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板报上“心理健康”的相关内容
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环境,具有完善的人格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能维持正常的调节能力。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己,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保持心理平衡与协调,已经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英语翻译倾向于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
人的身体健康有标准,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有标准。但是,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并不像人的身体健康的标准那样具体和客观。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和维护人们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人们掌握了人的健康标准,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如果发现自己心理状况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远远达不到心理健康标准,就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达到心理健康的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精神状态严重偏离心理健康标准,要及时就医,早诊断早治疗。
心理健康包括
现在精神健康的标准定义如下:
一是有足够的适应性;
二是可以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第三,人生目标现实;
第四,不脱离现实环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七、能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八、能适度发泄情绪,控制情绪;
九、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可以发挥个性的有限作用;
十、在不违反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是一种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的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和虚弱。”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可以看出,它明显不同于我们传统的理解:它包含三个基本要素:(1)身体健康;(2)心理健康;(3)具有社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是国际公认的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整体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不可分割。这是健康概念的精髓。
很多人认为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两个不相关的概念。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在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心理健康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如果一个人性格孤僻,心理长期压抑,就会影响激素的分泌,降低人的抵抗力,疾病就会乘虚而入。如果一个健康的人总是怀疑自己有什么病,他就会整天抑郁,最终真的会生病。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面要注意合理的饮食和体育锻炼,另一方面要陶冶自己的情操,开阔自己的心胸,避免长时间处于紧张的情绪状态。如果觉得自己的情绪持续不开心,要及时进行心理自我调节,必要时去心理门诊或心理咨询中心求助,保证自己整体的心理和生理健康。
随着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的社会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工业化、现代化、社会化、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时间越来越宝贵,人越来越会赚钱;自主的、创造性的、高级的智力劳动越来越多;人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每个人都难免要处理微妙复杂的人际关系。各种竞争的激烈程度越来越强烈,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和社会地位的差异也越来越明显。
现实生活中,很多所谓的正常人,整天都是悲伤烦躁,靠安眠药度日,长期在抑郁绝望中挣扎痛苦,甚至走向自杀的死胡同;有很多人终日以酒为伴,一醉方休,打人骂人;有很多人是敌对的,冲突的,诉讼的,犯罪的;很多人经常感冒,患高血压、关节炎等非器质性疾病,甚至患绝症、早逝;有很多人是无能的,失意的,贫穷的,可怜的;学习不好的同学很多;被性问题困扰的人很多;有很多人与人相处不好,整天疑神疑鬼;许多家庭因其成员的精神疾病而极度苦恼;很多夫妻不同意,吵架,打架,离婚。
如上所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心理健康,但因为我们在生活过程中遭受的心理伤害。生活中所谓的正常人,其实并不是处于人的最佳状态,而是处于人的最佳状态和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我们其实离大自然赋予的能力还很远。
生活在如此复杂混乱的环境中,要求人们有更高的心理素质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现在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越来越关注自己和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亲友的心理健康。
让我们用心理科学来维护自己和亲友的心理健康,以更好的身心状态工作生活,享受生活。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1)智力标准。正常的智力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健康条件,良好的智力水平是一切社会人学业成功、事业成功的心理基础。用智商值来表示。智商≥90是正常的,上不封顶,下< 70是智障。智力异常的人不可能心理健康,但智商并不能说明一个人的成就,高智商也不能保证心理健康。所以,智商高的人不要幸灾乐祸。
(2)情感标准。情绪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求的一种主观体验。情绪稳定,而且心情愉快是情绪健康的标志,而情绪变化应由适当的原因引起,也要有适当的情绪反应程度。
(3)意志标准:指人有意识地确定活动目标,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重重困难以达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是做任何事情成功的阶梯。如果你太优柔寡断,犹豫不决,深思熟虑或鲁莽,草率等。,是意志不健康的表现。
(4)社会适应能力标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主要包括:①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2)能建立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能适应周围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既治病又致病。因此,和谐的人际关系对身心健康是必要的。③处理和应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能力。如决策、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情绪控制、心理换位、人际交往等能力。
(5)“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基本一致。研究证明,未能有效面对现实,处理好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是导致精神障碍和精神疾病的重要原因。所以我们要面对现实,把握现实,积极适应现实。
(6)心理活动的特点要符合年龄和性别的特点。人的一生经历不同的年龄阶段,每个年龄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
(7)专注力。注意力是一切活动成功的心理保证。如果一个人缺乏专注力和稳定性的能力,就不能很好地完成有目的的活动,比如儿童的多动症,成人的焦虑抑郁。一般5~7岁的持续注意时间约为15分钟;7~10岁为20分钟;10~12岁为25分钟;02以上的人65438+30分钟,甚至更多。
(8)健全的人格。心理健康的最终目的是保持人格的完整。健康的人格意味着对他人的包容、接纳和善意,而不是斤斤计较、抱怨他人、百般挑剔,应该有自知之明,能够正确评价自己。也就是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9)在不违背大家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独特的人格特点。
(10)能够在不违背社会伦理和法律的前提下,适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
有专家预测,在21世纪,精神疾病将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对多个国家的调查研究证明,全球约有1/3的人口在任何时候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在我国,最新的全国4 ~ 16岁儿童心理健康调查发现,我国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率高达13.9%。有关部门还对中小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约有2/5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些数据表明,年轻人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疾病比成年人更严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变迁必然冲击家庭、学校、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人社会的各种社会矛盾、人际矛盾和诸多心理冲突也必然从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中突出反映出来。不成熟的心智承受着几代人的压力,社会变革中的断层和羁绊束缚着孩子们的心灵和手脚,这一切都不能不让人担忧。但是,只要及早重视和预防,现在开始努力也不迟。家长和老师真正理解我们的孩子,帮助孩子走出内心的“迷宫”,这很重要。
心理健康标准(中学生)
一个人的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那么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呢?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曼曾提出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10标准:
1,是否有十足的安全感。
2、你是否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行为。
3.你的人生理想和目标是否现实。
4.能和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联系吗?
5、是否保持自我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你能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吗?
7.你能保持适当良好的人际关系吗?
8.你能恰当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吗?
9、是否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有限的发挥自己的个性。
10,是否在社会规范范围内,适当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中国大陆学者王登峰从多方面总结了研究成果,提出了几个关于心理健康的指标:
1,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了解自己,接纳自己,有自知之明,即能够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绪、优缺点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不会对自己提出苛刻的期望和要求;你也可以为自己的人生设定现实的目标和理想,这样你总是对自己很满意。同时,你可以努力开发自己的潜力,即使无法补救,也可以稳妥处理。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缺乏自知之明,总是对自己不满意。因为设定的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客观距离太远,他总是自责,居高临下。我总是要求尽善尽美,却做不到尽善尽美,所以总是和自己过不去。导致我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无法摆脱我感觉自己将要面临的心理危机。
2.接纳他人,善待他人。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纳自己,也能接纳他人,接纳他人,认可他人存在的重要作用。他能被别人理解。被他人和集体接纳,能与他人沟通交流,人际关系和谐。我可以融入生活的小团体,我有强大的音乐团体。和闺蜜在一起的时候可以很开心,一个人静心的时候可以很孤独。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如同情、友好、信任、尊重等。)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如怀疑、嫉妒、敌意等。),所以是适应能力强,在社会生活中有足够的安全感。一个不健康的人,总是不同于集体,与周围的环境和人格格不入。
3.热爱生活,愿意工作和学习。
心理健康的人珍惜和热爱生命,积极参与生活,在生活中享受生活的乐趣。他们在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从工作的结果中获得满足和鼓励,把工作当成乐趣而不是负担。他可以把工作中积累的各种有用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储存起来,随时可以方便地提取出来,用于解决可能遇到的新问题,克服各种困难,使自己的行为更有效率,工作更有成效。
4.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和接受现实,能够主动适应现实,进一步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
能够对周围的事物和环境做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联系,不仅有高于现实的理想,而且不会沉溺于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奢望。他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能够妥善处理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现实,不敢面对现实,没有足够的勇气接受现实的挑战,总是埋怨自己“生不逢时”,或者埋怨社会环境对自己不公平,所以无法适应现实环境。
5、能协调和控制情绪,并有好心情。
心理健康的人在快乐、乐观、愉快和满足等积极的情绪状态方面总是具有优势。虽然会有悲伤、烦恼、忧愁、愤怒等负面情绪体验,但一般不会持续很久。他能恰当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快乐不疯狂,烦恼不休,胜不骄,败不馁,谦卑不卑,有自尊,在社会交往中不自负不恐惧,对得不到的东西不贪多,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努力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对能得到的一切都感到满意,永远开朗乐观。
6.和谐完整的人格。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的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理想、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都能均衡发展,其人格在人的整体精神面貌中得到完整、协调、和谐的展现。思维方式温和合理,人能够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不会对外界刺激产生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能够与社会的步伐合拍,与集体融为一体。
7.智力正常。
正常智力是人们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智力是人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和操作能力的综合。如果一个人是智障,就不能认为是心理健康。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在人类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有相应的不同心理行为,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有与大多数同龄人一致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偏离其年龄特征,一般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参照以上标准来考察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心理健康需要临床心理学家的检查和诊断的帮助,我们不能随意为自己和他人下结论。
关于心理健康标准,不同国家的专家有不同的理论依据和具体标准,而在中国,根据国情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国内最新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应包括以下八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I .正常智力
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然和社会,头脑清醒,能以积极正确的态度面对现实问题、困难和矛盾,既不回避,也不空想。智力包括观察、记忆、注意力、思维和想象力以及各种操作能力。
第二,情绪反应温和
情绪表现乐观稳定,心胸开阔,对一切都充满希望,既不为琐事烦恼,也不冲动,能保持平常心,用愉悦的情绪感染人。
第三,意志品质是健全的
在言行上表现出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自制力,既不任性,也不盲从;在实践中注意培养自己的果断和坚强,经得起挫折和磨难的考验。
第四,自我认知正确,
在群体中有自知之明、自信、自尊、自重,很少自卑,也不鄙视别人;对自己的优缺点有正确的评价和要求;在实践中不断开发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
第五,人格结构日趋完善
人格是一个人经常且本质上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需求、动机、兴趣、意志、人生观等心理倾向。)和个人心理特征如能力、气质、性格等。人的生活条件、文化教育、生产和社会实践越优越、越丰富、越完善,人的人格结构就会得到越完善的保障。目前,整个教育体系正在进行全面改革,注重将青少年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综合素质教育,为人们人格结构的完善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六、良好的人际交往
愿意并善于与人沟通,能够与大多数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重视友谊,不拒绝他人的关心和帮助。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如热情、坦诚、尊重、信任、包容、和谐)多于消极的态度(如嫉妒、冷漠、怀疑、小气、关心);能很快适应新环境,融入他人。
第七,举止得体,
生活态度积极珍惜一切学习和工作的机会,在行为上表现出独立性,不以他人的好恶作为个人行为的依据,既不盲从也不动心,能有所为有所不为。
八、适度应对
对外界事物的反应和活动的效率是积极的、主动的、富有成效的。不冲动,不浮躁,也不敷衍[1]。
变态心理
心理异常的本质是异常心理的成因、机制和心理结构。心理异常是大脑结构或功能的紊乱或人对客观现实反映的紊乱和扭曲,它不仅反映了个体自我概念和某些能力的异常,还反映了社会人际关系和个人生活中的适应障碍。
但要清晰地区分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并不容易。
目前,最常用的区分标准如下:
自我评价标准:如果你认为自己有心理问题,当然这个人的心理不会完全正常,但一般也不可能有大问题。心理基本正常的人,完全可以感知到自己的心理活动与之前的不同,自己的心理表现与他人的不同,等等。这种自我评价在精神病学上被称为自知力。
心理测验标准:心理测验只能通过代表性抽样、正常样本的建立、测验信度、测验效度和方法的标准化来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专家的主观看法。但心理测试也有误差,目前不能代替医生的诊断。
病因病理分类标准:这个标准是最客观的,是把心理问题当作躯体疾病来对待的医学标准。如果一个人的心理现象或行为能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依据,就认为他有精神疾病。其心理表现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病因被归结为脑功能障碍。
外在评价标准:人的心理活动总是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大家都觉得某人有问题,一般都是正确的。即使旁边的人没看到,专业人士也能通过各种表现判断当事人是否有问题。
社会适应标准:正常情况下,人体维持生理和心理平衡的状态,人能根据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和改造环境。因此,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能够按照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即其行为符合社会规范,是适应性行为。如果一个人由于器质性或功能性缺陷而导致能力受损,不能以社会认可的方式行动,从而使其行为后果不适合自己或社会,则认为他有心理异常。
1忧郁由于各种原因,青少年会郁郁寡欢,郁郁寡欢,沉默寡言。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就要充分重视了。
2陕西通就是斤斤计较,心胸太狭隘,不能包容或理解别人。我也很担心小事,爱钻牛角尖。
3嫉妒当别人比自己优秀时,会不自然,不舒服,甚至有敌意。更有甚者,他们甚至通过打击和诋毁来发泄内心的嫉妒。——成长中的七种不健康心理
4惊恐对环境和事物有恐怖感,如怕针、怕黑、怕鬼等。轻者心跳剧烈,手抖,重者睡不着,失眠,梦中尖叫等。
5残忍有点猥琐。不开心就会发泄到别人身上,就会打骂。还有人会为了自己的开心去逗别人,去嘲笑别人,没有暖心。
敏感意味着紧张和偏执,人们往往把别人无意的话语和不相干的举动当成对自己的蔑视或嘲笑,因此喜怒无常,情绪变化很大。
7自卑对自己缺乏信心,认为自己各方面都不如别人。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它总是把自己当成不如别人的人,抬不起头来。这种自卑心理严重影响了自己的心情,对自己缺乏兴趣,感觉太压抑了。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每年有超过10万人企图自杀。功能残疾最大的前10种疾病中,有5种属于精神障碍;据估计,到2020年,中国的神经精神疾病负担将上升到疾病总负担的四分之一。在中国,保守估计一生中需要接受专业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的人约有654.38+0.9亿。调查显示,在6543.8+0.3亿人中,各类精神障碍患者超过6543.8+0.6万人,在6543.8+0.5亿青少年中,受情绪和压力困扰的青少年有3000万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吴瑞华认为,缺乏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是中国自杀率相对较高的原因之一。心理咨询与压力管理专家郝斌老师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当你在生活中遇到烦恼,准备选择心理咨询师走进咨询室时,应选择有心理学、医学或教育背景,受过专业训练,长期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经验丰富,并得到专业心理治疗协会或社会认可的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流派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有精神分析疗法、心理动力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现实疗法、行为疗法、互动疗法、格式塔疗法和理性情绪疗法。据美国心理咨询协会统计,有记录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多达300种,而且还在不断增加。美国心理学家佩里·兰登(Perry Landon)认为,所有这些疗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认知洞察”疗法,旨在通过改变和改善人们的认知方式来解除人们的心理困惑和障碍。另一种是“行为修正”疗法,旨在通过建立新的条件反射来纠正人的不良行为。事实上,在具体实践中,人们往往两者并用,相辅相成。
我国政府为青少年所做的努力
为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配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在总结北京市、西城区、东城区部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区(实验学校)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在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专家教授的指导下,在北京市西城区教委心理咨询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下,以解决中学生心理问题为目的, 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为学校和家庭分担心理健康教育的压力,营造健康、和谐的学校、家庭和社会氛围,18电视剧《解放你的心灵? 是通过电视拍摄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透视。
为适应学校教学周期(实际教学时间约为15周)和授课时间(45分钟),本电视剧分为18集(含教师心理健康指导3集),每集25分钟。影片对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每周播放一次。每集播出后,可预留20分钟课堂提问和讨论时间。
根据A.C. Nelson和央视大二最新做的收视率调查报告,央视的《心理访谈》和北京电视台的《生活广角》在收视率和观众评价上都处于领先地位。根据对其节目形式和内容的研究,结合当今观众尤其是中学生的观看习惯,本片在拍摄形式上以案件为核心,主持人和专家访谈事件,做到事件和评论并存,感性和理性并重,配合相关素材和场景再现,最大限度保证节目的观看效果和传播效果。
《自由的心灵——青少年心理健康透视》VCD光盘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指导,书院音像出版社出版。
第1集“我的翅膀硬了?学生如何处理与父母的关系?
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学生需要家长知道他们对一个事件的感受和想法,家长也需要在生活和学习上引导孩子。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和家长之间普遍存在沟通困难。本片再现了一个家长的心路历程,让孩子从中了解家长的感受和难处,再通过专家点评,让学生和家长了解和掌握双方有效沟通的技巧。
第二集「老师为什么不喜欢我」学生如何处理与学校老师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学生喜欢一个老师,一般是喜欢他的班级,所以成绩比较好,否则正好相反。针对这种现象,本片试图通过实际案例的展开和分析,解决学生和老师之间的问题。
《主动伸出友谊之手》第三集学生如何处理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
通过短片的内容和专家的点评,引导学生在陌生的环境中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在熟悉的环境中引导学生与人交流,从而树立学生正确的交往观和友谊观。
第四集《我的假期我做主》学生如何安排假期生活?
什么样的节日才是有意义的节日?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假期生活?如何兑现你的假期计划?本片将通过实例和专家讲解给出答案。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