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为党和社会做些什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刻内涵,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大学作为人才、知识、文化聚集的高地,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增强创新活力、培育先进文化、塑造科学精神的历史使命。

第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中国自古以来就主张“敬德”与“问学”并重,说“大学之道,明于德,新于人,止于至善”,“士要学会做人”。西方现代大学理念也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爱因斯坦认为“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专家”。这些理念都强调,大学培养的人不仅仅是某一领域的技术工匠,更具有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人文理念、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通过调动学生内心的精神力量,引导他们思考“人生的目的”、“人生的意义”等根本性问题,进而确立自己的精神境界,最终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即爱因斯坦所说的“和谐”人。

这类具有人文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坚定的政治信仰、崇高的理想道德、完备的知识技能和勤奋负责的人生态度。为实现这一目标,大学应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全面改进和完善大学教育体系。因此,高校应注重包括教育教学、校园文化等在内的内涵建设。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他们应努力培养大学生的民主法制意识、公平正义意识、诚信友爱意识、开拓创新意识和天人合一意识,培养大批具有人文情怀、高尚追求、专业技能、创新精神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社会主义事业者。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创新活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各方面创新活力,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知识的集中地,民族创新精神的培养有赖于大学的拉动。从大学里溢出的科学文化精神,从大学里走出来的有创造力的人,带着自己的创新活力,传播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

高校应以提高国家创新能力为己任。从主体层面看,大学要推进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制度、教育管理和教育内容的创新。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改变过时的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模式,鼓励学生个性发展,营造创新人才成长的氛围,倡导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立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教育科研队伍,加强教学中的实践环节,鼓励科研与教学相结合,鼓励师生之间的促进和带动作用。从对象层面看,高校必须立足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着眼于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着眼于国民经济的主战场,在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各个领域找准自己的定位,加强基础性、前瞻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努力解决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增强国家综合实力。

第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文化基础

大学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自身的文化力量在与社会文化的整合过程中起着引领和整合的作用。大学的文化辐射在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

在社会文化建设中,大学文化从来没有一味地固守其“象牙塔”的高贵与纯粹,而是以一种守望的精神和入世的姿态,勇敢地承担起社会教育的责任。当前,在社会思潮、文化、价值观多元的形势下,大学应以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对人类社会长期积淀的文化进行严格的选择、识别、加工和整合,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应该弘扬大学的创新品格,提炼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新的大学精神,并使之成为大学乃至社会的文化自觉,塑造适合整个社会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不断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进一步弘扬中国大学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让其服务于社会,引导社会文化走向。充分发挥沟通和融合各种文化的桥梁作用,把社会文化与大学文化融为一体,把大学的责任、精神和教育功能渗透到当代中国的文化理想和精神生活中,丰富和提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和品质,进一步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抵制和消除腐朽没落文化,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水平。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塑造科学精神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科学精神协调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科学精神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基础,包括实事求是、探索知识、崇尚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境界。大学作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源地,在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肩负着塑造科学精神的重要使命。

当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高校更加重视社会科学精神的塑造。这种带有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来源于大学的优良科学传统。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的“民主”和“科学”两个口号,即在包括发展生产力和科技富国的同时,强调科学是建立新思想新文化,反对旧文化旧思想中的革命精神。应该看到,当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在全社会真正形成实事求是、尊重真理、反对愚昧迷信、树立科学精神的氛围,任务还很艰巨。在教育教学中,大学不仅要在技术技能层面上传授科学知识,更要将科学精神融入教育教学中,让受教育者不仅拥有科学知识,更要树立科学精神,成为具有爱国主义精神、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的高素质人才。要在全社会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理性认识事物,在全社会形成爱科学、学科学、信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使人民群众自觉抵制愚昧迷信思想,识破伪科学骗局,提高科学素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进步。坚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全面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最终实现全社会的和谐提供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