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有很多海外殖民地,清朝却没有?

因为郑和下西洋的动机和目的也是明成祖下西洋的动机和目的。不是殖民统治,而是对外宣传国威,炫富。所以舰队主要是商船和外交舰队,没有大量兵力。

永乐时期,由于国力强大,明成祖向外国展示了中国的繁荣,他对明初消极的海外政策深感不满。因此,朝廷的外交政策发生了变化,他即位后派遣宦官出国,号召各国向朝鲜靠拢,这无疑提高了明成祖的威望。郑和下西洋使他能够在海外炫耀他的军队,吹嘘中国的繁荣,并向海外国家宣传明朝的韦德。同时,他也想在海外利用杨威,缓解国内外一些武力夺取皇位的人的不满。在一些书中,据说明朝成祖派郑和下西洋去寻找他的皇帝朱允炆的下落。据说,靖南之战后,朱允炆逃走了,不知去了哪里。明成祖的皇位是在靖南之乱后从他的侄子文健手中夺得的。在十分多疑的明看来,这自然是最令人担忧的事情。明成祖怀疑他逃往海外避难,怕他日后对自己造成威胁,于是派郑和下西洋,暗中刺探文健的踪迹,以防后患。

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就其活动性质而言,既不是普通的商船队,也不是普通的外交使团,而是封建统治者组织起来的具有外交和贸易双重任务的船队。

他的使命之一就是吸引各国朝贡,并与这些国家建立关系。为了完成这一任务,郑和下西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宣传明成祖的圣旨。向各国宣示:明朝皇帝是奉天之命做大国之王,他是按照“天之王”的意志来统治世界的。各路诸侯,各路洋人,都要按照明朝皇帝说的去做,各国不要欺寡霸弱,就* * *享天下太平。如果叫你去捧场,你会得到优厚的回报。

第二件事是送礼。给予各国国王诏令和银印,给予国王和各级官员王冠等礼物,表示愿意与那些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第三件事是与南海(现在的马六甲海峡)的国家建立友好关系。

1.宣传明朝的国威(政治目的);4.扩大朝贡贸易(经济目的);3.寻找失踪的文健皇帝。出海的目的是为了迎接佛牙,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联系。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英国前海军军官、海洋历史学家GavinMenzies在1421年出版了《中国发现世界》,认为郑和船队领先于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和大洋洲。证据来自明朝永乐十六年(1418)的《天下全地总图》,反映了天下百姓向明朝开国皇帝朱迪进贡的场景。在地图的左上角有一个注释,上面写着“凡未加红圈者,在原图中不具名”,即地图上有红圈者,均在原图上标注“天下所有贡品”。公元1405年后的28年间,郑和率船队七次奉命下西洋,航线从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到达西亚非洲东海岸,途经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的航行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早87年,比比达·伽马早92年,比麦哲伦早114年。因为明永乐十九年的北京故宫大火烧掉了大部分郑和下西洋的资料,中国人今天看不到了。在世界航海史上,他开辟了一条穿越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直达航线。600年前,从65438年到0405年,28年的时间里,郑和率领200多艘中国明朝的船只在世界水域航行,访问各国。据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哈佛大学李约瑟博士估计,1420年间,中国明朝拥有的船只应该不少于3800艘,超过了当时欧洲船只的总和。今天的西方学者专家也承认,对于当时世界各国来说,郑和率领的舰队规模和实力都是无与伦比的。

说明明初中国国力强盛,中国海军漂洋过海,实现各国朝贡,盛世追述汉唐;它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向海外各国传播了先进的中华文明,加强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这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后一次世界性的大事件,从此再无此壮举。改变了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的禁海政策,开放了海外贸易。

郑和到过30多个国家,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向鹏、真瓦克斯、古里、暹罗、阿丹、田放、佐法尔、休谟、穆古都舒,远至非洲东海岸、红海、麦加,可能还有澳洲。这些记录都代表了中国航海探险的巅峰,比西方探险家达·伽马·哥伦布等人早了80多年。当时明朝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行距离、持续时间以及相关领域都领先于西方。

在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上,有很多海以外的解读。“在郑和时代,中国真正承担起了文明国家的责任:强而不霸,向友好国家播撒善意,宣传奖励,厚积薄发。”

在郑和下西洋的海外政治干预的长期影响中,最主要的是操纵马六甲海峡(中国与大洋贸易的要道),选择支持土匪头子百里米苏拉,并于1409年被郑和授予国玺和皇袍。百里米苏拉亲自向中国进贡,使她在马六甲沼泽的据点成为日益繁荣的商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