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文理学院有几个学院?
兰州文理学院位于甘肃省兰州市。是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的省属全日制本科院校。三千里丝绸之路,八千年华夏文明,甘肃承东启西的重要战略区位优势,多彩灿烂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为学校育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丰富资源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甘肃教育学院和甘肃联合大学的前身兰州文理学院分别创建于1950和1985。2001年7月,两校合并组建新的甘肃联合大学。2013年4月,经教育部同意,在甘肃联合大学基础上成立兰州文理学院。甘肃艺术学校合并2011。2016精选数据中国“百校工程”。学校是甘肃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文化和旅游部非遗传承人培训基地,教育部规划建设中心国家“高校产教融合创新实验项目”五个项目院校之一。
2013以来,学校以“文化+创意”、“旅游+演艺”、“旅游+金融”、“旅游+设计”交叉融合发展为导向,围绕区域文化旅游、传媒、艺术产业发展,着力打造文化创意艺术、旅游管理、新闻传媒三大专业集群。三大专业集群直接聚焦于赋能和服务区域文化旅游、传媒、艺术产业发展新业态,彰显学科发展和办学特色的鲜明优势。
学校坚持开放发展战略,积极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新疆、浙江多个城市,省内多个市州开展战略合作;与中国传媒大学签订对口支援协议,与兰州大学签订协议,支持我校转型发展。
兰州文理学院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知行合一,全面发展,应用为本”的办学宗旨。产教融合,学以致用,服务地方;坚持“需求导向、内涵式、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人文情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教员:
截至2065438+2009年9月,学校现有教职工8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562人,高级职称教师263人,占专任教师的46.8%,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占75.8%。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相结合,引进了一批高学历、高职称的优秀人才;聘请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著名书画家、著名作家、国剧“梅花奖”获得者等11位行业领军人物为常驻专家,聘请70余位各行业、各学科高层次人才为特聘教授;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内知名高校或美国、英国、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访问并开展学术交流。
学科建设:
到2021年5月,学校有14个教学单元,开设36个本科专业。2022年2月,学校新增小学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会计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6个,教育部重点建设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省级精品课程10。
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环境设计?
国家线下一流本科:二维设计基础
教育部重点建设专业:环境艺术设计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应用化学、数字媒体技术、旅游管理、环境设计、音乐表演、电子信息与工程。
省级专业:心理咨询,语文教育?[8]?
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电路分析、旅游概论、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甘肃文化遗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旅游市场营销。
省级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学、旅游管理、应用化学。
国家精品课程:平面设计
省级精品课程:甘肃民间艺术、外国文学名著欣赏、人力资源开发、无机化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用电子商务、翻译实践、教育学、中国音乐史与鉴赏、平面设计。
学术研究
截至2021年5月,学校拥有省级科研平台6个,文化旅游战略智库3个。
截至2021年5月,近年来,学校教师完成厅(局)级以上科研项目300余项,其中国家级、省级项目1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0余篇。5部作品获甘肃省文艺最高奖“敦煌文艺奖”,2部作品获第四届甘肃文艺评论奖。
获得荣誉:
官网2014显示,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暨沙盘模拟商业大赛、“金蝶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口语大赛等技能竞赛中成绩斐然,获得国家级奖项和省部级奖项50余项。
教学成果
官网2014显示,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暨沙盘模拟商业大赛、“金蝶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口语大赛等技能竞赛中成绩斐然,获得国家级奖项和省部级奖项50余项。
学校拥有甘肃省动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戏曲人才培养与舞台剧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西北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三个省级科研平台。建成了115校内实验室、12实验教学中心、156校外实践实训基地。
学校聘请国家一级编导高、国家工艺美术大师何鄂等行业领军人物为驻校专家,聘请文化大师余、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央民族乐团团长强等46名各行业、各学科高层次人才为特聘教授。
合作与交流
截至2021年5月,学校已与新疆、浙江多个城市,以及省内多个市州开展战略合作。与中国传媒大学签订对口支援协议,与兰州大学签订协议支持学校转型发展,与陕西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等学校开展多种合作交流;与塔吉克斯坦、乌克兰、阿塞拜疆、伊朗等国家的10多所高校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合作交流。
?