,治疗病人。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会继续工作。”颜老的敬业精神闪耀着国医大师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很多人觉得读颜老的方子就像在欣赏一幅绝妙的书法作品。严正花从小就喜欢书法。他经常用毛笔用小楷写药方,每个病人都必须珍藏,这不仅是因为他娴熟的处方技术,也是因为他高超的书法艺术。
严正花的长寿与他的健康态度、生活习惯和饮食密切相关。他擅长古代文学,经常写诗抒发抱负。比如伍子胥除夕,他写了一首诗:“岁月随鞭炮声而动,国富民富过年;一家人其乐融融,无限风光在眼前。”他热爱运动,坚持晨跑,或者打太极拳,自己做健身操,练气功。他不抽烟,偶尔喝少量黄酒或葡萄酒活血不伤脏腑;我习惯了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也经常用滋补品来帮助正气,比如服用人参茶,让正气藏在里面,邪不燥。
严正花曾三次出国访问和讲学,去过朝鲜、柬埔寨和日本。“我最难忘的是1976去柬埔寨执行援外任务半年,为当地举办中草药班,帮助创办药厂,编写了《柬埔寨常用草药》和《柬埔寨药方集》两本书。”他曾经拒绝了许多国家的优厚待遇和高薪聘用,兢兢业业地为中国的中医药事业工作。他无愧于中医大师的称号。
采访快结束时,记者问严老,他最大的期待是什么?他在记者的采访笔记本上认真地写道:“进一步用现代科技研究中医,实现中医现代化和国际化!”苍劲有力的字迹印证了这位89岁的国医大师对中医药发展的信心和期待。1920,江苏省丹阳县人;
1934,依桐儒医戴雨三学医;
1937派代表医师马培智第三代传人杨为师。
1940年,悬壶济世;
65438年至0956年在南京中医学院任教,担任中医教研组组长,编写了第一部中医讲义;
65438-0957调入北京中医学院,任中医系中医教研室主任;
1962,加入中国* * *产党;
1978,晋升教授,获批硕士研究生导师;
1984,获批博士生导师;
1986《临床实用中医》出版。
1990年被国家人事部和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导师,传承一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
199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编的《中药学教学参考丛书》出版。
1997,卫生部牵头的“黄智华口服液”获得新药证书;
2003年被授予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
2006年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
2007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培训项目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全国老中医专家经验传承优秀导师”称号;
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严正花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被列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
出版了《严正花中医讲义》;
2009年,北京成立“严正花名医工作室”;
被授予“北京市国医大师”称号,全国首个“国医大师”称号,中医药学会终身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