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和城市规划与发展
(1.北京公共卫生饮用水研究所;2.中国水利学会)
水是世间万物存在的基础,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浓缩,也是创造文明的人类可以居住的居所。由于水的短缺和污染以及城市化的发展,水与城市的关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重视。
第一,城市的诞生和发展
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人类都是靠水生存的,很多城市都是因为水而自然诞生的。在城市诞生的过程中,水直接影响着城市的风格和布局。水在城市中的作用是全方位的,始终如一的。
在中国古代,城市和城镇之间的交流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内河航运发展和扩大的,特别是连接全国的大运河,培育了一大批著名的城市和城镇。隋唐时期,贯穿东西的隋唐大运河孕育了长安、洛阳、汴梁等一批著名古都。元朝以后,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因与杭州、南京、北京等大城市的联系而更加繁荣。同时,运河沿线形成了扬州、淮安、徐州、济宁、聊城、临清、德州、沧州等一大批与之密切相关的中小城市。可以说,如果当时没有水,没有水运,很难想象这座城市会如何发展繁荣。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都与水息息相关。古埃及文明诞生于尼罗河,古印度文明发源于恒河,古巴比伦文明诞生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两岸,黄河文明成为中华文明的母亲河。现代城市大多是在古镇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国内外很多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大多位于大江大河附近,比如中国的珠三角和沿江城市,欧洲的莱茵河经济带,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水,城市的发展也促进了水产养殖和水文化的发展。然而,城市的快速发展和扩张也给城市带来了水问题:缺水和水污染。
水让城市充满活力,缺水让城市衰败。河南开封朱仙镇,中国古代四大名镇之一,北宋时位于运河中转区的水陆枢纽,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水陆码头。后来运河连年堵塞,水运不畅,商贸衰落,城市失去了活力,成了一座鲜为人知的荒凉小城。其他三镇,即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和湖北汉口,仍然以水的活力而闻名。
现代城市的发展和繁荣也得益于水及其文化的发展。“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之所以闻名于世,正是因为它美丽而干净的西湖。相比之下,武汉的东湖,除了是全国最大的湖,是全国第一批顶级的4A景点之外,似乎并没有让人多想,导致“东湖之大,西湖之名”的评价。除了与西湖相比文化底蕴差,水质恶化、湖泊一度被占、资源流失也是困扰东湖发展的原因之一。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都江堰市因2000多年前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工程而得名并闻名于世。由此看来,一座城市的兴衰与水息息相关。只有健康的水系统,科学的配置和合理的用水,水与城市的完美结合,城市才能发展。纵观历史,无论在国外还是中国,富水地区一直是人口和经济最繁荣的地方,著名的威尼斯水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相反,水资源缺乏地区的人口和经济实力明显不如前者。
二,中国城市水问题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治水一直是兴国安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的严峻形势,党中央、国务院把解决水资源问题放在重要位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近10%的年高增长率,而用水总量却实现了小幅增长,特别是在过去的10年中,部分地区实现了零增长甚至负增长;占世界平均水平60%的人均综合用水量,保证了国民经济三倍于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的高速增长。“十一五”实施以来,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0%,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20%,两项节能减排目标均逐年完成。
但是,人多地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匹配,既是我国现阶段突出的水形势,也是我国将长期面临的基本国情。水环境保护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在城市,由于人口密度高,经济发展快,规模不断扩大,加上旱涝灾害和水污染事故不断发生,城市水问题更加突出。
水资源短缺
缺水是中国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全国约有655个城市,近三分之二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其中110以上城市严重缺水。著名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为了解决北方地区缺水而修建的,可以解决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严重缺水的局面。
其实城市引水早就有了,比如最早的“引滦入津”工程。水资源短缺制约着天津市的建设和发展,影响着市民的正常生活。为解决城市用水问题,国务院于9月决定建设引滦入津工程,1981,跨流域调水300多公里的滦河水。1963年,香港遭遇特大旱灾。为解决香港缺水问题,中国市政府拨出专项资金建设沈东供水工程,于3月1965竣工投产。随后的调水工程有“滦入唐(唐山)”、“碧入连(大连)”、“引黄入青(青岛)”、“引黄入晋(太原、大同、山西等)。)、“河改太湖”和“东北北水南调(松花江流域部分水调至辽河补充。
还有一个水质缺水的城市。比如合肥,就是典型的缺水城市。巢湖虽然水量丰富,但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尤其是西半湖水质全年大部分时间为ⅴ类或劣ⅴ类。2003年,合肥停止从巢湖取水,不得不从上游的响洪甸和佛子岭水库调水。可见对水污染问题和节水不够重视,结果水边都没有水喝,只好去远近取水喝。同样,云南滇池由于水污染不得不从滇中调水,从其他流域调水成为拯救滇池最根本的措施。
(2)水污染
目前,我国有近6543.8+亿城市人口受到不安全水量和水质的影响,保障城市饮用水安全和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任务十分艰巨。2009年,全国重点城市监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397个,其中地表水源244个,地下水源153个。监测结果显示,超标水量为58.8亿吨,占27%。
城市水环境污染严重,水污染事故频繁发生,有的污染造成了恶劣影响。如2005年6月5438+065438+10月,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事故,造成大量苯污染物进入松花江水体,引发重大水污染事件,导致哈尔滨停水4天。2007年5月,太湖爆发蓝藻,导致无锡市区大量市民自来水水质突变,无法正常饮用,导致无锡出现前所未有的水危机,市区停水数日。可见,水污染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瓶颈”。如果水污染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国民经济的发展将会受到严重的制约。
城市面临的主要水问题可以概括为:大部分城市河流断流,污水排放量增加,河流水质恶化,藻类爆发频繁;河道断面缩小,沿岸堆放各种垃圾,河道堵塞严重,排水功能降低,流动的水变成了死水;河道整治过于辛苦和人为,生态景观布局较差;城市水面不足,水域被侵。
三。水和城市规划与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市化水平从1978提高到17.90%,到2008年达到45.68%。从1978到2007年,中国城市总数从216增加到655,增加了两倍多。人口城镇化率从17.92%提高到44.94%,城镇人口达到6.07亿,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各级各类城市全面发展。其中,2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16个增加到286个,增加了近1.5倍,小城市人口由135438+00000人增加到37605438+00000人,增加了65438+20万至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由60个增加到232个,增长2.8倍,人口由1876.8万增加到74101000,增长2.9倍;人口50万到654.38+0万的城市从27个增加到82个,增加了3倍多,人口从654.38+09947万增加到5601.5万,增加了654.38+0.8倍;1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由13个增加到58个,增长了3.5倍,城市人口由2988.3万人增加到148301万人,增长了3.9倍,成为增长最快的城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对环境和生态的危害以及水质短缺问题日益严重,这对城市水资源的利用和水环境的保护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功能的完善,对水量、水质、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水景观和水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参与水管理的部门来说是一个新的重大挑战。
为此,水利部门提出,要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节约、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保护,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环保部提出,把环境保护与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结合起来,把污染减排与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环境治理和保障民生改善结合起来,着力解决危害人民健康、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在优化经济增长中的综合作用。
但目前我国城市规划仍由建设主管部门主导和编制,城市总体规划与水资源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不协调。无论城市如何发展,水永远是第一位的。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水资源,城市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水,城市的园林绿化需要优良的水环境。
(一)城市规划应以水为基础,视水量而定。
大多数城市都是依靠良好的水源发展起来的。城市是用水户最集中、用水强度最大、供水保证率和水质要求最高、水资源供需矛盾最突出的区域。然而,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我们很少考虑资源的承载能力,未能衡量和衡量水的发展。因此,城市规划应该以水为基础,也就是说,城市的规模和发展必须由水来决定。同时,规划中必须考虑节约用水和水资源再利用。一方面,城市在为缺水而哭泣,另一方面,城市里有很多浪费水的现象。
由于城市规划建设中没有考虑水资源承受能力,华北地区水资源超采量已超过6543.8+0000亿立方米,相当于两条黄河的水量,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中国约有60个城市和地区形成了大小不一的地下水漏斗。从东部的上海到西部的乌鲁木齐,从北部的哈尔滨到南部的海口,几乎所有的大中城市都有因过度开采地下水而导致的地下水位下降,尤其是在平原、盆地和河谷地区有软冲积层分布的城市。比如苏州50年来累计沉降60多米,沉降区几乎覆盖了整个苏州市。
城市规划要把水资源承载力作为指导思想之一,改革和完善城市规划程序,加强城市规划与水资源规划管理的协调。城市规划应充分考虑城市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可能采取的措施,并作为必要内容以一定形式体现出来。在以往的工作中,水资源综合规划对城市总体规划的约束较弱,而基于城市总体规划的水资源综合规划强调其服务性,往往是一种“需求型”规划,城市发展的主观性极大地影响了水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因此,城市总体规划应以水资源为基础。城市总体规划是决定城市发展的主导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是决定城市发展的重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规定,“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用地、集约发展、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和能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和国防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规定,“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的流域综合规划、区域综合规划、专业规划,应当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相协调,兼顾各地区、各行业的需要”。
例如,《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 ~ 2020)》在规划初期就特别强调了生态环境承载力和水资源条件对城市发展的约束。在论证北京市适宜人口规模时,重点考虑了水资源承载力条件下的人口规模。水务部门完成的《北京市水资源承载能力与建设适宜的生产生活方式研究》,为确定2020年北京市人口控制总规模提供了量化依据。同时,在规划中增加了“资源和能源的节约、保护和利用”一章,以及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目标和城市建设以水量为主、总量控制、统筹配置的原则,特别是加强重点开发区域水资源配置的原则。
(B)城市规划应以水、数量和质量为基础。
稳定的供水及其数量是城市规划的基础,良好的水环境是城市的形象,是城市文明的象征,代表城市的品位,体现城市的特色。水环境是改善人居环境的基础。作为水乡城市,广大市民的日常生活与水息息相关,枕河而居、择水而居是水乡市民的首选。因此,城市水环境发展规划也是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人居环境规划的重要方面。
水环境规划建设要努力创造城市特色,打造城市新亮点,展现城市个性。应该体现生态性和亲水性。山里没有清水,城里没有水,也没有美景。人类天生亲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普通大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对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向往自然。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充分体现城市水环境的景观功能,是改善市民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也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因此,充分体现生态性和亲水性已成为现代城市水环境建设的重点。
水环境建设必须整合多种功能。城市水环境的本质决定了其多功能性。城市水环境建设应最大限度地统筹城市水利、城建设施、环境保护、文化布局和旅游发展。它除了具有防洪、蓄水、环保和城市建设的功能外,还应被赋予景观、文化和提高城市品位的功能。
城市的规模和布局应当符合当地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和地质结构的自然承载能力,与当地经济发展、就业空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相适应;环境保护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加强源头污染防治,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局面。近年来,由于许多城市的环境保护规划没有与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同步实施,或者在许多城市的总体规划中,对环境保护的论述往往只停留在对各种污染点治理的描述上,从而造成城市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导致城市环境建设未能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因此,随着城市化战略的实施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日益提高,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尤其是水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
安徽省安庆市重点抓好水环境建设的“五化”,即文化、亮化、美化、净化、绿化。其经验和做法值得相关城市学习和借鉴。武汉素有“百湖之城”之称,水资源丰富,堪称“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荣”。他们将水资源视为关系到人民生活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他们从保障城市合理用水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高度出发,大力推进节约用水、水环境保护和滨水景观建设。2009年3月,被命名为“国家节水型城市”。武汉的汉口江滩,通过防洪工程的加强和滨水景观的建设,可以有效地防御汛期洪水,为市民平日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这个曾经脏乱不堪、经常遭受洪水袭击的地方,现在成了武汉最美的风景。从2002年开始,提出了六湖相连的构想,使水景观与城市融为一体,提高了城市的品质和景观。从1973到1995,桂林用了20多年的时间才集中治理污染。1996至2005年,重点开展城市湖泊生态修复;从2006年至今,全面生态修复建设已经开始。目前,桂林城市湖泊河流生态修复互联互通,未来的桂林将是“千峰立围野,三江抱城。”在泰州市水系规划中,凤凰河的整治是泰州水文化和水景观管理的缩影。通过综合整治,凤凰河不仅恢复了过去的一条自然生态河流,还充分体现了它是一条人文河流。
总之,中国的城市亲水景观还有很多,对于挖掘城市文化和水文化的内涵,提高城市整体品位,调整旅游业发展布局,塑造国际化大都市形象,都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大中小城市要结合自身规模、自然条件、经济能力、技术水平,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发挥水利、艺术、建筑等行业工作者的智慧,精心设计建设城市水利工程,使其在不危及城市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前提下,达到既有水文化的底蕴。
(3)城市规划应涉及并协调与水有关的部门。
水是城市的血液,是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是城市的精神所在。对于城市来说,水不仅是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也是生态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充分利用宝贵的水资源,是提升城市品位、魅力、经济、生活的必然选择。
要实现人与水的和谐发展,一个水友好的城市,一个滨水的城市,需要各个部门的合作、沟通、协调。水资源应当统一管理,水质水量相协调,水资源配置应当循序渐进。在这方面,黑龙江省的做法值得世界各国借鉴。
2009年,黑龙江省全面推进滨水城市规划建设,因水兴城,因城富民。哈尔滨在国内城市规划建设中首次提出“以水设市”。对滨水城市的规划建设提出四点要求,即:
一要做好滨水城市水资源规划。树立生态观念,注重环境保护;树立文化理念,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树立功能理念,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城市的各种需求;树立时尚理念,款式上注重特色,体现大气、灵气、精致;树立经济观念,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
二要做好滨水城市水资源保护工作。要把城市滨水区规划建设与实施国家河流污染治理重点工程和黑龙江省“三供两治”等重点民生工程结合起来,加快滨水区城市污水、垃圾处理工程建设。要把防洪堤建设与滨水城市景观建设结合起来,确保堤防安全。
第三,做好滨水城市的水资源开发。要注重文化、休闲、商贸、旅游等功能的综合利用;要大力推进滨水城市旅游发展,加快五大连池、镜泊湖、兴凯湖等滨水旅游区建设。
四要做好滨水城市水资源管理。加强全国城乡规划法的宣传贯彻和执法监督检查,理顺管理体制,用好水资源。
总之,要充分认识到城市不能“越长越大”。在城市建设中,要跟风,贪大求全,搞“形象工程”,不惜人财两空。城市的发展必须适度,努力实现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平衡。自觉认识到调水不是万能的,它只是解决水污染和缺水问题的一个途径。任何城市的发展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制约。我们必须找到解决水问题的第三条道路,发展节水经济,建设节水型社会。以水定城,以水定城。我们必须树立“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追求人水和谐发展的理念。实现城市与水的和谐发展,必须坚持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的协调发展原则,资源利用的代际原则和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原则;统筹考虑水资源的水质和水量保障、水资源总量的宏观控制和用水定额的微观管理、城市供水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安全、城市规模的发展需求和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约束。
参考
钱乙,张忠祥。城市可持续发展与水污染防治对策。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2]朱士林主编。城市发展与水资源。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3]张彤。探索城市与水和谐发展之路。北京水务,2007(6)
[4]张献凤。专家建议,城市规划要看水量。科技日报,2006-09-12
[5]蒋,,龙腾瑞。水资源承载力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城市规划,2003(7)
[6]毛礼生,周达,周以河。水环境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
[7]杜·。专家表示,北京的水资源问题是一场生态灾难,调水无法持久。中国经济时报,2010-06-10。
[8]周生贤。在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的讲话。中国环境报,2010-02-01。
[9]水利部。中国水资源公报2008。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